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农业产业化问题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突出表现为薄弱的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进程是以农村、农户为基础,通过各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因地制宜,反哺农户,开拓农民增产和增收的渠道。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产业兴旺为总要求,突出强调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性[1]。从各地的实践看,当前存在的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出多样化模式,但各模式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在推进产业兴旺的大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利益联结问题。
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取决于其内在运行模式、各主体发展状态等,因此理解农户主体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的必要性、理清多元主体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的利益所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一些农村区域,生产资料单一化、生产要素分散化,缺乏与市场的联结,无法正确迎合市场的需求,导致农产品无法售出。农户与市场的“脱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桎梏,可见在现代农业产业中,对接好“农户—市场”环节尤为重要。
1.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传统的流通渠道是通过农户单一售卖、农户合作组织集体售卖、企业集中下乡收购等,整体来说农户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农产品实现“农户—市场”的高效流通,农产品流通迅速、减少中间倒卖过程。
2.丰富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多元化主体与市场联结,加强信息的输入,强化农户对市场的敏感性以及市场对农产品信息的高效感知。多元化的信息沟通使得农户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合理优化配置农产品生产比例;市场也可迅速感知农产品生产情况,便于定价及调节供需。
1.农户
(1)经济收益。农户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生产资料及生产要素决定了农产品售卖是其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手段。与市场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为农户及时提供市场动态,获得农产品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户增收,进而提高收益;企业、合作社、公司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效益[2]。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户经济收益。
(2)农户权益。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拓宽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政府、公益组织、公司和企业等为农户提供法律咨询、援助、技术培训、信息获取等服务,保障农户在进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农民合作社
在与市场联结的过程中,合作社作为自愿互助性组织,其本身并没有获得较多经济利益,其价值和利益体现为:提高参与农户(社员)的生产效率[3],提高农产品收益,进而促进农户利益增加。
3.企业
(1)经济利益。企业是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关键枢纽,具有服务、信息、运营中心的职能,企业贯穿农户与市场利益交流的全过程,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信息、农产品运输、加工等服务,经济收益是其主要的利益所得。
(2)发展利益。除经济利益外,企业利用自身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的枢纽地位,合理安排农户和市场双方的合作、把控农户信息、观测市场需求环境,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正确预期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获得发展利益。
4.农业有限公司
(1)经济收益。农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将土地对外承包给农户及合作组织,提出一定生产要求并投入机械化配套设备,进行全程技术跟踪。利用公司完备的组织、规模及经验化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的生产技术等,推广科学种植方案,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而获取经济收益,同时提高了农户收入。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探索出了农业与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几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各种农业产业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多元化农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也应运而生,依据其组织架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由农业公司牵头,打造特色基地使农户参与其中,实现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集中,最后将牵头的农业公司与集中的农户通过合同的形式相联结,实现农产品的供需一条龙。在这种模式中,公司、基地、农户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环环相扣,首先公司利用其处于市场中心的优势信息地位及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于未来农产品的需求种类及价格进行预测,制定对应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模式;之后公司与基地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确定该自然年份的生产目标、生产种类、质量要求等,并给予基地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技术培训等;基地在通过合同明晰自身生产目标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所属农户进行分类培训(包括农产品的种植、配套设施的使用、生产流程的示范等),最后由农户从事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农户完成生产活动后,所收获的自家农产品由基地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的收割,经基地检验达标之后交由公司,进行后续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
以恒大集团为例,根据乌蒙山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农产品特点、发展现状等,打造符合当地生产情况的蔬菜瓜果基地以及肉牛养殖基地,投入资金高达45 亿元,覆盖20 万户、70 万农户,解决农户生产过程中种植、销售、运输等一系列难题,打造“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发展,才能盘活大局。“特色产业+园区+农户”的模式考验的是运行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优势,打造特色园区,实现产业兴村强县。其运行模式如下:
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将分散化经营的农户用园区的方式集合起来,结合当地情况深刻剖析当地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存在的深层问题,带领农户发展集约化经营模式,多种特色产业结合发展,互为托手,打造集约化、现代化、特色化、绿色现代产业园区。
