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工程》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探索

2021-01-30 08:02吕立斌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纺纱育人思政

崔 红,吕立斌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最微观的问题是课程,课程解决的是教育最基本的问题,中国大学所要解决的普遍性的关键问题、亦是瓶颈和短板问题仍然是课程的问题。一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育之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所有高校课堂均有育人之功能。

课程建设在高等教学基本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改革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水平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学校抓住这次机遇,不管是观念还是形式都要切实转变,对课程建设的新思路进行积极探索,在课程高阶性如何提高、课程创新性如何突出、课程挑战度如何增加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打造优秀的课程团队,通过课程质量的提升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纺纱工程》课程是针对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专业课程,课程一共72学时,包括理论64学时加实验8学时。每年有150多名学生学习该课程。近两年来,在“两性一度”标准的引领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考核方面,我们合理地提升挑战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努力提高高阶性,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注重其创新性,使得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纺纱工程》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 提高教学目标挑战度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目标的挑战度主要是对所培养学生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纱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从原料的选配与混合、开松与除杂、梳理、精梳、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的基本原理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国产新型棉纺设备的机构特点、运动分析、工艺参数调节、优质高产的成熟经验,国外纺纱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纺纱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部分构成:

所谓知识目标指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纺纱基本原理和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熟悉棉纺设备的任务和作用,能够进一步掌握主要棉纺设备的机构组成,并熟悉棉纺设备主要工艺参数的配置原则。

所谓能力目标指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等方式,引入案例来提出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容,巩固知识点的内容,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和实践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提升。

所谓育人目标指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遵守标准规定的良好习惯。

2 教学内容与资源的高阶性

通过在教学内容与资源中融入思政元素来促进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将课程思政新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当中,从而保证课程能跟上时代潮流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锐意创新、勇于坚守、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得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把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民族振兴,满足国家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

该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的创新体现在:结合多媒体和雨课堂,实现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来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线下传授专业知识,线上整合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精彩课堂、翻转课堂等方面的实践,有力实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1 精彩课堂

何为精彩课堂?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根据学生的经验,前提是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最终全面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多主体育人环境,使师生活跃创新思维、拓展创新视野,成为培养科学品质、锻铸团队意识的助推器。从课堂教学的“学中做”切入,基于“做中学”实训平台综合训练和“学做结合”学科竞赛和社会服务检验,使学生工程意识和学为所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连续的课程教学。真正实现“以学带做”“以做促学”“学做相长”,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卓越化,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3.2 翻转课堂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模块。课前发布预习内容,提前熟悉课堂内容。课堂上讲解课程内容,采用雨课堂平台让学生互动答题,并统计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课后布置课外练习,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环境分为线上教学环境和线下教学环境。线上教学环境采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和纺纱工程课程QQ群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线下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和纺纱实训平台来完成教学任务。

打破常规理论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待学生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思路不断地沿着问题解决的途径得到提升,最终问题解决,知识模块也得到了很好地掌握。学生结合问题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其实用性,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很好地提升。

4 结语

经过一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在提高教学目标挑战度、教学内容与资源的高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不断提升,《纺纱工程》的课程建设改革和实践永远是一个进行时。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的思政教育,提高教师团队的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热爱学生、学识渊博、教授学生知识、做好学生的榜样。改变原有教师的轻价值引领的理念,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本课程丰富的“思政资源”,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重塑课堂教育教学形态;深入建设线下课程,做好翻转课堂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办法,使《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迈向新台阶。从《纺纱工程》一流课程建设改革的改革实践当中,其改革的结果表明,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和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得学生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猜你喜欢
纺纱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纺纱过程的数字孪生技术及其智能控制模式实践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两种集聚纺纱装置生产赛络集聚纱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