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经济史是连续史

2021-01-30 03:06晏维龙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史经济体制特色

晏维龙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割断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就是深刻而惨痛的教训。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红色经济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连续史。

一、为什么说百年红色经济史是一部连续史

回顾百年红色经济史,一颗初心矢志不渝。“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并以此作为开展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核心宗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回顾百年红色经济史,一条道路坚定不移。始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特色经济斗争、革命、改造、建设、改革、开放与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回顾百年红色经济史,一套理论守正创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二、百年红色经济史是怎么连续的

建国前后:根据地经济史与国家经济史是连续的。一方面,前者为后者奠定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其中制度基础主要体现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明确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比如,“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3],禁止土地买卖,实行没收一切土地和土地国有的政策;在分配制度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组织基础主要体现为,在经济组织形式上,支持和鼓励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提出生产必须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绝对服从党中央权威。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形式与之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扩张效应,从点到面。一是夺取全国政权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局部执政的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4],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范围由根据地、解放区的局部地区扩展至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地区。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领域由革命战争时期以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等为主的部分领域扩展至和平建设时期全国经济工作的所有领域,包括通盘制定全国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统筹发展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正确处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关系[5]。

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经济建构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连续的。一方面,前者为后者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其中,物质基础主要体现为,胜利完成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逐步建立包括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通讯保障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在内的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钢铁、原煤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全国工业总产值显著增加,比如,以“一五”计划前后对比为例,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28.6%、钢产量增长296%、原煤产量增长98.5%。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在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下,逐步形成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实现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在国防军事、基础研究、钢铁冶炼、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等重大领域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6]。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破冰效应,从内到外。一是突破经济体制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责任制,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城市为中心推进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点,相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对外开放总方针。党的十二大重申“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选择了由创办经济特区的“点”到沿海开放带、由沿海到内地、由地理开放到体制开放的对外开放推进路径,旨在将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整合。党的十四大启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启动了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7]。

新时代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与新时代是连续的。一方面,前者为后者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其中,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分析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8]。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基础主要体现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等[9]。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升级效应,从大到强。一是政治站位更高。根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持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为抓手,开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变,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二是视野更加开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10]。

三、百年经济史应该如何延续下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发展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百年经济史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连续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因此,百年经济史的延续要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三者高度统一。在百年经济史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连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方向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进行的规律性总结,也是在全面把握大局大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向何处去”做出的科学回答。百年经济史的延续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战略。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的奇迹,是中国百年经济史中的一项巨大变革,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改革就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经济社会实现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恢复了经济秩序、解放了生产力。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出现,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打破了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链接的僵化认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回顾百年经济史可知,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百年经济史的延续,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猜你喜欢
经济史经济体制特色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