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黄伟《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一文述及二轮志书研究,学术界集中在旧志订补、补正、辨证,鲜少二轮志书地情记述错误的研究。
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漳州千年古县漳浦、长泰的二轮志书为例,参考巴兆祥《方志学新论》一书的理论观点,针对两部县志记载中存在的史实错误,揭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
1.将“淫祠”误作“魏忠贤祠”
《长泰县志(1991—2007)》黄直传:黄直“组织拆毁魏忠贤祠、厉(鬼)祠、孟婆祠等……明万历七年(1579年)逝世。”(1)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郁文初》,中华书局2014年,第685页。按,该志《人物》未列卷数。
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黄直传:
(嘉靖)七年署长泰县。恤贫穷、惩奸匿、劝耕农、雪冤狱。每朔望莅学与诸生讲论,日中乃退。毁淫祠,拓学校,如在漳浦。(2)[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4《漳州府·秩官下·国朝名宦传·推官黄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86页。
长泰知县王玑“(嘉靖)五年任”“未几丁内忧去”,其继任方策“七年任”(3)[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长泰县上·秩官志·历官·国朝官表》,第483页。,黄直在嘉靖七年(1528年)王玑离任后,曾署长泰县事,再交接给方策。与天启年间魏忠贤无关。
另,查《明穆宗实录》:
(隆庆三年六月己丑)赠原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夏良胜为太仆寺卿、福建漳州府推官黄直为光禄寺少卿,二臣皆先朝以建言得罪者也。(4)《明穆宗实录》卷33,“隆庆三年六月己丑”条,《明实录》第10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63页。
黄直在隆庆三年(1569年)获赠官职,其时已去世,并非卒于万历七年。
2.将郑成功误作“倭寇”
《长泰县志(1991—2007)》郁文初传:“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倭寇围城四十九日,泰人赖城固兵精,安然无恐。至此方知郁文初县令的深谋远虑。”(5)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郁文初》,第689页。
此事始载康熙《长泰县志》:“顺治九年正月十四日,海逆郑成功既得海澄,即发兵攻长泰,众号十万”(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10《杂志·兵燹》,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1页a—11页b。,应是郑成功率部围城,并非“倭寇”所为。
1.科目
《长泰县志(1991—2007)》黄子信传:“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国子监录为特奏名进士。”(7)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黄子信》,第682页。
查《八闽通志》作“特奏名”(8)[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1《选举·科第·漳州府》,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下册,第259页。,其时另有进士,“特奏名进士”实为混淆特奏名与进士。
2.科考时间
《长泰县志(1991—2007)》黄洪传:“正德八年(1515年)贡士。”(9)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黄洪》,第685页。
正德八年是1513年,1515年则是正德十年。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始载黄洪名列“岁贡:正德九年甲戌贡七人”名单。(10)[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6《科目志·国朝岁贡·续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上册,第981页。黄洪应是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岁贡,并非正德八年。
1.陈良
《长泰县志(1991—2007)》陈良传:“明正德元年(1506年),陈良在任期届满归乡之时去世。”(11)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陈良》,第684页。
查正德《大明漳州府志》:陈良继任刘铎“成化八年来知”(12)[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5《历官志下·长泰县》,上册,第287页。,陈良在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并非正德元年。
2.文可黼
《长泰县志(1991—2007)》文可黼传:“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文可黼病故。”(13)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文可黼》,第688页。
