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中的自我呈现
——基于拟剧理论“前台”和“后台”的研究视角

2021-01-30 15:14曾月华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家凡尔赛前台

曾月华

一、“凡尔赛文学”缘起

2020年11月9日,“凡尔赛文学”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将其统称为“凡学”。“凡尔赛”这一概念由知名博主@小奶球提出,随后在豆瓣出现了“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小组成员的日常就是鉴定身边以及网络上的“凡尔赛”行为,并进行“拆凡”。而“凡尔赛文学”真正出圈则是在微博上认证为作家的博主“@蒙淇淇77”。她在微博上的一系列“凡尔赛行为”使这门“学科”登上微博热搜,成为顶流话题。

二、“前台”与“后台”理论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强调了“前台”和“后台”两个重要概念。

“前台”由舞台设置、个人前台和表演三部分构成。真实的舞台是由灯光、布景舞台道具以及观众的目光所构成的表演平台,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微博、朋友圈、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新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戈夫曼用“个人前台”一词来表达除舞台布景之外的其他带有表演者自身属性和特色的项目,包括个人地位象征、服饰、性别、年龄、种族、身材和外貌、手势、说话方式、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具体的表演是通过“外表”和“行为举止”来进行,“外表”彰显表演者的社会身份,而“行为举止”则能了解表演者表演的社会身份背后的促进因素,如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

“后台”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是表演者用来化妆、休息、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但同时戈夫曼提出,“后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根据角色扮演的不同情境,“前台”与“后台”的区隔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三、“凡尔赛文学家”“前台”表演与“后台”形塑特点

(一)表演前台以微博和朋友圈为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出现,人们表达自我的前台转移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在这些舞台上,人们通过头像、背景等来精心装扮自己的形象,并通过优美细腻的文字、反复修改的美图、彰显档次的行为来构建一个令人崇拜的自我。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我们可以得出外貌、职业、年龄等表演者想要展现的信号。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时空压缩性可以部分隐瞒甚至全部隐瞒在现实世界里的真实身份,随意选择自己想要呈现给他人的社会角色,通过网络人际交往重新打造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朋友圈。“凡尔赛文学家们”(下文简称“凡学家们”)在这一舞台上,根据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自由地选择虚拟身份,进行自我形塑和呈现。如博主@蒙淇淇77在其“凡学”作品中通过一些侧面描写自己住在大别墅,开着特斯拉,最常打卡的地方是北京东三环一处高端购物中心,有一位非常爱她且帅气有钱的老公。通过以上关于个人性格、品性、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描述,博主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家庭美满幸福、经济独立自由、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是基于博主在互联网平台上短短几句的文字描述形成的,但我们并不清楚在手机屏幕后的表演者真实形象究竟如何。

(二)“凡学家们”前台表演的精心设计性

“凡学家们”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表演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具有戏剧化、神秘化的特点。如果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其表演中传递出想要传递给他人的内容,个体就需要在其活动中注入一些代表性的元素、内容或形式,从而使这些内容能够戏剧性地突出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夸张、对比等手段可以突出人物身份特征,更好地表达内容。在朋友圈、微博诞生之初,就产生了一批直白炫耀生活的“晒客”,而如今的“凡学家们”虽然目的也是炫耀自己的优渥生活,但与“晒客”相比却更加委婉与戏剧化。正如创始人所言的“凡学”三要素:文字需明贬实褒、自问自答、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基于此,“凡学家们”自导自演了一场戏剧。“真搞不懂明明没洗头就出门了,还戴着口罩,怎么还会有人说我像吴彦祖?还非问我要微信!我到底哪里帅了?”在这种经典语录中,通过谦逊的自夸,制造冲突,戏剧性地凸显想要表达的特征。

与近年来流行的“去神秘化”直播短视频不同,“凡尔赛文学”虽然也展现了很多生活场景,但却是通过字斟句酌的文字精心编辑的结果。这种需要表演者创作的特点和可编辑性使“凡尔赛文学”成为一种独特的“去神秘化”的“神秘化表演”,在满足观众“窥私欲”的同时用最生活化的事件体现“凡学家们”的“贵族”人生,在与观众拉近距离的同时又不经意间炫耀自己的优越感。但是这种表演完成的前提是保持与观众的距离感,增加表演的神秘性。如果观众进入表演者后台,则会冲击表演者想要建构的想象,观众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三)表演角色前台和后台的不一致性

