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下的新闻失实研究
——以《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的两则新闻为例

2021-01-30 15:14付玥璐马铁护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受众时代信息

付玥璐 马铁护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发布渠道日益增多,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一方面,媒体机构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信息的便利;另一方面,受众经历着新媒体赋权带来的角色转换。然而,一些媒体和个人为了抢新闻或博流量,忽视了“把关人”的角色,使新闻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后真相时代下,新媒体为虚假新闻提供了生长的温床。

一、后真相与虚假新闻

2016年11月22日,牛津词典宣布“后真相”当选为年度词汇。在中国,后真相主要用来形容舆论场。在后真相时代,受众更注重情感而非真相,呈现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的特征。这就导致舆论场中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度调查的人越来越少,“情绪”当道,自媒体等传播者不加审核就对外发布消息,极易导致虚假新闻蔓延,激化网民情绪。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后真相”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信息的碎片化特征,导致新闻不断地碎片化,假新闻、反转新闻、流言蜚语、轶事丑闻等呈病毒式传播。相较于庄重严肃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用户更愿意在一连串的“部落化小圈子”里获取信息、分享看法,依据自身的情绪和喜好,传播信息。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生态千变万化。从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到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步入信息超载的时代。海量信息云集,传播速度加快,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丰富多样,导致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尤其是如今以流量为王,一些媒体和个人罔顾事实,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夺人眼球、争抢流量,这也给坚持新闻真实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两则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一)“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报道”是新闻失实吗?

对于此事件,中国新闻网等官方媒体最初是这样报道的:近日,一男子王某在湖北省孝感市槐荫公园停车场,拍摄一辆停放几个月的轿车,编辑“湖北孝感一车主将车停在公园,因新冠病毒去世”等视频信息在网上发布并引发热议,视频中还打上一段煽情文字:“我们只是被留在了家里,有些人却永远被留在了春天里。”

该消息一出,引发国内众多媒体转发,获得超高的曝光率,网友们纷纷留言发表感言。而后经孝感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核查,证实车主仍在世。车主陆先生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很气愤,因为没地方停车才选择停在公园的免费停车位,并不像王先生所说的“因抗疫牺牲”,并且正在准备起诉。而王先生给出的回复是:“我好心瞎编的,只是不想湖北人被歧视。”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媒体发布未经核实的消息,故意引导舆论。但这次事件属于消息来源造假,而非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媒体在原来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夸大其词、弄虚作假。拍摄者王先生称是出于好心编造的故事,为的是不想让外地人对湖北有偏见。可从他一系列的行为来看,他有着很强烈的谋取流量的动机。他在多家媒体平台上发布了此视频,并更新了后续,将故事编造完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拒不改口。虽然他最终因造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消耗公众的情感,利用公众对话题的关注和同情,人为制造、策划或夸大新闻事件,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做法不可取,不仅有违道德,也极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伤害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二)“南昌赣江大提管涌 15名党员率先跳水封堵”事实果真如此吗?

该事件是2020年7月12日由央视军事微博率先转发,视频在播放中每一帧都带有央视军事的台标,同时附上了字幕解说:“江西南昌,赣江大堤发生管涌!东部战区空军某部救援分队15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率先跳入没过胸口的水中,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险情终于得到控制。短暂休息两个小时,官兵们再次投入战斗……”

文字描述生动感人,仿佛节目确实是记者亲临现场发回的报道。而微博@南昌新建发布“请不要张冠李戴,制造谣言!”进行辟谣。实际情况是:7月11日,新建区联圩镇廿四联圩部分堤段出现泡泉。东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70余名官兵连续12小时夜战,及时遏制了险情。被传播的视频内容则是恩施州消防救援支队在进行救援培训。

“两微一抖一快”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但也成为虚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虽然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但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也时刻提醒我们,新闻从业者需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摒弃新闻的真实性。

三、案例普适化特征分析

(一)利益驱使真相发生嬗变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客观、真实永远是媒体追求的第一目标,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中的诱惑也不断增多,导致许多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惜放弃新闻客观、真实的属性。在后真相时代,贩卖情绪、引起受众共鸣是一种盛行的商业模式,当信息足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时,便是传播主体获得利益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传播主体会被受众牵着鼻子走,不再关心是否符合新闻真实,而在意是否能赢得流量,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深度报道稀缺、虚假新闻泛滥。“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这一报道便是如此,王某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来渲染背景,配合煽情文字“有些人却被永远留在春天里”,让受众心生悲悯之情,因此获得点击量、转发量,从而谋取利益。这不但对车主陆先生造成了名誉及心理上的伤害,还消费了大众的同情心,破坏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