查康熙《长泰县志》:文可黼“崇祯戊辰至,己巳卒于官,未竟厥施,人咸惜之,有传”(14)[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明·知县》,第11页b。,其在崇祯戊辰(1628年)到任,己巳(1629年)卒于任上,并非卒于康熙十七年。
3.赵象乾
《长泰县志(1991—2007)》赵象乾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赵象乾于任职期间病逝。”(15)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赵象乾》,第689页。
查康熙《长泰县志》:赵象乾“康熙丁巳任……卒于官。”(1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本朝·知县》,第12页b。,其继任梁钟誉“康熙己酉,履任一月,卒于官”(17)[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本朝·知县》,第12页b。,赵象乾卒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并非康熙三十七年。
《长泰县志(1991—2007)》杨绍传:“祖籍陈巷世美社(今雪美村),居龙溪(今属华安县)碧溪社。”(18)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杨绍》,第683页。
查《明正统十三年进士题名碑录(戊辰科)》:“杨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民籍。”(19)《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1册,第230页。另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杨绍,龙溪县人,由本县学生中,事迹见进士下”(20)[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国朝科目》,上册,第904页。,“授户部主事,以公过免,归。而不来谒于人,率三十年来未克,归葬,士论怜之”(21)[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国朝科目》,上册,第906页。,杨应是龙溪县人,所谓祖籍长泰出自族谱记载,是联宗造族的结果,不可信。
《长泰县志(1991—2007)》郁文初传:“湖北蕲州人”。(22)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郁文初》,第689页。
查康熙《长泰县志》:其是“靳水贡士,崇祯壬午至,至甲申升韶州知州。”(23)[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明·知县》,第12页a。另据乾隆《黄州府志》:“靳水”列有“郁文初,知县”(24)[清]王勍修:乾隆《黄州府志》卷10《选举志·科贡下·贡生》,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7页b。,其是湖广黄州府靳水县贡生,并非“湖北蕲州人”。
《长泰县志(1991—2007)》欧辉传:“受明英宗嘉奖,升任湖广副使。”(25)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欧辉》,第684页。
此说始载康熙《长泰县志》:“仕终湖广副使”。(2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科名·进士·明》,第3页b。
《明英宗实录》未有记载。按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升湖广按察司副使,未上而卒。”(27)[明]陈洪谟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国朝科目》,上册,第906页。欧辉实则未赴任湖广而卒。
1.杨棫误作“杨域”
《长泰县志(1991—2007)》作“杨域”。(28)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历代文科进士名表(补录)》第713页。
查《八闽通志》作“杨棫”(29)[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1《选举·科第·漳州府》,第256页。,可见并非“杨域”。
2.张幼于脱漏成“张幼”
《长泰县志(1991—2007)》戴廷槐传:“张幼”。(30)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戴廷槐》,第685页。
“张幼”应作“张幼于”,即张献翼,字幼于。
3.侯嘉祐误作“侯嘉佑”
《长泰县志(1991—2007)》侯嘉佑传。(31)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侯嘉佑》,第685页。
查万历元年《漳州府志》:“长泰县知县侯嘉祐”(32)[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首《重修府志名氏》,第3页。,知县表作“侯嘉祐”(33)[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长泰县上·秩官志·历官·国朝官表》,第485页。,并非“侯嘉佑”。
4.林用夫误作“林周夫”
《长泰县志(1991—2007)》林周夫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六月”抗倭。(34)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林周夫》,第686页。
查万历元年《漳州府志》:
(嘉靖四十年)本年六月,海寇同本处横洋贼聚众数千屯住逼城。知县易贞召集勇士林用夫等突入贼营,夺其资货,贼乱奔溃,城赖以全。(35)[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长泰县下·杂志·兵乱》,第517页。