根据表演情境的不同,“凡学家们”在表演时会戴上面具展现出最好的样子。但真实自我可能与表现自我差异较大,网络社区中的自我只是面对真实生活一地鸡毛的自我所制造的虚幻美梦。“凡学家们”在进行表演时所依托的是网络社交中的虚拟性和距离感,由于交往双方的不在场,看到“凡尔赛文学”,人们不会去深究背后真实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凡学家们”在进行表演时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使人信服。正如戈夫曼认为的一台戏要能顺利演出,仅有表演者还不行,还需要剧组和观众的通力协作。朋友圈属于强关系网络,大多数朋友圈好友之间是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延伸,更能知道后台表演者的样子,所以他们在看到发表的“凡尔赛文学”时会与后台的表演者进行对比,发现不一致性后会对“凡学家们”进行“拆凡”操作,期望“凡学家们”尽力让前台自我和后台自我一致。

四、“凡尔赛文学”流行背后的隐忧

(一)阶层流动停滞下的自我纾困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除了“凡尔赛文学”走红外,“内卷”“打工人”也相继走红网络。不断增长的经济不平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不平等程度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较高的经济不平等将会阻碍阶层流动,增加阶层固化的风险。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底层民众在教育、职业等领域实现向上流动,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上升通道日益逼仄,“内卷”现象成为一大社会热点。后疫情时代,因经济形势的相对不乐观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会使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相信阶层固化,从而使不同阶层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凡尔赛文学”的兴起一方面是对“虚伪的谦虚”的嘲讽,但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精英文化”“富裕阶层”的隐性吐槽和抵抗。

(二)身份焦虑与后台真实自我的迷失

当“凡学家们”走进大众视野,引发了话语狂欢,也出现了一些“拆凡专家”。面对“拆凡”,“凡学家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精进自己的“凡学”修养,更为低调委婉;另一种则是转移表演舞台继续我行我素。“凡学家们”最害怕的是来自了解后台真实自我的熟人群体的拆穿,在熟人社交网络中又被打回原始的社会角色。“凡学家们”对“凡尔赛文学”的执着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身份的焦虑。真正的法国贵族们不需要时刻通过完美的穿着打扮来验证自己的身份,只有并非贵族却又渴望成为贵族的人们才会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以及他人的看法。但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让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了被审视的卑微地位,而把“观众”抬到了过高的位置——就像演员的一切行为是为了观众,而非为了自己。形象塑造的不确定性和人设崩塌的潜在风险让其焦虑不安,“凡学家们”在前台自我建构的自我和后台他人建构的自我中反复审视自己,进而可能迷失自我,对真实自我持排斥嫌恶的态度。

(三)消费主义下对精致符号的盲目追求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生存的需求似乎不再是人们的第一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第一需求。工业化生产的大众商品成为区分人们等级高低的符号化产物,人们受到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去购买商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认为这些商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将这种需求称为“虚假需求”,社会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使个人屈从于强加给他的需求或者说是一种已异变的生活方式。在“凡尔赛文学”中,“凡学家们”不再是追求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将文本作为一种承载媒介,通过谦虚的语气将极具符号化且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的词汇展现出来,以满足他们在精神层面中的“虚假需求”,即对个人阶层的媒介化展现。语言文本作为一种符号,也在为消费主义服务。但“凡学家们”对奢侈品等表现出的物欲追求,正是资本家们收割“韭菜”的方式,所谓的流行不过是资本家们为了盈利而创造的虚假需求,在追求精致的同时,更应警惕是否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五、结语

“凡尔赛文学”是被“996”、阶级固化、职场竞争等生活压力压迫的年轻人们情绪宣泄的窗口,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勾画与向往。我们在嘲笑以及“拆凡”的同时也应理解其背后的动因。其实,适当的炫耀不失可爱,毕竟“凡尔赛文学家们”在发完朋友圈之后,还是要投入到“打工人”的身份中,用实际劳动一步步实现理想生活。

猜你喜欢
学家凡尔赛前台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新语
凡尔赛C5X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挖秘密的X学家
和鱼类学家交朋友
跟踪导练(五)4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