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妮
自1990年中国第一部家庭题材电视剧《渴望》播出以来,我国的家庭电视剧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与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与表现手法。与其他国家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相比,中国的家庭剧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依照传统的价值观念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剧。随着近几年回归现实主义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摒弃了之前“假大空”的叙事方式,题材上也由俗套的爱情故事转变为对于亲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无论是在人物的塑造、题材的选取还是内容的取舍上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的胜利。资料显示,2019年播出的《小欢喜》卫视收视率第一,CSMS平均收视率破1,同时也极具话题热度,全站狂揽热搜120次。2021年4月上线的《小舍得》依旧收视率爆棚,剧中两组家庭不同的育娃方式也时常引发网友热议。无论是“欢喜”还是“舍得”,相关电视剧的相继推出,是对现实主义美学照进现实的最好例证,某种程度上也是以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照亮了影视剧创作。
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需要回到事情本身,无论现代技术会对艺术创作产生多大的冲击,现实主义的首要含义是关注现实,通过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在影视作品中彰显时代精神,发出时代的价值主张。因此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家庭影视剧的创作要加强自身的信念感,从生活的真实感升华到艺术的真实感,同时这种对于真实的“萃取”并不是简单的道具布景,而是在各种生活化的细节中自然展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在目前电视剧题材的划分上,虽然家庭剧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同主旋律、献礼剧相比依然难成主流,因此家庭剧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可并能够引发共鸣,还是离不开现实主义路线。
中国的家庭剧创作一直具有本土化和时代化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出品的几部家庭剧,如《情满珠江》《牵手》等,侧重表现在市场经济下不同家庭成员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内容较为单一。而到了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家庭剧的题材也更为宽泛。有着重刻画家庭群像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也有细致描写夫妻间情感问题的《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这些电视剧的艺术典型体现了家庭剧对于人物塑造的现实主义追求,相比同时期的爱情剧、校园剧,更加贴近生活。
在家庭题材电视剧不断创新题材的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促使家庭教育电视剧进行调整。现代的教育环境和学业压力与以往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因此确立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很有必要。2016年的《小别离》开始了“教育四部曲”的第一次探索,以中考为切入点,展现了三组家庭的生活点滴,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留学热”在现代社会来看,虽然是对社会热点的一种影像化表达,但仍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现实向的题材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并且有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伪现实主义的幻灭感。
《小欢喜》和《小舍得》作为后续之作,虽然在剧情文本的设置上依然选用几组不同的家庭作为参照,但是这两部剧作正视了当代教育的敏感地带,无论是小升初还是高考都是极具话题性的,同时剧本上的矛盾设置将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因此在引发观众热议的同时也能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可以说是家庭题材电视剧对现实主义的成功运用。
鲍温的家庭系统理论指出,潜伏于所有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均源于家庭生活中的暗涌流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为获得距离感和整体感而同时进行的推拉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像《小欢喜》《小别离》这类的家庭剧并不是简单地讨论由某个教育热点引发的话题,更多的是对背后潜藏的亲子关系、家庭系统的深度研究。就内容而言,与侧重婆媳、夫妻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相比,此类家庭剧强调突出现实主义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内部环境的变化。
根据以往的家庭剧经验,父母在剧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承担家庭重任。同时父亲与母亲之间通常分工明确,女主内男主外,为自己的小家共同奋斗。《小欢喜》中几对父母形象在设置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相较于传统影视剧,女强男弱的夫妻角色转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例如,身为高中老师的宋倩在家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无论是不着调的前夫还是马上要面临高考的女儿都必须在自己的完全掌控下。这一强势的“母亲”角色更具有戏剧性冲突,也颠覆了以往影视剧中温柔贤良的母亲形象,带着这种新鲜与猎奇的观赏经验,观众自然会对此类角色背后的情感到好奇。其次,《小舍得》中父母形象的构建更为大胆,一个是中年抛家弃子的父亲,另一个是小三上位的后母,这类形象的塑造对于现代家庭剧而言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包括剧中父亲南建龙对于前妻和亲生女儿的亏欠以及对于续弦和继女之间的别样感情,也折射出重组家庭的复杂关系。《小欢喜》和《小舍得》中父母形象的重建跳出了传统叙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二次构建,正面反映了当代社会教育难题与复杂的亲子关系。
影视剧中的情感不仅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佳途径。家庭剧中对于情感的要求比一般影视剧更高,细腻有层次的表演会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从而思考自身对于此类家庭问题该如何处理。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忠于自然”“忠于现实”,对诗歌和真实世界的解释,不是以诗人和读者的心理为参照,而是“被模仿的现实的种类和面相”。家庭剧中的不同角色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引发广大观众的热议,是因为这类情感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体现,也是每位观众自身情感的映射。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的情感经历,经过艺术的再创作加工投放在电视屏幕中,是生活照亮了艺术,在电视剧中感受到的悲喜与欢乐也是艺术走进生活的体现,这种双重的情感体验通过演员的情感表现,彰显出现实生活的本质。
《小欢喜》中乔英子在海边的崩溃呐喊让宋倩不禁自责,母女之间的羁绊也拷问着观众,在看到自己教育子女影子的同时,现代父母又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小舍得》中的田雨岚争强好胜,“丧偶式教育”“原生家庭”的标签让她不甘于现状,把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全部倾注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可气却也可悲。不同角色演绎了生活百态,观众可以看到宋倩对于英子的爱,也能理解田雨岚作为母亲的不易。家庭剧给我们呈现了生活真实的样貌,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就算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父母也有不足之处,往往是那些人物细腻的感情刻画才让我们感受到现实主义的完美呈现。
对于编剧和导演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单单是为了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家庭剧区别开,更重要的是还原世界的原貌,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在传统父母形象重建和演员细腻感情刻画的过程中展现的是创作者自身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小欢喜》和《小舍得》这类家庭剧展现的也不仅仅是中产阶级的教育困境和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创作者对于教育问题、亲子关系的思考。
《小欢喜》取名为“小欢喜”,无意中暗藏了编剧对于人生的感叹。剧情从表面上看是家长应对孩子的高考,但其中夹杂的中年失业、家庭离异、子女叛逆、抑郁等内容,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难题。剧中每组家庭在生活中有悲伤有痛苦,但是观众可以从电视剧中懂得:只要身边还有家人的陪伴,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也正是这一幕幕画面的悲喜交加才构成了一个个人生小欢喜。
《小舍得》里,鸡娃母亲田雨岚映射了当代社会太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包括前期看似注重孩子多方面发展的开明母亲南俪,到后期“唯分数论”的形象转变,也夹杂了编剧对于教育本质的反思。导演张晓波表示,并不是在电视剧中放大了焦虑,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思考该如何放下焦虑。家庭题材电视剧虽然也可能会有夸大现实的意味,但是当代社会的现状就是如此,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到步入社会,“爱拼才会赢”刻在每个人的心头上。
以往电视剧会告诉我们合家团圆,但是《小欢喜》《小舍得》等剧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残酷,生活没有两全其美的事,人生本来就是有舍有得。
家庭题材电视剧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的表达,通过影像揭露社会现实和教育难题,引起观众共情的同时也拷问着每一个人,如何处理?如何应对?这是此类电视剧的魅力所在。诚然,优秀的家庭剧应当打破模式化题材的桎梏,尽管我们知道关于亲子之间话题的讨论经久不衰,但是对于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现和简单模仿上,那么对于影视创作来说是走不远的。只有不断地超越现实,站在比现实社会更高的层面,才能起到启迪人心的作用。我们也期待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家庭题材电视剧问世,共同描绘百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