“林周夫”应作“林用夫”,事发嘉靖四十年(1561年)六月,并非嘉靖三十八年六月。
5.戴壎误作“戴燻”
《长泰县志(1991—2007)》为“戴燻”立传。(36)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戴燻》,第687—688页。
查《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题名碑录(丙辰科)》:“戴壎,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军籍。”(37)《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2册,第1183页。应作“戴壎”,并非“戴燻”。
6.瓯宁误作“欧宁”
《长泰县志(1991—2007)》:康熙十九年举人黄光祉曾任“欧宁教谕”。(38)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历代文科举人名表(补录)》,第716页。
查康熙《漳州府志》:“瓯宁教谕”(39)[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6《选举志四·国朝选举·举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7页a。,并非“欧宁”。
7.林盥误作“林舆”
《长泰县志(1991—2007)》:康熙五十年举人“林舆”。(40)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历代文科举人名表(补录)》,第716页。
查康熙《漳州府志》作“林盥”(41)[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6《选举志四·国朝选举·举人》,第10页b。,并非“林舆”。
《长泰县志(1991—2007)》杨海传:“杨海申报长泰县改隶漳州管辖,泉州守备林金吾奏准于朝廷。”(42)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杨海》,第682页。
此说始载《八闽通志》:
太平兴国五年,邑民杨海等以其地去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于泉守林金吾,乞舍远就近,遂割隶漳州。(43)[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上册,第17页。
“泉守”应指泉州知州,并非“守备”。
长泰划属漳州始载《太平寰宇记》:长泰县“皇朝太平兴国五年,割属漳州,从转运司之请也。”(44)[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02《江南东道十四·漳州》,《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二(总志之属),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45年)刊本,第7页b。
长泰划属漳州源自福建转运司奏请,并非杨海建议以及林金吾申请。
究其原因,从《长泰县志(1991—2007)》所云:杨海“13世孙杨垓(字复一)才改建杨海旧居,建成‘瞻依堂’(后改名‘杨海纪念堂’)”来看,(45)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杨海》,第682页。查康熙《长泰县志》:杨垓“始为家谱,以明世系,立先祠”。(4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异人传·杨垓》,第79页b。杨垓之子杨釜是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47)《明景泰五年进士题名碑录(甲戌科)》,载《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1册,第249页。弘治庚戌(1490年)《八闽通志》之前已出现杨垓建构的杨海谱系,《八闽通志》很可能据此参考杨海建议长泰划属漳州叙事。
《漳浦县志(1990—2007)》:“万历二十六年左右(约1598年),漳州府为漳浦人尚书林士章、朱天球,侍郎卢维祯;长泰人尚书戴燿,龙岩人侍郎石应岳建立‘五星聚奎’坊表。”(48)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浦县志(1990—2007)·附录:前志补遗·大事记》,方志出版社2016年,第884页。
五星聚奎坊始载万历癸丑《漳州府志》:“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燿,侍郎卢维祯、石应岳立。”(49)[明]闵梦得修: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29《坊里志下·坊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下册,第1971页。
1.未准确记载官职
查《明神宗实录》:
(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甲午)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卒。(50)《明神宗实录》卷350,“万历二十八年八月甲午”条,《明实录》第1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6565页。
(万历三十八年正月乙酉)是日,原任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卒。(51)《明神宗实录》卷466,“万历三十八年正月乙酉”条,第8788页。
(万历三十八年闰三月甲戌)是日,原任户部左侍郎卢维祯卒。(52)《明神宗实录》卷469,“万历三十八年闰三月甲戌”条,第8866页。
