(甘肃省计算中心,甘肃兰州 730046)
2014 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中明确要求由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承担科研管理[1],并进一步就专业机构遴选,所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文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2016 年9 月科技部所属7 家事业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申请、审核和评审,成为我国首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2]。至此,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工作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近些年广东、四川、天津、山西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依托科技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建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承担本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3-7]。甘肃省依照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精神,结合甘肃省科技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从历年来承担或协助科技管理部门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厅属事业单位培育三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的运行发展,各专业机构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已完成多次项目管理工作,但在精细化管理还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甘肃省首批成立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甘肃省计算中心为例,就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模式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接得住、管得好、不出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计划改革相关精神,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充分调研、讨论,先后制定《甘肃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6〕211 号)、《甘肃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甘办发〔2017〕14 号),渗透到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过程,涵盖申报指南发布、项目申报、项目受理、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项目评估、成果登记等过程。通过培育专业的项目管理机构,依据甘肃省科技管理现状,在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照相关规定承接科技计划管理工作。
前期,通过将长期参与、协助科技主管部门的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甘肃省计算中心三家厅属事业单位遴选为甘肃省首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培育单位。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工业和国际合作领域科技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部分管理任务工作,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部分管理任务工作,甘肃省计算中心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含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研究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同时承担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部分科技计划管理任务工作。
甘肃省计算中心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厅属事业单位,长期协助、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心部分业务骨干都有长期或短期借调厅机关处室,参与项目管理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科研项目管理经验,熟悉科技计划管理国家和省里最新的政策要求,为承接好此项业务工作,以中心原云计算应用开发部为班底,抽调中心业务骨干,加挂组建创新基地管理部,承担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和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两类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同时配合主管业务处室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业务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和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基地管理部按照承担的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与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又具体划分为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研究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等9 类,施行专人专责,将责任传递到具体负责同志,靠实第一责任人,对于部分项目数量较大的工作,多人配合共同完成,从项目申报、受理、审查、立项、检查、验收、评估等全流程参与管理,全流程进行“痕迹”管理,在2019 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认定,2020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创新基地管理部共承接11 类管理工作。
为制定和完善创新基地管理部相关制度,先后多次派骨干成员赴北京、青岛、南京等地学习借鉴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与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业务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甘肃省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良性发展。先后制定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痕迹汇编、创新基地管理廉洁制度、财政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汇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不断发展,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消化,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认可度和知名度,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更专业,做到让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申报单位放心。
科技体制改革将项目管理委托或移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备受社会关注,这些机构能否独立承接好管理工作,是否依规依纪有序开展工作,能不能保证所做的工作不出事,会不会形成“第二政府”,由谁来监督等问题都是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近些年专业机构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甘肃省专业机构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专业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中心组建的创新基地管理部为例。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比而言,我国目前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对西部地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更是在一步步摸索前行。德国科研投入一直居于发达国家前列,通过多年发展,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专业机构”管理模式[8-10]。日本通过对国立科研机构进行改制,提倡民营化管理模式,让此类专业机构具有更大的自主权[11]。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先进专业机构普遍对所管理领域是熟悉的,拥有一整套经验丰富、专业领域覆盖广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同时能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科技情报信息、战略发展研究、管理人员培训等职能。相对比而言,我们专业机构的成立时间短,人员也只是具有参与或协助完成科技管理相关工作经验,不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背景,对项目管理中的诸多细节把控不到位[12],没有参与或独立承担过类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项目管理的经验。
