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侠,姬 敏
(南京邮电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创造性地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创业浪潮随即进入了新一轮高潮。2017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提出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等8 个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开展相关创新改革试验,提出了涉及四个方面共13 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1]。在2018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虽然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取得显著成效,出台了各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但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承载功能不足的问题日渐凸出,因此进一步提出要面向区域经济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升级,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2]。当前的创业活动主要分布在城市区域,因此分析城市创业生态系统(Urba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UEE)的演化发展与模式将为深入理解不同城市在创业活动的促进方面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理性认识不同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会极大的影响这些城市中创业活动推进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最终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城市创业生态系统作为创业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关乎创业企业创立、发展及成长的全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TEA)从2001 年的12.3% 增加到2014 年的15.5%,但是到2018 年却下降到了10.4%的水平,而且不同区域的创业活跃程度差异很大。现有针对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不多,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功能特色。目前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缺乏系统设计,大部分自发形成,体系陈旧、僵化,不能适应创业需求。创业生态系统要素协同发展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2017 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的报告,根据“创业绩效”“融资效率”“市场覆盖”“人才供给”“创业经验”和“成长指数”等指标的数据,中国仅仅上海和北京进入了全球前20 名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榜单。2019 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对中国城市的关注增加为5 个,北京、香港、上海、台北、深圳。可见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18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要面向区域经济着力升级现有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生态。
因此,对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式的研究将为深入理解不同城市在创业活动促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不足,理解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演化和实施路径选择,并对相关系统构建和政策实施提供基础,从而有助于相关科学决策依据的提出。本文在总结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创业生态系统尤其是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中对生态系统的研究[3],融合生态学的理论,将生态系统概念结合到创业研究领域,给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定义,即创业生态系统内部是由很多多样化的机构组成的,共同的主旨在于培养创业精神。
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从构成要素的视角进行的定义,包括有两种:
一是将创业生态系统界定为创业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企业也包括成熟创业企业和新创企业[4-5]。Spilling 最早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性意义很大,系统中动机、规模、影响力不同的社会主体能够协同发展、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创业生态系统主要有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网络等构成。具体可以分为六个要素:人才、市场、支持政策、资金、文化以及其他的相关支持,共同构成的整体环境[6]。后来又进一步更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包括有益的文化、扶持政策和领导力、充分的资金支持、高质量的人才、友好的产品市场、一系列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支持等。二是创业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创业主体和它的外部环境,这些定义将创业企业考虑进去,强调创业主体的多样性,包括创业者、创业企业及相关组织和机构,以及与创业环境的交互作用[7-10]。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进行的定义,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复杂主体组成的具有自组织的、适应性的、有地理边界的群体,这些主体在不同层次和聚合水平上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非线性交互作用导致新的企业形成或消亡,进而产生不同的活动模式[11]。
国外学者提出了诸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百森创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以下简称为百森模型),该模型涵盖了政策、市场、人力资本、金融、文化和支持等6 类的12 个要素[12]。目前很多国内创业生态系统构成的研究其实质仍是在百森模型框架下进行。
创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多样性、竞争性、共生性与自我维持性等。Stam E 进一步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还具有连贯性、弹性、复杂性、开放性、自组织和适应性等特征。但是总的来说,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强调互动和情境,也就是不同区域的个性化因素。从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两个维度,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可以包括十个构成要素,其中制度安排具体是指正式制度、网络和文化,而代表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包括基础设施、人才、领导力、需求、知识、资金、中介机构,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构成独特的创业生态系统[13]。
吕拉昌(2015)[14]对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出了明确概念界定,即指城市创业创新的群体与所在外在环境形成的一个整体,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包括个体和群体在内的各个创业者形成了核心层,这些创业者的数量、类别和质量等因素也会对各种城市创新创业具体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活动的发展与活动类型分布等;第二,由各类创业服务主体单位和机构形成了环境层,它们通过搭建各类投资、人才和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包括创业培训、人员交流、媒体沟通和企业孵化等主要服务功能;第三,由这些创业者和创业服务主体所在的地区发展状态形成了区域环境层,比如经济、历史、文化等,这些都可以对城市创新创业活动发展过程和实现路径产生不同的深刻影响。虽然他对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定义进行了明确的内容界定,但是对于概念边界、与其他城市区域中创业生态系统独特性特征的区别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目前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群落的网络互动、创业资源整合、创业生态主体的匹配、平衡调节机制、价值交换机制、以及自我维持等核心运行机制。
从整体上看,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个,即资源汇聚、价值交换、平衡调节机制等,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递进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将创业生态群落和支撑环境看成是创业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构成内容。政府部门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要素,所以从边界来看,更多的指向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并提出了动力机制、平衡调节机制、共生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是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运行机制[15]。张秀娥(2016)[16]提出了创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运行机制总结为创业警觉机制、创业信息资源整合机制、动态协同演化机制。
大部分学者研究的焦点都是创业者以及创业主体,对网络关系的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Harper(2018)[17]研究重点放在创业生态群落中各要素的连接方式和合作机制上,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和里士满三个城市的案例分析指出了各个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差异以及对创业过程的影响,并发现案例中的伙伴关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每个创业生态系统的独特领导模式,领导模式和合作机制对塑造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影响力较大,作用明显。但是,对于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系统分析,特别是实证分析。
比较经典和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当属GEM(全球创业观察)和GEDI(全球创业与发展指数),但是这两个指标体系都比较宏观,针对国家层面设计的,应用时间也比较长。用于评价各个国家创业生态系统的常见GEM 指标包括政府政策、创业教育、融资渠道等,常见GEDI 指标包括政府情况、市场集聚情况和全球化等。这些指标都可以应用于评价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效能。