(万历三十年七月庚午)论海南平黎功……升总督戴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旧总督。(53)《明神宗实录》卷374,“万历三十年七月庚午”条,第7025—7026页。
(万历三十八年六月辛丑)予故南京户部侍郎石应岳照例祭一坛,以被劾回籍减半葬,妻丘氏祔。(54)《明神宗实录》卷472,“万历三十八年六月辛丑”条,第8923页。
林士章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朱天球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石应岳官至南京户部侍郎,新旧方志均漏载“南京”,将使人误以为在北京任职。戴燿实任两广总督,仅是兵部尚书衔。仅卢维祯是户部侍郎。
2.牌坊竖立时间推论有误
《明神宗实录》:
(万历九年五月戊子)南京试御史徐金星论劾: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太常卿张卤不堪祀典,乞赐罢斥。吏部覆:士章原无显过,仍宜留用。卤屡经论列,似难展布。上令士章照旧供职,张卤回籍听用。已而,士章引疾乞致仕,许之。(55)《明神宗实录》卷111,“万历九年五月戊子”条,第2146—2147页。
(万历二十一年八月甲午)吏科都给事中许弘纲劾: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上留天球。(56)《明神宗实录》卷263,“万历二十一年八月甲午”条,第4882页。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乙丑,准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大理寺卿吴定请告。(57)《明神宗实录》卷264,“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乙丑”条,第4916页。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癸丑,南京、河南等道考察拾遗,得旨,留王弘诲,免李长春、宋仕、刘希孟,调王敬民南京别衙门,卢维祯等,已有旨。(58)《明神宗实录》卷257,“万历二十一年二月癸丑”条,第4785—4786页。
(万历三十六年十月丁卯)革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地方兵部尚书戴燿为民,以钦州失事也。(59)《明神宗实录》卷451,“万历三十六年十月丁卯”条,第8532页。
(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辰)又题原任户部右侍郎石应岳讨父恤典。上命与祭一坛,减半造葬。(60)《明神宗实录》卷304,“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甲辰”条,第5699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之前,林士章、朱天球已被迫辞职,卢维祯遭到免职,石应岳遭弹劾罢官,仅戴燿仍是尚书衔。
此牌坊应是戴燿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期间争取竖立。
《长泰县志(1991—2007)》始为杨玉立传,称“其姑杨阿保,明弘治年间入宫,后为太子朱厚照乳母”,因此随其姑在宫中生活,与明武宗一起成长。长大后官至锦衣卫殿前指挥使,掌管西厂,成为明武宗的耳目。对刘瑾不断来信拉拢,不予理睬,原封保存。直到刘瑾伏法,查抄西厂与杨玉长泰故里,发现刘瑾来信原封未拆,方知杨玉未与刘瑾同流合污。提及杨玉故里神主牌位上刻“明正德锦衣卫殿前指挥杨玉”,认为其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61)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杨玉》,第684—685页。
查万历元年《漳州府志》:“杨玉,京卫军,以姑阿保孝宗功,历升锦衣卫指挥使,正德六年籍其家。”(62)[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长泰县下·人物志·武勋》,第503页。杨玉卒于正德六年(1511年),其姑并非名“阿保”,是孝宗的保姆。
1.家世考辨
杨玉始载《明孝宗实录》:
(弘治八年十二月乙卯)命故锦衣卫管事都指挥佥事杨荣之子玉袭本卫指挥使。(63)《明孝宗实录》卷107,“弘治八年十二月乙卯”条,《明实录》第7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953页。
杨玉承袭其父杨荣的锦衣卫官职。
(弘治八年三月己丑)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杨荣卒,赐祭葬,不为例。以荣姊保母卫圣恭僖夫人恩也。(64)《明孝宗实录》卷98,“弘治八年三月己丑”条,第1791页。
杨荣其姐卫圣恭僖夫人,即杨玉的姑母,是明孝宗的乳母,确非明武宗的乳母。
(弘治十六年八月乙未朔)升锦衣卫指挥使杨玉为都指挥佥事仍旧管事。玉之姑卫圣恭僖夫人,上保母也,因乞升职,许之。(65)《明孝宗实录》卷202,“弘治十六年八月乙未朔”条,第3749页。
杨玉依靠姑母的关系升任都指挥佥事。
2.杨玉与刘瑾关系考实
查《明武宗实录》:
(正德五年六月)癸卯,兵部以五年考选军政,请会锦衣卫掌印官考选本卫千百户以下,有旨令本卫自考选。时绾卫印者杨玉,瑾之党也。(66)《明武宗实录》卷64,“正德五年六月癸卯”条,《明实录》第8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409页。