万达集团充分利用贵州丹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新模式:率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同时带动多种特色产业并进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园区。万达规划建设的万达旅游小镇,开业运营之前投入21 亿元建设资金,占地约400 亩,弘扬和宣传丹寨独具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和多项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8 年中国特色小镇项目品牌影响力中位居第二名,仅次于乌镇[4]。丹寨旅游小镇的客流量带动“吃、住、行”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创造多种工作岗位,吸纳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不仅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其中,万达集团2018 年推出的丹寨茶园模式—认领茶园,帮扶茶农,利用网络平台重新整合丹寨茶产业链,形成现代茶产业园区。旅游业与茶产业互为依托,形成独特的“丹寨模式”。
利用合作社带动发展,搭建农户与市场的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依据合作社扮演角色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演化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及“村支两委+合作社+农户”模式。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数字摄像机采集的图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图像预处理的环节就直接拿过来用就会对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个步骤中先要把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然后通过平滑滤波将图像中的噪声干扰进行消除,在通过平滑滤波处理图像时可以采用引入加权系数的平滑模板来实现。在进行平滑处理后通过直方图均衡处理来保障图像的质量。
1.“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中合作社发挥联结纽带的作用,合作社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聚集起来,合作社代表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改变之前企业同单个农户签约的模式,节约企业谈判、协商等成本[5];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社来发表谈判意见,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利益联结模式,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另一头连接单个农户组成的合作社,将企业与农户牢牢绑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贵州省贵安新区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联结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展订单农业,搭建企业与合作社联系平台,推动产业高质发展,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2.“村支两委+合作社+农户”。村支两委带头模式相比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其运行模式为:以村为集体领头开办合作社,由村支两委的主要成员担任合作社的负责人,全体村民均为利益共同体。
湖南省湘潭县采取村支两委带头模式,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吸引村民参与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生产活动并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率先发展莲藕以及黄桃产业,并且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将部分水田打造成湘莲种植基地,同时发展白茶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农户就业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农户收入稳定。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性产业,并给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6]。电商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平台,针对农户展开分类培训,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进而带动地区农业发展。
阿里巴巴目前有新农帮扶、一县一品、直播三种模式。新农帮扶。阿里巴巴与各省政府共同打造平台,以产业作为支撑将阿里的友商及合作伙伴都吸引进来,用平台获得流量,进而帮助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当前阿里的新农业务已覆盖全国200 多个县。一县一品。利用大数据平台和IOT 技术,整合各地特色品牌导入数据库,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预先确保未来收入,并且与政府开启合作运行模式。直播模式。电商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销售的方式逐渐被大家认可,阿里在全国各地率先培养当地村的先进干部和村民,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利用村镇干部、乡绅的带动作用继而影响和培训农户。对于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户来说,学习门槛最低、最快获得收益,用手机操作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方便、快捷、高效、简单易操作。
1.信息的不对称。利益联结机制中各利益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公司与企业直接接触各类市场信息,对于当前市场信息的搜集以及市场动态的把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要优于农户和农户合作组织,其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的信息地位较高。而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弱,使其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如农产品价格和等级,虽然是由企业和公司提出后农户或其合作组织参与协商后制定的,但由于企业和公司信息地位的优势,往往会制定利于自身的价格和等级,进而损害农户经济利益。
2.信息的滞后性。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首先到达直面市场的最后销售方—企业和市场,进而通过信息渠道传达到农户及其合作组织,后者所获得的信息具有滞后性,无法第一时间反映市场发展现状,进而误导农户做出错误选择,无法优化配置不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合理选择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渠道,进而影响农户收益。
1.企业和公司主体缺乏主动性。当前所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虽然呈现良好态势,但绝大部分企业和公司方的带动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自身缺乏主动性,因此各环节的利益联结并不紧密。企业和公司具有经济、信息、技术等优势,一直抱有居高不下的态度,处于市场优势地位可以使其获得更多收益,因此其主观上不愿与农户进行利益联结、实现信息及技术的分享。当前国家三农政策给予企业和公司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引导“资本下乡”,鼓励企业主动搭建利益联结平台,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套取国家补贴的现象,并未切实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2.农户主体的“进退”自由。我国农村合作组织实行自愿加入和退出的制度,出发点是为了保障农民权利,但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过程中却起到阻碍作用。农户主体的自由性与经济人的成本收益考虑使得当农户觉得有利可图的时候[7],即公司和企业针对合作社的收购价格高于自身预估价格时,便会蜂拥而至,加入合作组织;当农户主体觉得“买卖不划算”,即认为公司收购价格过低时,便会立即退出合作组织,进行个体交易。农户主体的自由属性导致农户合作组织成员及运作的不稳定,而不稳定的合作组织将无法与企业和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
