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君
职场剧是一种以职场为载体、以职场话题和故事为题材的电视剧,意在用艺术化手法表现职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内地职场剧的“肥皂化”是指内地职场剧在自己的媒介文本中加入大量的肥皂剧特征,如再现生活却不具备真实性、剧集以情感为主线、强化“情感强势”和“经济弱势”等,使其原本独特的“职场”属性消失。
近年来,内地职场剧逐渐兴起,并涌现了大量作品,如2016年的《亲爱的翻译官》、2018年的《谈判官》等,在收视率与关注度上取得佳绩。但同时,其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大量肥皂剧元素被加入到职场剧中,职场剧“肥皂化”现象严重,被批评为“披着现实题材外衣的偶像剧”。
职场剧场景的“理想化”主要体现在行业的真实性被美化上,即整体行业场景为主角的故事服务而非主角为场景服务,具体表现为:为表现主角的工作能力而忽视行业的基本准入标准,为解决主角遇到的职场问题改变行业人员处理事件的基本流程等。而为使“理想化”的职场剧整体剧情更加合理化,内地职场剧一般会注入肥皂剧家族恩怨、爱恨纠葛等特征。
在最大限度呈现真实职场场景上,国外的职场剧相比较来说做得更为出色,特别是2007年播出的《广告狂人》与2012年播出的《新闻编辑室》,两者都关注职场场景的真实呈现,以职场为内核,挖掘不同行业不同职场的价值所在。而内地职场剧则大多打着关注职场的名号,实则呈现出来的是“理想化”状态的职场,脱离职场的真实性。例如2020年的公关职场剧《完美关系》,在该剧中呈现出的两人即可组成公关团队、代理人情绪被公关对象影响等场景均脱离公关行业的真实状况,引发大量公关从业者对其进行批评。
当下内地职场剧的剧情多以情感为主线展开,职场剧情更多是作为支线为情感线服务,对本应展现的职场工作、沟通等一笔带过。内地职场剧以主角情感而非职场本身来进行剧情展开的特点与肥皂剧特征中“情感强势”和“经济弱势”的结合有相似之处,体现了近年来职场剧逐步向肥皂剧靠近,呈现“肥皂化”趋势的情况。
职场剧的情感主线主要是通过男女主角的互动完成的,在剧中女主角更多被塑造为温柔甜美、楚楚可怜的“灰姑娘”,男主角更多被塑造为在其最危难的时刻提供帮助的商业精英。而为弥补单一感情线所造成的剧情的薄弱,内地职场剧还会增加各类情感支线。因此,整体的剧情往往会呈现为职场内外各类男女人物的情感纠葛,在这里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以翻译官行业为背景的内地职场剧《亲爱的翻译官》。《亲爱的翻译官》以作为高翻院学生的女主与家境富裕且实力过硬的男主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进行情节的展开,而对于翻译行业最为重要的同声翻译等职场部分选择几个镜头一笔带过,相关的翻译音源也都是后期完成的配音。
内地职场剧陷入“肥皂化”困境,究其缘由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由流量资本的裹挟与批量化剧本生产所造成的。在流量资本方面,一方面,流量备受资本的青睐,同时兼具强大的粉丝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作方在拍摄资金与收视率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流量所参演的电视剧需要剧情突出主角的个人魅力,以吸引更多粉丝。因此,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为迎合资本市场与受众的喜好,纷纷在媒介文本中加入肥皂剧元素,而作为电视剧市场的一部分,职场剧也不可避免地逐步“肥皂化”。
同时,当下大多数国产职场剧的编剧因为没有相关行业的职场经历与体验,其在进行媒介文本创作时更多是依靠自我想象而非以职业现状为依托,因而创作出的大多是以情感为主线、职场为支线展开剧情的程序化媒介文本。这种程序化的媒介文本的批量化生产,进一步加剧了职场剧的“肥皂化”。
经典培养理论指出,电视为大量差异化的公众提供了极为有限的节目类型和视角,电视上的媒介影像因此往往跨越并侵蚀着年龄、阶层、教育和宗教的界限。基于此,培养理论的主流化观点认为,电视观看可能使原本差异化的群体愈发趋同。正因为电视反映了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因此,观众会把电视里所表现的现实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根据电视节目现实描绘社会现实的情况。
美国传播学家李普曼曾指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大众媒介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三是人们的“主观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无法直接接触到许多客观现实而不得不接受来自大众媒介的培养作用。因此,从培养理论的“主流化”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内地职场剧“肥皂化”困境背后的原因。
