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荣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柳州作为广西传统的工业强市,县域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柳州经济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需要,也是柳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重要举措。
柳州县域经济包含鹿寨、柳城、融安、融水、三江5 县地域内的经济总和,目前这5 县总面积15044 平方公里,总人口176.87 万人。近年来,柳州各县按照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推进县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
(一)特色农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柳州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带动县域农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程,积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柳州13 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柳江荷塘月色、鹿寨呦呦鹿鸣、三江茶产业等6 个示范区成为自治区级示范区。同时各县均成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柳城、融安、鹿寨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特色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无农不稳,无工不富”。2019 年柳州县域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80.62 亿元(柳城113.95 亿元,鹿寨191.48 亿元,融安86.51 亿元,融水74.68 亿元,三江14.00 亿元),同比增长4.83%,县域工业化率为30%左右(工业增加值÷GDP:工业化率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超过60%为工业化国家)。柳城、鹿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等产业;融安、融水、三江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不断发展特色工业,培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三)三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些年来,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产比重逐步降低,三产逐步成为发展的新生动力。如在城镇化建设中,各县不断加大县城扩容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2020 年柳州5县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鹿寨成为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试点,寨沙、沙塘两镇获批全国建制镇试点。三产发展既是城镇化的结果,也是城镇化的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县对资金和人口的吸引能力也在提升,县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旅游业近几年也快速发展,成为柳州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2020 年柳州市接待游客7002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4 亿元。目前柳州县域已有国家4A 级旅游区8 个,星级乡村旅游区13 个,星级农家乐66 个。融水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江成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三江县仙人山茶文化产业基地等8 家企业入选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基地),旅游业正在成为柳州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四)固定资产投资改善了县域的发展条件。近些年来,柳州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引擎作用,出台一系列促进县域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2020 年5 县固定资产投资427.2 亿元,经济总量684.9 亿元,县域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GDP)连续11 年保持高速增长,由2005 年的30%上升到2020 年的6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1 个百分点。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投入,使县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县域铁路、公路、航道营运里程大幅增加,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
(五)民生社会事业得到全面改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柳州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仅2020 年柳州市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就达到28.03亿元、增长13.9%。目前各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特色扶贫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5 万元以上,贫困村20 户以上自然村屯道路实现全硬化,各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 年柳州1.93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8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融水县、三江县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07 元,粤桂扶贫协作广东省财政帮扶资金1.5 亿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目前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是工业化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不强直接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一)柳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
第一是经济总量太小。2020 年柳州县域实现GDP684.9 亿元(柳城175.33 亿元,鹿寨191.22 亿元,融安108.40 亿元,融水131.51 亿元,三江78.44 亿元),占全市的21.89%。5 县平均GDP 为137 亿元,略低于全区县域平均水平(广西县域平均GDP 约为150 亿元),但只有全国县域平均的55%左右(2020年全国县域平均GDP 约为240 亿元);2020 年5县财政总收入44.33 亿元(柳城11.34 亿元,鹿寨11.15 亿元,融安6.21 亿元,融水8.89 亿元,三江6.74亿元),仅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1.5%,县域人均财政收入2506 元,约为柳州市人均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各县财政自给率普遍偏低,严重依赖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转移支付,2018 年柳州县域财政自给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支出比)平均水平为15.8%(三江县的财政自给率仅为7.8%)。由于各县财政实力弱,中央及自治区转移支付成为县级财政的主要来源,占县级财政收入总额的70%左右(北部三县占比均达到75%以上,三江县高达82.4%)。与区内其他地市的县域相比,柳州县域经济实力最强的鹿寨县,GDP 只有桂平的一半,财政收入不到北流的40%;经济总量最小的三江县2020 年GDP78亿元、财政收入6.7 亿元,在全国1879 个县域里面经济实力也是非常靠后的(2020 年全国预计有40个县域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左右)。可以说“强县不强、弱县极弱”,就是当前柳州县域经济的现状,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柳州打造现代制造城的最大“短板”。
第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全国百强县的产业结构都是以工业为主(2018 年全国百强县二产增加值平均占比52.4%)。从2011 年到2020 年,柳州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8 ∶46 ∶26 转变为23 ∶33 ∶44,七年间柳州县域经济中的二产比重下降了13 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长乏力是柳州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全国百强县的经验证明:工业兴则县域经济兴。近二十年来柳州县域发展快的县域确实也是工业发展快的县域,比如融水的二产比重从2000 年的16%上升到2020 年的31%,鹿寨的二产比重从2000 年的27%上升到2018 年的42%,说明两县的工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正在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三江的二产比重近二十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从2000 年的39 ∶21 ∶40 到2020 年的26 ∶19 ∶55,一产下降了13 个百分点,而二产也下降了2 个百分点,三产由于旅游业的兴起,上升了15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优、一产占比过大是三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投资、出口、消费均显疲态,政府投资由于投融资平台负债较大而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民间投资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目前这些投资增速均有降低的趋势。2020 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3%。以房地产投资为例,继2015 年柳州县域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18 年各县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分化:融安和柳城同比分别增长21.8%和8.1%外,鹿寨和三江分别下降34.3%和43.7%。