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瑜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新媒体具有渗透性、隐匿性以及自由性等特点,因此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给目前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得出开展德育工作的路径;分别从新媒体的阵地建设、校园新媒体的文化建设、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让新媒体下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挑战;机遇;路径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New 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媒体个性化突出,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对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人人都可以接收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信息发布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新媒体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
二、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性,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将为育人工作者提供更多新颖的手段,将更具吸引力的德育教育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总结学生特点,发现德育实践中的问题,以网络为载体,实现师生间的即时互动。同时新媒体可以迅速将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及时获知德育工作的效果。课堂教学为主的德育教育吸引力不足,单向灌输严重,新媒体技术的加入,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教学后期,利用新媒体平台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吸纳学生建议,积极改进完善。在日常信息服务上,注意引导大学生的德育价值观,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让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时接受德育教育。实现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相互结合,通过新媒体平台组织实施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聚合现象,组织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线下活动。让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提升个人素养,深化德育实践观念。
(二)新媒体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面对面的谈心、直接的说教。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学生有问题不一定直接找辅导员沟通,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极易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來,老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同一个资源平等的地位上,有些同学会受到其关注度的影响,会优于老师获取相应的资讯信息,这就导致教育者以前占有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有些可能会出现倒转,教师的权威性在下降,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再次,自由开放的虚拟网络环境可以十分便利获取信息、自由发表言论,却也导致了难以追踪信息源,难以监控内容。某些信息正在颠覆学生的德育观念。因此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和价值上的困惑。最后,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夹杂着大量的消极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使得德育观念薄弱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被迫改变,甚至导致有的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这类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积极做好阵地建设
新媒体打破原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灌输的局势,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线上距离,但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难度日益加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德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在哪里,服务的阵地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有着怎样的成长和信息接收规律,教育和引导就要因势创新。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以及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要积极建立官方的账号和平台,搭建好与学生交流、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要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凝聚力,增加关注度;要做好网络平台的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话题讨论,及时更新内容,避免阵地“荒废”。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利用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在“材化新青年”微信推文平台上推出英雄人物系列推文50篇,征集“影响我入党的人”征文;通过“材化新青年”B站平台推出“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红色影片配音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这些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让同学们的学史活动变的“活”起来,也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抢占了新媒体的高地,让我们的思政工作也变得“活”起来。
(二)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校园新媒体的出现,逐渐成为校内外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对学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利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非常有利于校园形象的塑造同时,新媒体在塑造校园形象的过程中也不断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是校园发展的深刻见证,是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德育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要深入挖掘时代、校园、身边的道德元素,不断推进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学习,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并在网络平台中加以宣传,在学生中树立道德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带动人。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让同学参与对校“十佳大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会”等学生个人或学生团体荣誉的评选,学生参与度高;定期推出我们身边的“大牛”人物,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才子说”栏目。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变得多样化,更贴近学生实际,让我们的思政工作更有成效。
(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思辨能力。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媒介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在批判思维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进行发掘梳理,主动过滤劣质信息和无效信息,从而提高媒体信息的应用效率。我们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们对于各类数据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正向的传播能力。同时老师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了解并熟悉该技术,正确的使用新媒体,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正确的归位,始终坚持真理,不能被动摇,帮助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自律意识以及观念,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媒体信息,弘扬传播正能量。
(四)让新媒体下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
一直以来,大学生德育工作都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任务。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三全育人”的要求,都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要形成合力。高校专业教师、通识课教师、行政人员、宿管人员以及后勤人员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德育工作者要有新媒体意识,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向作用,发掘德育工作的新契机。教师要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掌握新媒体下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在微信平臺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推送更多的正能量内容;在他们感兴趣的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符合他们兴趣的短视频,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都站有一席之地,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更好地进行德育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喜闻乐见的德育工作形式敲开学生的心门,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专业教师要学会和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对称性的信息。多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里面的关系结构,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组。同时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在多媒体时代,得到信息和知识变得更加方便,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因此现在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在降低。传统的师生关系也被打破了,在网络上,大家可能变成陌生人,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师就要去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成服务者。在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灌输式,变成互动式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结合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教育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给他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满足他们在网络上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韩飞.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9(24).
[2] 李冬梅,赵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J].信息记录材料,2018(11).
[3] 岳建军.基础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J].经济师,2019(10).
[4] 陈宏业.“三位一体”搭建新媒体下德育工作平台[J].德育研究,2014(112).
[5] 高男.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以“以广外活动管理系统为例”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