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笑
喜剧演员贾玲的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于大年初一在全国上映,截至4月10日(上映第58天),总票房高达54亿。根据实时汇率,该成绩已超越美国影片《神奇女侠》8.22亿美元,贾玲随之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你好,李焕英》的卖座依靠合理的商业模式、巧妙的营销策略等一系列严密高效的方式得以实现。电影是生命周期较短的媒介产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抓住“引爆点”脱颖而出?这是当今时代对中国电影提出的全新命题。
2000年,美国《纽约客》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Big Difference) 中首次提出引爆点理论。李嘉敏(2018)认为,所谓“引爆点”,即一场潮流突然而全面地爆发,包括伴随其变化的一切极具戏剧性的时刻。引爆点理论的核心是流行三原则: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贾晓博(2020)将其囊括为三个问题:谁创造了流行(who)、流行的奥秘何在(why)、怎样才能创造流行(how),分别对应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三个要素。
马尔科姆将个别人物具体细分为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三者各司其职:内行负责产出专业信息,联系员负责筛选传播渠道且有效地“分发”信息,推销员负责说服受众相信或消费信息。在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营销过程中,各方都发挥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内行即导演及其专业制作团队。小品演员出身的贾玲拥有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从摄影、道具、色彩等细节中打造怀旧氛围,奠定电影基调。同时,沈腾和贾玲观众缘极佳,协力合作支撑起电影的口碑和票房。
在电影的宣发中,媒体担任联系员的角色。全媒体运作为片方的宣传造势提供多样化的可能。前期工作包括线下的路演、主演采访和发布会、大规模覆盖的海报,引发大量观众的关注和期待。新媒体方向上,团队精准地把控推广时间节点,有策略地投放推广内容。如浙江卫视的顶流综艺《王牌对王牌》在电影上映前夕特意定制了一期主题节目,为《你好,李焕英》宣传拉票。电影上映后,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新闻平台争相报道《你好,李焕英》与《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拉锯战”,以及它持续更新的票房纪录。与此同时,微博热榜、议题设置配合话题事件发酵,引导用户互动,增加曝光和话题热度。演员通过各类媒体和观众线上线下双渠道互动、对角色的模仿扮演,在感官与行为、情感等方面多维度引发共鸣,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电影紧锣密鼓的宣传中,联系员和推销员的身份边界并不十分明朗。去中心化的语境下,每个受众不仅是意见传播的接收者,也是说服他人的推销者。例如,圈内其他明星纷纷在微博晒出观后感,引导并说服自己的粉丝为《你好,李焕英》买单。另外,好友隔空喊话贾玲兑现“票房超30亿就瘦成闪电”的承诺,通过互动和话题捆绑为电影造势。除自带流量的明星外,观影者自发在社交平台发布评价和感受的行为也对潜在消费群体起到一定的劝说作用。
持续性的热度需要信息附着力,因此,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观众的黏性。简而言之,附着力法则就是将优质的创意、独特的风格和吸引人的包装三者结合。《你好,李焕英》所运用的喜剧技巧和宣传方式塑造了强烈的记忆点,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一方面,主演们有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将电影预设的笑点精准地传递给观众,实现票价和观影体验的对等。电影中,演员们各自诠释了所属的角色:张小斐通过塑造八十年代人物的独特气质,让李焕英成为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贾玲延续了往常敢于自嘲、质朴真诚的表演风格,作为线索人物串联情节,加速情感升温;沈腾一边创造密集的笑点,一边接住贾玲抖下的“包袱”,形成一唱一和的节奏感。
另一方面,在崇尚技术流的电影环境中,《你好,李焕英》能够杀出重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情感内核上的把握。贾玲用四年时间打造一曲献给母亲的赞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挚感情让各个年龄层面的观众都能从电影映射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并反思与父母长辈间的情感联结。