(二)“沉默的螺旋”在后真相时代的呈现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受众趋同心理的减弱、受众主体地位的确立、传媒接近权的实现等原因,“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其效果进一步弱化,但并没有完全失效。在“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报道中,由于各大媒体没有对事实真相进行核实就予以转发,导致不少网友被车主陆先生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感动。而事件反转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见气候,舆论又迅速指向转发该报道的各大媒体以及始作俑者王某,有对媒体敬业精神进行质疑的,有对王某加以谩骂的,这时的网友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在后真相时代,即使现在的人们比以往更懂得强调言论自由,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并不具备支配此行为的能力,只能通过情绪化的表达来实现所谓的言论自由,但情绪化的表征不一定就是事实真相,这就造成人们想象的真相和客观真相相悖,形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天堑”。

(三)传播机制中虚假新闻的“加冕”与“祛魅”

在话语修辞上,后真相时代使虚假新闻出现了新闻机制——“加冕”。加冕原指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或将皇冠戴在君主头上,在新闻传播界常指“网传”、网帖信息,经专业化媒体的公信力加持,披上了“权威”的外衣。“南昌赣江大提管涌15名党员率先跳水封堵”报道即是如此。“央视军事”带头转发,形成“共振”,导致各媒体竞相转发,传播面迅速拓宽。也正是因为该视频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才使得微博@南昌新建发布辟谣声明。此类“翻车”事件并不少见,不乏各大官媒参与其中。后真相时代下,“谁说的”比“说什么”更容易被关注,即“偶像化”,受众会依照“偶像”来决定“我”相信什么以及“我”认为什么是事实。

而“祛魅”与“加冕”相反。“祛魅”是将虚假新闻的内容进行生活化解读,比如将科学谣言加上生活化的故事元素进行传播,使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成为生活中打发时间的闲语。“加冕”和“祛魅”听起来是矛盾的,但都利用了后真相时代受众易受情绪影响而不关注事实真相的社会心理机制。

四、后真相时代下虚假新闻的消解路径

(一)提高专业素养,多源求证

新闻媒体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体现新闻的价值以及媒体存在的意义。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从事物的各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将事情的本来面貌还原给大众。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加速了信息的迭代。但这不能代替我们一贯坚持的“三贴近”原则,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力求全部新闻报道活动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方能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

(二)健全舆情监管机制,依法惩处新闻造假行为

对于舆情监管机制,仅有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思想上加强监督意识。新闻媒体具有宣传功能,要提升监督意识,做到事前提醒、事前预防,不轻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干扰,才能使监管机制有效运行。应依法依规惩处新闻造假行为,从根本上防止虚假新闻的出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新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对造假行为坚决说“不”。在技术层面上,要准确知晓网上信息发布的地址和人员,让传播者无处可遁,接受法律的制裁,以儆效尤。

(三)增强信息生产主体的责任感,扮演好传播者的角色

社交媒体是PGC+UGC的平台,人人皆可生产新闻。作为专业媒体,应避免主观性、片面性的报道产生,要坚定信仰,保持说真话、讲真理的勇气,敢于发声,不畏强权,为社会营造风朗气清的环境。作为意见领袖,应遵循真实、客观以及利他的专业主义精神,坚持职业操守,不被纷扰的信息环境所影响,持续为市场提供真实与深度并存的新闻信息。作为受众,应守住道德底线,提高媒介素养,不造谣、不传谣,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不陷入虚假新闻的旋涡中。

五、结语

近年来,新闻反转事件屡屡发生,引发人们对虚假新闻的深刻反思。互联网环境下,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闻。由于把关环节的缺失、利益的驱使等原因,虚假新闻总会有生存的土壤。虽然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较短,大部分假新闻都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被澄清,但是它对社会或个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在后真相时代,广大网友、传统媒体和自媒体需坚守各自的阵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便于群众将真实的信息及时公之于众,从而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猜你喜欢
受众时代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