(正德五年八月丁酉)下刘瑾于狱……杨玉、石文义为爪牙。(67)《明武宗实录》卷66,“正德五年八月丁酉”条,第1440—1441页。(戊戌)传旨收吏部尚书张彩、掌锦衣卫事都指挥使杨玉、掌镇抚司事指挥使石文义送都察院狱。(68)《明武宗实录》卷66,“正德五年八月戊戌”条,第1444—1445页。(辛丑)兵部奉旨查奏:锦衣卫官为杨玉考察改调别卫并在外者列名以上,得旨俱留管事,新有旨调卫者免调,今后有仍前职业不修、贪淫剥削罢软无为者,令堂上官指名参奏罢黜。(69)《明武宗实录》卷66,“正德五年八月辛丑”条,第1447页。(癸卯)捕刘瑾内行厂官校彭玉等五十七人,杨玉司房旗校秦志通等五人置于狱令拷讯以闻。杨玉既下狱,科道等官因劾玉先年勘事辽东诬枉人罪,蒙先帝优容不即诛戮,调广南卫副千户,乃乘刘瑾专权夤缘进用,升锦衣卫都指挥管事,考选军职擅自去留,贪财坏法,何止万状,遍差校尉,多树爪牙,密共奸谋,亲为心腹。刘瑾之恶由玉以成,乞将玉肆诸市朝,以泄神人之忿,奏入命都察院并问以闻。(70)《明武宗实录》卷66,“正德五年八月癸卯”条,第1452页。
(正德七年三月)己酉,南兵六科给事中毛玉等言……瑾既伏诛,其党张彩、杨玉、石文义已就极刑。(71)《明武宗实录》卷85,“正德七年三月己酉”条,第1822—1823页。
杨玉是刘瑾的爪牙、心腹,在锦衣卫安插亲信,支持刘瑾违法乱纪。杨玉在正德七年(1512年)之前弃市伏法。
《明武宗实录》又云:
(正德八年五月辛未)太监萧通为故太监李璋弟、侄副千户李进等十七人乞升秩,既得旨,兵部言进先以贿结杨玉调卫,不宜复注锦衣卫,从之。(72)《明武宗实录》卷100,“正德八年五月辛未”条,第2073页。
(正德十一年二月丙辰)复留守等卫千户高祚等二十七人回锦衣卫供职。先是杨玉附刘瑾考选军政,祚等行贿获留,玉败,调祚别卫,至是屡陈乞特复之。(73)《明武宗实录》卷134,“正德十一年二月丙辰”条,第2657页。
(正德十一年九月丙午)命故右都督为民毛伦子锦袭为指挥使。伦以逆瑾党揭黄,永远充军,寻宥为民,至是锦请袭。兵科给事中潘埙等执奏:伦因其婿杨玉结于刘瑾,此十世所不宥者,既不按法行辟,而又许其承袭,则凡瑾党如焦芳、刘宇之子亦有可援之地矣!不听。钱宁微贱时受知于伦,宁既贵,伦已谪死,乃取锦至京而官之。(74)《明武宗实录》卷141,“正德十一年九月丙午”条,第2783页。
明武宗在杨玉伏法后,先后在正德八年(151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理其党羽。杨玉的岳父毛伦通过杨玉与刘瑾勾结,成为刘瑾的党羽。
杨玉神主牌所刻“杨玉”,未避讳,并非原件。杨玉叙事得以流传,应与奸臣钱宁曾受知于杨玉的岳父毛伦,毛伦之子毛锦等刘瑾余党从而得以死灰复燃有关。
《长泰县志(1991—2007)》林时新、林承达、林承休传:其在长泰林墩(古名高安)筑寨组织“高安军”抗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抗击入侵倭寇,四月参与长泰县城保卫战,其后驰援长泰小鸬鹚,安溪刘仓、石埔,龙溪埔西、林柄等地。(75)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人物·人物传·林时新、林承达、林承休》,第686页。将林墩寨视为“抗倭遗址”。(76)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第29页。按,此文字位于该志卷首图片。
康熙《长泰县志》作者叶先登始载“高安兵团”及其抗倭事迹,旧志对此“未有一言及之”(77)[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90页b。,实为孤证。
1.人物关系与组织名称有误
康熙《长泰县志》始载“练长林时新、廷达”抗倭事迹。(78)[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89页b。乾隆《长泰县志》引“邑人卢岐嶷记略”仅载“林梧”“团长林承休”(79)[清]张懋建修:乾隆《长泰县志》卷12《杂志·兵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4页a。,嘉庆《漳州府志》始载其谱系:“承休与弟承达,子梧及柏、洎、族人时新”(80)[清]特通阿修:嘉庆《漳州府志》卷45《纪遗上》,嘉庆十一年(1806年)补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24页b。按,中国国家图书馆署名“李维钰”,因该志是特通阿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维钰所修乾隆《漳州府志》补刻本,应署名“特通阿”。,并改“廷达”为“承达”。最初仅有林时新、林廷达,未有林承休,“林廷达”被改作“林承达”。
康熙《长泰县志》始称“高安地方团练”“高安兵团”(81)[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89页b、90页b。,“高安军”实则今称,不确。
2.抗倭事迹无从可考
(1)长泰县抗倭事迹
查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寇千余突入高安等地焚劫。十二月,又入旌孝里地方。”(82)[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长泰县下·杂志·兵乱》,第517页。小鸬鹚社隶属长泰县旌孝里,康熙《长泰县志》始载:“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剽掠小鸬鹚社。”(83)[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89页b。倭寇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入侵高安,并非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小鸬鹚倭乱应在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并非嘉靖三十九年九月。
万历元年《漳州府志》收录时人王惟恕《长泰县修城记》(节文)仅云:“公募邑之义勇百人”(84)[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长泰县下·文翰志·记》,第514页。,此“公”指长泰知县萧廷宣。林承休参与抗倭保卫战始载乾隆《长泰县志》所引“卢岐嶷纪略”(85)[清]张懋建修:乾隆《长泰县志》卷12《杂志·兵燹》,第14页a。,卢岐嶷此文未见载康熙《长泰县志》,“高安兵团”参与长泰县城保卫战证据不足。