此外,贾玲和沈腾背后的大碗娱乐和开心麻花团队是我国喜剧行业的头部顶流,这意味着他们的团队成员占有大量的喜剧资源。例如,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此前都已参加各类喜剧综艺和各大电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提升自我存在感的同时也为电影积累人气。因此,当这些老面孔出现在银幕上时,观众的记忆被“唤醒”,代入感和好感度拉升,与电影建立依赖和联结。
前两个法则强调个别关键人物的特殊性,环境威力法则强调环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框架下,媒介能够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制造“共鸣效果”“累计效果”和“遍在效果”。片方通过报道高度重合的内容、持续和重复地报道同类信息、广泛延伸信息抵达范围三种手段实现密集的、重复的、泛在的病毒式传播,使“全民李焕英”浪潮的环境威力得到充分发挥。完成观影后,观众处于泛在好评的观众氛围之下,即使有少部分人感受没有那么强烈,也可能会被强势的“意见气候”激发起表达欲望,成为“多数意见”的一分子。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娱乐需求从过去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中国喜剧市场缺口巨大。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前20名中,有9部影片是喜剧,接近半数。趋势表明,喜剧电影已成为国产电影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你好,李焕英》汇集了大批业内优秀的喜剧演员,满足观众追求感官刺激和内心愉悦的需求,影片“笑中带泪”的感情线也贴合了春节档的主题——热闹团圆、维系亲情。
因此,不管是利用人们的趋同心理,还是满足人际关系需求,《你好,李焕英》都成功建构了“驱动—自发—驱动”的循环传播机制,促成最终的消费行为。
在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潮流中,动作、冒险等视效大片总是独占鳌头。中国电影也在朝着所谓的“国际化”审美靠拢,运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花哨的特效叙事吸引观众。但《你好,李焕英》的成功验证了只要贴合国民喜好,引发“中国式”共鸣,即便情节简单、叙事普通,也能满足受众的期待。
整部影片的独特优势在于击中了国民的集体记忆。所谓集体记忆,就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彭程(2020)将媒介形容为集体记忆的“保温瓶”,可视化的影视呈现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形成。《你好,李焕英》对80年代场景的“高保真”还原触动了年长一代的记忆,激发了情感共鸣,使电影主题得到升华。
且《你好,李焕英》的观影群体主要是80后,只要“命中”中坚部分,电影的影响力就能自发地向上下两个年龄层辐射蔓延。于是,基于庞大的中国人口,广泛的受众基础有能力将本土电影推向世界。
在内容创作的竞争压力下,国产喜剧极易演化为丧失人文关怀的“搞笑”空壳。峻冰表示,即使是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振奋人心的内容,包括真善美的主题、具有现实关注精神的题材、正能量的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塑造等,仍是文化消费领域的第一要义。互联网语境下,“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宗旨。优质的内容生产是核心诉求,也是决定观众是否愿意买单的直接因素。
除内容外,《你好,李焕英》的营销方式也值得借鉴。前期电影宣发阶段,制作团队运用全媒体力量,广泛且密集地投放广告,包括线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线下影院及品牌联名。在上映后,又着重在新媒体发力。如召集圈内好友发表观后感,形成“好评气候”;各大主演持续不断地输出话题,增加讨论热度。分阶段式的全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力让潜在消费者自发或非自发地进入其“射程”内。
贾玲在创作电影的四年间,积极参与到各大卫视的各类综艺节目中,如《王牌对王牌》《青春环游记》等。她在节目中的表现无形中提升了她在大众心目中的好感度,形成了专属于贾玲的个人形象IP,强化了观众对于其“笑点制造机”的记忆点。同时,多渠道的曝光也使其得以置换更多粉丝和流量,形成正向循环。
从引爆点理论的视角看,《你好,李焕英》是贴合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的成功案例。抛开普遍适用的引爆机制,《你好,李焕英》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它能够在中国大陆的电影业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离不开优质的内容生产和精准的营销策略,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