1.违约成本较低。农户与企业之间,仅靠签订合同来维系双方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违约成本较低,违约行为频发[8]。
部分企业在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丰厚利润后,违反合同规定,拒绝返还农民相应的利润,或者在约定合同内容时,故意压低农产品价格和等级,损害农户利益。当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事件后,企业仍强迫农户完成开始的合同任务,在遇到市场需求萎缩、农产品降价时,却拒绝收购或低于合同价格收购农产品。
农户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政府有关农户违约行为的约束机制存在很大空白,未能对于违约农户进行经济等方面的惩罚,导致农户违约行为得不到约束管制。
2.约束机制不完善。政府未能建立完善科学的约束机制来合理规范各主体行为及违约责任,各利益主体市场行为均得不到相应约束管制。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加剧各主体违约行为的产生,此时,政府若未能理清约束机制、明晰违约责任、规制违约行为,进行科学约束、监管,不仅会引发上述农户自由脱离机制的问题,还会引发部分企业和公司套取国家补贴后跑路的行为。
1.利益分配方式不规范。首先,制定利益分配方式时,公司和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和农户合作组织的被动地位导致其无法反抗不规范的利益分配行为;其次,存在农村精英与普通农户利益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农村精英与企业和公司关系较密,在农户与企业的联结中充当了润滑和缓和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会优先考虑,但较大的利益悬殊会造成利益分配不公引发后续问题。
2.利益不共享,风险不共担。企业和公司与农户及农户合作组织产生的利益链条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大多采取订单合同方式,利益联结机制其他环节的利润无法与农户直接分享。若内部机制发展不健全,即使采用股份分红的方式,仍不能做到真正的利益共享。农户因察觉自身利益可能受损而退出联结机制,以及企业和公司的“霸王合同”和违约行为均会导致企业或农户退出利益联结机制,进而造成风险不共担的局面。
1.构建平等信息地位。当前互联网上存在一些农户可以使用的信息交易网站,但是普及程度较低,首先是农民网络使用能力有限,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市场及相关企业信息较为困难;其次是握有市场一手信息的企业和公司在平台公布信息较少。因此,应当搭建多元化信息平台,构建各主体平等对话地位,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各主体可以高效快捷获取自身需要的市场以及合作主体的信息,提高农户与市场利益联结的普及率,增强机制紧密型。此外,企业也可以在平台上搜寻合适的农户合作组织进行匹配,促进联结机制的组建更加高效、高质。
2.疏通信息沟通渠道。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凸显了搭建多元化信息平台的重要性,除网络平台以外,组建企业和农户信息管理组织,增设信息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户在利益联结机制过程中提供免费市场信息普及咨询、法律咨询服务,定期张榜企业信息等。拓宽农户获得信息渠道,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同时降低其搜索信息、了解市场、匹配企业的成本,使农户从利益联结机制中获取更多“好处”,并且落在“实处”。
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必须强化组织制度建设,使利益联结机制中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紧密利益关系。通过适当的利益调节,采用利益返还、股权分配等方式将各主体凝聚在一起,拉紧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改善利益分配方式,促使各主体从考虑自身利益转变为考虑整个利益联结机制的整体利益,使得经营活动趋于协调,更能应对市场考验。
2.发挥带动作用。首先,发挥先进企业和公司的带动优势。先进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特点打造相应的利益分配方式以及运作机制,给予同行业一定的表率示范,带领同行业以类似方式凝聚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大的利益成效。其次,先进农户及先进农户合作组织也应利用自身广阔的视野和开明的见解,帮助广大村民建立对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正确认识,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户自由退出行为。最后,鼓励当地乡村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呼吁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参与下乡活动,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接触,增进双方合作感情,稳固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有序发展的利益联结必须以法律为支撑,在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的同时打造动态的监管约束机制。
1.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前加强企业资质审核。政府需要严格把关审查企业资质,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确保具备能力的企业参与利益联结机制。审核范围应涉及企业的经营能力、负债水平、管理能力、组织构造和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后的经营计划等,全方位评估企业的综合水平,减少企业以次充好、套取国家政策补贴、经营管理不善跑路等风险,为农户主体提供保障。
2.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时规范各主体行为。针对企业和公司,要实行企业职能、手段、任务等公开透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制定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并监管其整个过程的经营行为,避免企业有名无实。针对农户和农户合作组织,首先,加强利益联结机制普及宣传,强化农民对于利益联结机制的正确认知,明确权利责任。其次,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明确农民的违约责任,同时鼓励农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合同化管理,在企业无不当行为,农民出现违约行为时,应依据合同由农民承担违约责任。
3.利益联结机制结束后增加信用评价。参与某一经济时期利益联结过程的各主体均可公开在相应信息平台上发布对于其他各主体的评价,建立各主体的信用评分制度并在平台公开显示。有利于激励各主体约束自身行为,给予其他主体一定的参照和警示作用,打造有法可依、有序规范、高效运行的利益联结机制。
1.完善利益分配方式。第一,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通过量化入股、股份合作、固定分红、参与就业务工等形式,打造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条,使农民长期具有稳定收益。通过专业部门计算各主体利益所得,公正公开利益分配方式和各主体所得明细。第二,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利用社会保障兜底,发展社会保障参与的利益分配模式,在企业参与劳动、就业且符合社会保障覆盖标准的农户,企业应给予社会保障的福利。
2.健全风险保障机制。落实风险保护基金及保护价制度的设立,合理保障各主体利益。有资金条件的企业,应自建风险保护基金,在运营状况及市场行情较好时期从各个环节提取,在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情况出现时,将风险资金按股份比例等均匀赔付给农户和企业。针对运营资金较少的中小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市场疲软、经济下行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利益联结机制正常运行,进而保障各主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