(2)安溪县抗倭事迹
康熙《长泰县志》始载:“(嘉靖)四十年八月十四日寇千余屯安溪县刘仓社,率壮士救之,合战杀贼帅张总管四人,破其营,斩获甚多”(8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89页b。,“(嘉靖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寇千余复残安溪刘仓,求援,往救,战数次,连败之,追至例岭尽歼其后队”(87)[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90页a。,“(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寇千人突到安溪县石埔,巡海道檄召会剿,贼遥望高安赤帜,不战而遁,麾众奔阵刺死贼首四人,余悉就缚”(88)[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90页a。。
查乾隆《安溪县志》仅载:“(嘉靖)四十年八月二十五日,贼首马三岱、谢爱夫、江一峰等引倭酋冯哥四老邓三四百人夤夜自南安下呷村出哨县治,俘获男女四百余人。九月初间,又有广饶贼三百余人伪给捕贼虎牌于兵巡道,来驻县治作贼。至初五日,马三岱复来出哨,闻饶贼剽掠有资,欲并而有之,大战县前十字街,三岱等败走,时饶贼亦杀真倭十余”(89)[清]庄成修:乾隆《安溪县志》卷10《祥异·寇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7页a。,安溪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二十五日始有倭患,九月初五日结束。“高安兵团”若确在安溪县活动,实则伪造捕贼虎牌的“广饶贼”,即广东饶平之“贼”。
(3)龙溪县抗倭事迹
康熙《长泰县志》始载:“(嘉靖四十年)九月初九日,贼许新老众二千余掠龙溪县浦西、林柄,去县十余里,蒙县檄直逼贼垒,生捉贼首蔡真、丁老等五人,斩首四十级,余相蹂溺河死”(90)[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89页b—90页a。,“浦西”即龙溪县二十五都浦西社。(91)[明]刘天授修: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甲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据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刻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6页a。
查乾隆《龙溪县志》仅载:“(嘉靖)四十年,龙溪二十三四都,并海沧、石美、乌樵土民多反。”(92)[清]吴宜燮修:乾隆《龙溪县志》卷20《纪兵》,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0页a—10页b。
“海沧”即龙溪一二三都海沧社(93)[明]刘天授修: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甲社》,第4页b。,“石美”即龙溪二十九三十都“石尾东社、石尾西社、石尾南社、石尾北社、石尾中社”(94)[明]刘天授修: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甲社》,第6页b—7页a。,“乌樵”即龙溪二十八都“乌礁洲社”(95)[明]刘天授修: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甲社》,第6页b。,“高安兵团”若确在龙溪县活动,实则龙溪县造反的“土民”。
3.林墩寨抗倭叙事实则清初产物
康熙《长泰县志》始载:
本朝…四郊之外,民各立寨堡,编为保甲,立练长统之。有事,练长率其少壮互相救援,立刻飞报,县捕防将出兵接应,弥奸之法具是矣!而豪者或用武断科敛扰累善推行之,则存乎其人哉!故作《兵防志》。(9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6《兵防志》,第1页b。
此“本朝”指清朝,其时始有“练长”,该志所谓“练长林时新”并非明嘉靖时人。
林墩寨,善化里,嘉靖间筑,以避倭。庠友林禹门寓中座,灵芝百余木,侍御聚五公诞焉,名遂著。顺治三年,土贼窃发,侍御嫡孙庠友林承芳易寨垣以石,纠本约十三寨结土兵保卫乡里。戊子,网寨、珪山贼起,各寨俱被蹂躏。惟此寨杀贼无数。丁巳,贼寇王鼎、欧九结伙千余猖獗莫当,乘夜突来攻寨,寨中发炮击贼伤甚多。邑绅士避乱多归焉。(97)[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6《兵防志·寨堡》,第1页b—2页a。
“侍御聚五公”指万历年间监察御史林秉汉,字伯昭,号聚五。(98)[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乡贤传·林秉汉》,第57页a。张燮《祭林伯昭侍御文》称其生“甲子”(99)[明]张燮撰:《霏云居续集》卷47《祭文一》,[明]张燮著、陈正统主编:《张燮集》,中华书局2015年,第2册,第796页。,即嘉靖甲子(1564年)。漳州府筑造寨堡始于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嘉靖三十六年)军门阮鹗召谕居民筑土堡为防御计”(100)[明]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30《海澄县·舆地志·建置沿革》,第630页。按,阮鹗时任福建巡抚,海澄县尚未置县,仍属龙溪县,实则漳州府属县在此期间筑堡。,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林墩寨与林秉汉出生无关。