目前中心承接11 类管理工作,除此主流业务高性能计算外,还负责视频答辩、科技奖励和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中心除去管理人员、工勤岗位人员外,剩余人员全部参与专业技术工作。新加挂组建创新基地管理部中,有很多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平台、类别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去独立完成此类业务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很大程度上形成“孤军奋战”工作状态,但对于某些类型工作而言,量大面广,即便多人也很难将工作做到细致化,此外部分人员还隶属于中心不同科室,还要兼顾完成自己所在科室的业务工作。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是专业以计算机、数学、信息科学为主,懂管理、会计、审计此类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团队目前急需人才,整个团队现有12 人,除高级职称、初级职称各一名外,其余均为中级职称,这些人员年龄相差3~5 岁,机构建设起步晚,建设周期短,未能形成梯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团队成长与发展。
为做好主管部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放管服”工作,更好的承接科技管理业务,承担科技管理职能,在经过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了《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廉政制度》等相关制度,但是经过三年多的运行来看,总体效果显著,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归根到底在于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受限于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参与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无法量化衡量,在评优选先方面就显得比较吃亏,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人员奖励制度。另外,对于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最新政策,借鉴优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管理办法和经验,但是在继续教育学习和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具体制度,导致培训不能全员覆盖,导致业务发展不均衡,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对机构稳定发展不利。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甘肃省计算中心作为甘肃省科技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中心对外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视频答辩、科技奖励等业务均为无偿服务,人员绩效主要从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中列支,除此以外再没有固定、稳定、合规的收入,加之绩效部分占比程度不高,在单位当年承担业务较少的情况下,很难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参与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只能通过做科研项目来获取职称晋升,但是专业机构所做工作属于科技管理、科技服务性质,与人员今后晋升职称关联程度不高,而且又占据很大精力,导致很多人员心里没底,更不能清晰认清未来的职称晋升道路,让人员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很大程度上会给管理岗工作的高效、便捷带来不便,严重者还会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给服务对象,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影响,不利于专业机构的社会形象及持续发展。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专业机构在借鉴外部发展模式的前提下,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尤其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而言,一定要在政策容许的前提下制定可行方案,通过调整结构比例,从专业机构职能定位、岗位设置、薪资待遇、绩效福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大向基层一线人员倾斜的比例,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主动性和激活创造性。将继续教育、培训、考核统筹规划,解决员工所关心的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问题,在岗位设置环节也需动态调整,让人员具有危机意识,形成竞争上岗的制度,在专业机构内部,按照平台或项目类别设置岗位,增强岗位的专业性,同时增设保障岗位职能,不能让员工一揽子干活,以此带动专业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过程发展。
专业机构可持续发展需要及时补充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加强对现有队伍的教育培训,做到培训全员覆盖,形成固定例会学习制度,及时跟进学习科技相关文件精神和规章制度,吃透文件和政策精神,切实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汇报交流思想,团队成员之间加强合作,激发出团队更大的能力。通过实施五年计划,配齐懂管理、懂金融、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梯队模式,随着保障能力的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要跟得上,从做好本省科技计划管理着手,逐步通过“放管服”机制承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通过设置对从事科技管理人员职称的晋升渠道,形成以科研促管理,以管理反哺科研的良性机制,对人员发展要有短期和长期规划,要稳得住队伍,留得住人才,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目前多数为事业单位,长期协助和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完成项目管理,为顺应发展需求,各省相继依托这些单位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随着专业机构自身的发展,后期差距逐步凸显出来,有的专业机构发展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甚至成为主管部门的累赘,长期下去影响专业机构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进行绩效评估考核,尤其加强对那些“重立项、轻管理”的考核,在评估管得好不好的同时,还要监督落实在咨询服务、成果推广、战略研究、决策参考等方面给上级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提供能力的强弱,逐步形成竞争模式,鼓励主管部门以外的科研院所、协会承接项目管理,加大社会化组织的参与程度,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专业机构有序发展。
在做好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完善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坚决杜绝成为“二政府”,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监督。专业机构参与项目管理全流程,从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登记全覆盖,要切实形成工作到哪里,监督就在那里的良性机制,事前做好风险点防控,事中加强过程监管,事后形成倒查机制,不断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督能效[13-14]。每年度对专业机构人员多次开展廉洁从业教育,签订廉洁承诺书,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底线,保证不出事,同时亦可通过与主管部门业务处室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以改进专业机构在管理中存在问题为导向,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形成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三年多来,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协助科技主管部门完成大量创新基地、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科技计划的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各专业机构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制度完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流程化设计等方面逐步得到业务单位认可,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也具备独立承担和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改变了过去主管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15]。随着“放管服”工作的不断深入,各专业机构也要继续紧跟节奏步伐,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重要人员的监督管理,强化过程管理,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