电视剧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其本身可以超越社会属性,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心态,进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共同意识”。当下国内职场频频被披露“员工工作压力大”“员工受到职场骚扰”,让大众对职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而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制度和员工猝死现象更是引发大众对互联网行业的恐慌,不利于我国各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为缓解大众这种心理,我国内地职场剧对剧中场景、人物关系进行美化,为媒介文本的消费者塑造了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积极向上的职场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大众对职场的负面认知,形成一种关于职场的正面的“共同意识”。由此,为降低行业不良现象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并在社会层面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内地职场剧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入能够美化职场的爱情等肥皂剧的文本要素,但当媒介文本生产者无法控制肥皂剧的文本要素占比时,就会造成职场剧的“肥皂化”。
主流效果指的是受众本身应具备多元的价值观,但因接触媒介讯息,而变得与媒介中所呈现的“主流意见”趋同,这些主流意见更多体现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阶层的意见,而内地职场剧的“肥皂化”正迎合了作为精英阶层的企业管理层对受众的职场印象的引导。职场是残酷的,在各大企业工作的员工,其职场生活往往充斥着同事的排挤、自身劳动力被压榨等现象,进而产生对企业管理层的抱怨心理。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普及与个人话语权的增强,现有员工的负面情绪在网络中的传播会给企业的信誉度、盈利情况甚至是未来企业的招聘带来不良影响。
为降低企业的利益损失,扭转公众及员工对该行业与公司的负面印象,让员工为自己的公司尽力奉献,企业的管理者会动用资本的力量利用大众媒介引导大众的行业印象。因此,作为资本方的企业管理者通过职场剧的“肥皂化”引导受众接受其所营造的职场是充满机会的,是美好的“主流意见”。
首先是内地职场剧的“肥皂化”容易造成过度娱乐化现象。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们的政治、新闻和商业等都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内地职场剧的“肥皂化”现象造成了受众应当接触与了解的职场“文化品质”的消失和“过度娱乐化”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媒介文本大多是没有基于现实职场背景的、由媒介文本生产者凭空想象的,因而导致当下人们从内地职场剧中接触到的关于职场的信息不仅是零散不全的,而且是过度包装的充斥着理想化色彩的,由原本的严肃专业变成了纯粹的娱乐,造成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其次,内地职场剧“肥皂化”的“性别化”现象显著,容易引发两性对立问题。诺奇姆森认为,肥皂剧是有关女性和欲望的,把某种内在的性别区分加以戏剧化处理,并且其主题总是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上的亲近。近年来,内地职场剧在“肥皂化”的过程中也逐渐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其媒介文本以职场爱情为主线,且在主线故事中男性为主导角色,女性需要依赖男性才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没有消除女性的从属和不平等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角色的“性别化”特性。在媒介文本“性别化”现象显著的情况下,内地职场剧的“肥皂化”极易引发两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与当下内地职场剧以情感为主线进行剧情的展开相比,国外的职场剧更侧重向受众展示真实的职场状况和职场关系。韩剧《匹诺曹》关注年轻记者如何对待记者行业中存在的“作假”行为以及作为记者对“灰色地带”如何抉择;美剧《良医》关注患有自闭症的人群是否适合医生职业,并关注医生如何在职场中工作和沟通。
当然,我国以前的内地职场剧也存在展现真实职场场景的好剧作,比如聚焦警察行业的《重案六组》、聚焦公关行业的《公关小姐》等。可见,内地职场剧本身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只是近年来因社会各行业频频被曝黑料造成大众对职场的恐慌情绪,为缓解大众对行业的恐慌并营造良好的社会职场氛围,职场剧才逐步被加入一些理想化现实职场的媒介文本元素。但后期,在流量与资本的裹挟下,媒介文本的生产者为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与收益,向文本中注入过多肥皂剧的元素,最终造成了当下内地职场剧陷入以情感为主线、职场为支线的“肥皂化”困境。
未来内地职场剧如果想要摆脱“肥皂化”困境,向受众展现适度理想化的职场场景与生活,就要从作为媒介文本生产者的制片方和编剧入手,在迎合社会塑造积极向上的行业职场氛围的主流意识基础上,降低流量与资本对剧作的影响程度,深入职场了解真实的职场现状,在以真实职场为剧情主线的情况下,通过媒介文本展现自己对行业的专业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