为了能更好地设计促进创业活动的政策体系依据,科学合理的构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相关指标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推进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2012 年美国发布了《全球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12》,利用八个指标对有潜力的世界知名城市的创业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最后评选出全球排名前20 的城市。这些指标包括创业产出(Startup Output Index)、风险资本(Funding Index)、公司绩效(Company Performance Index)、创始人创业心态成熟度(Mindset Index)、创新性(Trendsetter Index)、创新支撑度(Support Index)、人才(Talent Index)、差异性(Differentiation Index)等。
对如何评估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可以从个人、组织和区域三个层面开发一个框架性模型,但因为数据源不好获得,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种替代性评估方法—REAP 分析法,从人力资本、资金、基础设施、政策、惯例和需求六个方面利用蜘蛛图开展比较分析[18]。
Auerswald 和Dani(2017)[19]提出了自适应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周期是从一开始某种干扰带来的短期结构重组到长期的资源积累和重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构建了包括反映集聚外部性的密度、反映要素间替代弹性的流动性、反映吸收能力的连通性、反映种类多样化的多样性等四种重要指标,并据此构建了相应的创业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利用这个概念模型针对华盛顿巴尔的摩的城市区域的生物技术集群开展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活力评价。不过,该评价方法并没有区分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只考虑了单一要素的权值及其影响。
Corrente 等(2019)[20]利用随机多准则可接受性分析模型(SMAA-S)对欧盟24 个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并发现这些因素对各个地区创业活动的影响力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应该用单一的权重比例来计算排名,而是通过考虑创业生态系统因素的所有可能重要性排名,并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权重向量来使用。这样就可以看出每个区域创业生态系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展示的关键因素,据此来制定政策才能凸显合理性。
Liguori 等(2019)[21]基于先前Isenberg 提出的系统六要素分析框架,开发了基于创业者感知维度的多维量表(MEES),能够适用于区域不同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评价。这个工具与之前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有其独特性和实用性,能够通过数据的获得了解创业者的感受,这对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改善其生态系统更具针对性,而且更易于开展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
Vedulal 和Kin(2019)[22]提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质量指数,利用美国301 个城市的数据对美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个质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标准化指数,具有五个关键指标,并且这五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区分。
国内相关文献则主要包括对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绩效、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评价。如使用网络DEA方法从创业意向生产过程和创业资源整合过程对世界各国创业系统的综合效率进行实证分析[23]。张锦等(2018)[24]针对珠三角创业生态系统开展了运营效率的评价研究,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创业生态群落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总的来说,所使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一是通过构建动态仿真模型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性与外部性进行评价,并针对运行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二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25]。除此之外,陈向东和刘志春(2014)[26]提出了包括态、流和势这三个维度特征的生态评价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程度做了系统评估和等级认定。当然,不能只通过选择指标的角度来解决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情况分析问题,还要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比如通过创业者、组织机构、社区等方面来进行运行有效性的整体效果评价。分析结果也发现,不同层次的创业机构和创业个体需求和服务要求差异很大,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从制度和经济技术等角度来进行区域比较分析研究,对创业生态环境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工作应该以提升机构和个人创业质量为最终目标,其中企业家可以起到核心地位的作用[27]。
高钰莉(2016)[28]通过研究阿里公司,发现大规模企业可以对创业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还能形成共生演化的发展特点。卢凤君等(2017)[29]对陕西榆林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星创空间”运行模式与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平台构建到网络拓展,再到聚集分化的演化路径。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演进过程是结构与功能不断复杂化的自组织过程。复杂系统的研究现在主要以动态演进分析方法为主,借助于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理论,可以构建一个包括两阶段发展演化过程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来展示包括众创空间内在的各种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30]。同时,还能够据此有意识地优化众创空间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其发展,将众创空间演化成一种具有自组织和自增益特点的创业生态系统形式。熊英和张俊杰(2018)[31]以麻省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以大学为主体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演化规律,是从内部科技驱动到外部政府推动最后内外协同的演化过程。但是总的来说对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林艳等(2018)[32]分析了绿色创业生态系统,从时空不同角度对其共生演化特点给出了模型设计,提出了包括互利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竞争共生模式、独立共存模式、寄生共生模式等在内的五种演化模式。
大部分文献都是以企业、大学、众创空间以及区域进行的案例研究。Mack 和Mayer(2016)[33]基于百森模型研究了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的要素特征,Roundy 等(2018)[11]则从复杂适应系统的分析角度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萌芽期的演化过程,林艳等(2018)[32]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并建立绿色创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提出五种演化模式,即互利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竞争共生模式、独立共存模式、寄生共生模式。针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式进行的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对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京津冀、合蚌芜、Kansas等进行的案例研究等。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和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并开始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演化方面的研究,而区域创业政策也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推动创业企业的数量到关注创业的质量[34]。
(1)已有研究明确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动态演化形成,但是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还没有专门的界定,不同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与演化阶段的划分尚未明确。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是进入了成熟度很高的阶段,具体在什么条件下,城市创业活动会呈现高水平的发展,这些问题还没有普遍认可的研究结论。
(2)因为不同城市的文化、资源和政策差异很大,这些条件的差异对城市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会产生影响。对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式的研究,虽然已有依赖定性分析构建的理论模型,但是关于不同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式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还没有明确的揭示出来,创业决策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的黑箱还需要进一步打开。
(3)在研究方法上大都使用单一的纵向案例研究,虽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推动创业的政策建议,但对不同城市创业政策如何影响创业行为的干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的研究主要面向各个不同城市,针对其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条件和路径,通过客观和有效的识别出影响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理解不同城市创业政策体系的干预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科学构建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及推动其健康发展探明可持续发展路径,预期成果将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