消费低既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原因(目前柳州县域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近些年来,柳州市县域居民人均收入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而且随着电商的普及以及家电汽车下乡等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消费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9 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1 亿元,增长7%,高于全市1.4 个百分点;2020 年5 县社会消费品总额183.4 亿元,占全市总额的14.4%),消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但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有限,因此各县仍然存在消费总量不大、增速不快、占比偏低等问题。目前我市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3.8%,但202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市的14.4%,人均消费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第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完善。柳州市县域经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前期,支撑经济起飞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如县域财力薄弱,无法提供项目的配套资金;县域金融市场不活,导致项目融资困难(资金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目前县域不但难吸引外来资金,自身积累的资金也在流向南宁等资金收益率高的中心城市,或流向房地产、金融等非实体经济领域);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自治区每年给柳州市的用地指标有限,市里对重大项目统筹用地后,分配给各县的用地指标非常少(每县每年新增用地指标约40 公顷左右);此外由于县域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城市,专业人才流失较多,个别领域甚至出现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如柳城全县种桑养蚕户有3 万多户,而桑蚕专业技术人员仅7人,且都集中在县农业局桑蚕技术指导站。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柳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是各县之间经济总量差距大。2020 年鹿寨县GDP 为191.22 亿元,占全市县域经济总额的27.9%,是三江县的2.44 倍;柳城的财政收入几乎相当于融安和三江两县之和。另从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储蓄存款总额等指标来看,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而且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第二是各县之间发展速度差距大。近5 年间,各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融水10.23%、鹿寨9.34%、柳城8.18%、融安7.75%、三江6.33%。三江县的5年平均增速比融水低3.9 个百分点,柳城县2020 年GDP 总量达175.3 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为29.8:32:38.2,进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在2019 年度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中,因此获得自治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获得自治区给予的3000 万元及200 亩土地指标奖励。
如果从2000 年算起,到2020 年,20 年融水GDP 增长14 倍(财政增长12.7 倍),三江GDP增长12.6 倍(财政增长16.9 倍),融安GDP 增长11.5 倍(财政增长8.6 倍),柳城GDP 增长9.7 倍(财政增长8.1 倍),鹿寨GDP 增长7.9 倍(财政增长7.4倍)。2000 年时,鹿寨GDP 和柳江GDP 差不多,融安和融水差不多,但到2020 年柳江GDP 超过鹿寨一百二十多亿,融水超过融安二十多亿;2000 年时柳江、柳城和鹿寨三县财政收入都是1.4 亿元左右,但到2020 年柳江财政(24.6 亿元)已经超过柳城(11.3 亿元)和鹿寨(11.2 亿元)的总和。20 年时间不长,但数据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只要抓住机遇,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可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是县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不管是全国百强县,还是全区十强县,地理位置都相对比较好,基本上都有大片的平原、离中心城市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我市的柳城鹿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柳州的三江、融水与融安三县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资源稀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使得适宜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山区本来就资金短缺,加之同样的建设项目造价要比平原高出许多,因此经济发展困难更大。比如我市扶贫移民搬迁点建设中,自然条件差的搬迁点单位造价就比平原地区高许多;再如融水县元宝山-贝江景区风景秀丽,但受制于交通不便,旅游经济发挥不理想。由于自然条件、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导致各县中心镇规模小、城镇化率差距大,如2020年鹿寨、柳城城镇化率超过40%,融安、融水超过三分之一,三江刚过四分之一。
加快柳州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强基础,抓产业,重招商”的思路,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大力培育县域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推动柳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规律筑牢创新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柳州县域山清水秀,绝不能为了暂时的数据好看而破坏环境。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开展好精准扶贫的后续工作,筹划好乡村振兴工作,认真开展以村屯道路建设为重点内容的基础设施大会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动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展县级“5+2”产业(5 个固定特色主导产业,外加2 个不固定的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和农民就业增收。严格落实“四不摘”(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经济的承载力。认真落实自治区实施县域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全力推动“路、水、电、网、气、园”等重点领域建设:一要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县城规划管理水平,推进县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合理布局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少数民族乡和乡改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示范工程;启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设,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完善农村水电气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县域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加快柳州“半小时”都市圈和市与县“两小时”交通圈建设,加快三江至柳州城际铁路、元宝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网等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柳江航道整治和洋溪水利枢纽、落久水利枢纽及其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县域物流基地建设。三要加快实施“智慧柳州”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向县、乡(镇)延伸。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要加大县级政府与城建集团等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在推进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交通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总结推广柳城凤山综合开发、三江旅游岛建设、融水元宝山高速公路等县域与平台合作模式。
(三)补好产业发展课,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力。不管是全国百强县,还是全区十强县,几乎都是工业强县。目前柳州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发展滞后,是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和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柳州要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深入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县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推进产城融合,支持各县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