康熙《长泰县志》:“邑中亡命者,啸聚山谷响应。芹山、珪山、望寨各立头领蚁附各千余人,号曰起义,实剽掠也。乡民筑寨避之。然牛酒粮食之费亦不能免焉。自丙戌冬至戊子春始稍定。”(101)[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10《杂志·兵燹》,第12页b。“丙戌”指隆武丙戌(1646年),“戊子”指顺治戊子(1648年)。林秉汉之孙林承芳在顺治三年(1646年)改筑林墩寨自卫。
康熙《长泰县志》始载:“高安兵团”“于时前锋则有若吴明立、叶以遂、蔡国保,百长则有蔡明荐、连子奎、杨汝冲”(102)[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团练》,第90页a。,林承芳以林墩寨为中心,形成“前锋”“百长”所在聚落的“本约十三寨”武装集团。
“网寨”又名“望山寨”,位于长泰县善化里望山,卢若腾于此筑寨抗清。“珪山”指“珪山寨,县北旌孝里”(103)[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6《兵防志·寨堡》,第2页b。,位于珪塘社。
卢若腾《傅象晋小传》记载:
余屯兵望山寨,欲乘间图武安。近寨有林姓者,宦裔也;族大而富,威行于诸村落。虏令柴允钦啗以官,遂为虏出死力,绝义师饷道,凡百姓输粮助义者,尽杀之;且教伺隙欲夺吾寨。余三贻手书谕之,不应;托其所亲说之,益猖狂无忌。不得已,声罪讨之。象晋怀愤久,挥刃直前,深入贼阵。贼聚众围之,格斗不得出,遂死焉;年才二十有二耳。呜呼!痛哉!余遣人求其尸,莫能辨。(104)[清]卢若腾撰:《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传》,孔昭明主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辑第245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77页。按,原文“近寨有林姓者”标点符号为“;”,应作“,”,据此修订。
“武安”是长泰县古称。林墩寨与望山寨同处善化里。所谓“近寨”“林姓”“宦裔”,实指林墩寨为林秉汉后裔。“虏令”指清朝长泰知县柴允钦,其以官职引诱林秉汉后裔,林墩寨为此投靠清廷,封锁林墩寨粮饷,杀戮支持卢若腾的百姓,并计划攻打望山寨,对卢若腾去信置之不理,围攻卢若腾部属傅象晋。林秉汉出身“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军籍”(105)《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题名碑录(乙未科)》,载《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2册,第1065页。,林墩寨林秉汉后裔却不念明代“军籍”名宦之后,与反清复明的卢若腾为敌。
“丁巳”指康熙丁巳(1677年),林墩寨炮击反清的王鼎、欧九义军。
林墩寨可考历史始于顺治三年(1646年)。长泰知县“朱由栯,江西宗室,乙酉至,丙戌。”(106)[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明·知县》,第12页a。南明隆武元年乙酉(1645年)到任,隆武丙戌(1646年)离任。(107)笔者虽在长泰首轮志书中述及朱由栯,却未据此发现其实则南明政权知县,应据此修订。详见:刘涛:《首轮修志人物传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2005年<长泰县志>为例》,《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1期。知县柴允钦“顺治戊子至”(108)[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7《职官志·职员·本朝·知县》,第12页a。,长泰县自顺治三年(1646年)到顺治戊子(1648年)未有知县,长泰士绅由此选择地方武装割据的林墩寨避难。康熙《长泰县志》主纂叶先登,由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考取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出仕清廷,(109)[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科名·举人·明》,第18页a;[清]王珏修:康熙《长泰县志》卷8《人物志·科名·进士·本朝》,第6页b—第7页a。为林墩寨建构抗倭叙事,以重塑其形象。
综上所述,可得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漳浦县志(1990—2007)》虽指出“修史之难,莫过于志”(110)沈志平:《序一》,载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浦县志(1990—2007)》,第3页。,却存在以讹传讹、立论不足的问题。《长泰县志(1991—2007)》虽云该志“求真求实”,实际上却存在不少史实谬误;所云“越境不书”,却出现攀附邻县历史名人;所谓“资料丰富翔实”,却未仔细查阅原始资料,尤其是《明实录》,未能揭示文献记载出处,存在擅自阐发的问题;所说“字斟句酌”,却出现文字错漏。(111)吴卫红:《序二》,载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泰县志(1991—2007)》,第2页。
第二,两部二轮县志地情记述存在简单增补前志的现象,根据当地旧志记载直接翻译,未能全面查考历史名人宦游地旧志、名宦故里旧志,未考证详细史料并非史实。
第三,新时期二轮志书地情记述研究应在查阅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文献记载的变迁过程,围绕文献何以有此记载,进行文本分析。文献记载查无实据的背后另有原因。可登录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输入关键词免费查询,再核对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