一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园区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首先要选准县域产业园区的定位。各县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力争每个县打造1-2 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如柳城县大力发展金属精深加工、医药和农药中间体产业,推动柑桔产业有序恢复生产;鹿寨县全力推进广西(鹿寨)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石墨烯小镇、商用车零部件共享基地建设,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融安县提升金桔和香杉种植规模和品牌效应,推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融水县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发展风电、木业、旅游产业;三江县打响“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科学规划并充分发挥园区的作用。在园区建设中,政府要坚持“多规合一”,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土地储备,加快水电气、路网及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金融体制,制定园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依托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创业基地或“园中园”,如鹿寨桂中现代科技林业产业园、融安香杉生态工业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在园区内要尽量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向“有龙头企业,主业突出,产业链完善”转变。再次要营造宽松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吸引我市在外成功企业家、知名人士回乡兴办企业;实施县域中小微民营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转型,对年增小微企业多的县给予一定奖励。
二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要深挖农业增长潜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积极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强村,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首先要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的打造柑桔产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产业扶贫示范区,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订单生产、代耕代种等模式,依托龙头产业联农户、建基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完善“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其次要做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或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和壮大粮食烘储加工、果蔬茶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对粮油、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螺蛳粉、打油茶等地方特色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引导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提高附加值。再次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实施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提升和“一县一品”行动,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建设,努力提高柳州农产品品质,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名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产业总体效益;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
三是以全域旅游为起点,加快富民步伐。旅游投入大、见效慢,但却是一个绿色长效的富民产业。柳州山清水秀,各县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旅游正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三江2020 年1-11 月接待游客632 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6.8 亿元,同比分别恢复67.4%和66.3%。各县可通过实施“双创双促”工程、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县域旅游发展;通过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推进旅游与工业、体育、康疗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广西大健康和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农业休闲示范区;通过开展4A 或5A 级景区创建活动,如通过推动程阳八寨、百里柳江创建5A 级景区,三江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融安县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旅游景区道路、旅游标识系统、景区登山步道及道路景观灯、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柳州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核心目的地;通过完善旅游城镇和休闲度假区商业配套设施,推进程阳八寨、红茶沟等现有景区的提档升级,推进中渡镇、丹州镇等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四是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加快县域服务业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在行政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鼓励企业依托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和跨境电商业务;推动重点商贸企业拓展网络营销,加快发展“云消费”,规范引导“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推进县域农村电商建设;加强对乡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培训,发挥电商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孵化器的作用。在传统县域商贸服务业,通过实施集贸市场改造和农超对接,加快县乡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及社区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仓储、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集散地市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业主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完善提升金融、物流、批发以及中介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住房消费、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的后劲力。招商引资是推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补齐县域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一要落实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招商引资是技术活,各县要把产业大招商行动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导向、动态考核及结果运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推行“招商首席代表”,以考核助推项目的洽谈、引进、落地、投产,以激励提高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配优配强招商队伍,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亲情招商、产业链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编制县域重大项目投资三年滚动计划,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储备一批项目并争取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库;每月召开项目专题推进会,协调解决在建项目的资金、土地等问题,确保已开工项目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设立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开展“引金入县”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县域;建立项目建设激励机制,按不同功能区对投资增速排名靠前的县,在中央预算资金安排、财政专项建设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各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开展县域间园区合作建设、产业合作发展、项目合作推动,支持县与县、我市县域与市外其他单位合作建设园区,打造新的开放合作平台。三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护商良好氛围,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全面提升县、乡级政府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强化要素保障,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通过盘活低效闲置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县域经济发展。
(五)加大管理体制改革,为县域发展提供政
策支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牢牢把握转变发展理念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两个关键,不断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如成立县域经济研究小组,统筹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考核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划分市县财权和事权,完善扩权强县、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赋予部分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建制镇县级管理权限。党委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涉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则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进行决策和管理。要优化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结构,建立市、县、乡三级干部交流机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要改进干部作风,以今年的县区换届为契机,大力提拔一批懂经济的干部,提拔一批“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高效率干部,努力实现“十四五”县域发展的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