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勇,王 兵,童 立,张小海,桂召柳,张俊德,薛双桃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安徽 芜湖 241000)
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6%[1]。对于微小移位且稳定的PHF,可选择保守治疗,大多能获得骨折愈合及较好的功能。但移位且不稳定的PHF常需外科手术治疗。PHF手术方式多样,如髓内钉内固定术、钢板内固定术及关节置换术等,临床疗效报道差异较大[1-2]。关节置换主要应用于老年患者的Neer 4部分骨折,多数PHF主要行内固定治疗。本研究对比分析TRIGEN髓内钉与PHILOS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Neer 2、3部分PHF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单纯Neer 2、3部分骨折且无合并严重多发伤;②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③可以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③不能配合术后锻炼及随访;④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及肩部其他疾病影响肩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其中Neer 2部分15例,Neer 3部分15例。按手术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TRIGEN髓内钉组和PHILOS钢板组。TRIGEN髓内钉组患者15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69.27±8.05)岁;PHILOS钢板组患者15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6.40±9.42)岁。两组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6,P=0.378),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TRIGEN髓内钉组 采用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肩峰前角向下纵行切开约4 cm切口,沿三角肌的前、中1/3交界处纵行劈开。暴露三角肌下滑囊并切除,显露肩袖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在肱二头肌长头腱后方1 cm处冈上肌腱腹结合部顺纤维切开肩袖1.5~2 cm,显露肱骨头关节软骨面,于肱骨头最高点置入导针,需C臂透视定位确认。在扩髓前,使用强生2#不可吸收缝线两边全层缝合肩袖并牵开保护肩袖免受损害。牵拉复位,必要时辅助“金手指”撬拨复位,透视导针在远端髓腔内,软钻依次扩髓,插入TRIGEN髓内钉,将钉尾埋入肱骨头关节软骨面下2 mm,利用外架瞄准器及磁力导航拧入远近端锁钉,有时需要置入距螺钉来增加肱骨近端内侧壁的稳定。透视再次检查复位情况和螺钉的位置及长度。直视下将预留的强生2#不可吸收缝线全层修复肩袖,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患肢术后悬吊固定,行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1.2.2 PHILOS钢板组 采用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或沙滩椅位,常规消毒铺巾。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切口长约10 cm,保护好头静脉,暴露肱骨近端及骨块断端,牵引及撬拨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确保肱骨近端内侧壁的复位,C臂透视确定复位良好后,安放PHILOS钢板,钢板置于结节间沟外3~5 mm,大结节顶点下5 mm,再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透视确定钢板位置正确,向肱骨头方向拧入多枚锁定螺钉,常需要置入内侧壁支撑螺钉,骨折远端至少2枚螺钉固定骨干。拔除克氏针,透视再次确认螺钉长度及骨折复位情况。对于固定不确切的大小结节,连同结节周围肩袖,用强生2#不可吸收缝线加强稳定,缝线可穿钢板缝合孔打结固定。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患肢术后悬吊固定,行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
1.3 术后处理及康复锻炼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吊带悬吊固定4周。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积极指导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行患肢的远端关节(肘及腕)屈伸及伸指握拳训练;在无痛下行肩关节的钟摆活动及被动前屈、后伸及外展活动;术后第4周开始主动性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外展康复训练;术后第8周进行肩关节力量综合训练。
1.4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采用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s,CMS)评估两组末次随访的肩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具体包括疼痛评估15分,日常生活水平20分,肌力25分和肩关节活动范围40分。CMS分值与肩关节功能呈正比。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结果显示,TRIGEN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优于PHILOS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及末次CMS评分的比较 所有患者末次随访X线片均获得骨折愈合,无腋神经及桡神经损伤表现,无内固定断裂。PHILOS钢板组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术后加强换药后痊愈;1例肩峰下撞击,由于术中钢板位置偏高所致,骨折愈合后行内固定拔除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头内翻畸形。TRIGEN髓内钉组出现1例切口浅表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及加强切口换药后痊愈;1例肩峰下撞击,由于大结节碎骨块逃逸所致;1例术后肩关节持续慢性疼痛。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末次CMS评分比较
2.3 典型病例见图1、2。
患者女,82岁,PHF(Neer 2部分),TRIGEN髓内钉。
患者女,69岁,PHF(Neer 3部分),PHILOS钢板。
我国正步入老年化社会,PHF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老年PHF发病率仅次于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位列第三[1]。PHF解剖特点复杂,由于肩袖、三角肌及胸大肌等的牵拉作用,PHF常发生移位,常需要手术治疗获得稳定及恢复肩关节功能。对于Neer 2、3部分PHF,手术方式主流选择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固定。两种固定方式临床报道较多,存在一定的差异[3]。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直接对骨折块进行复位与固定,适应证较广,甚至可应用于Neer 4部分骨折[4]。早期加压钢板对老年PHF进行治疗,失败率高达30%[5],术中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与骨膜,破坏肱骨头与骨折处的血供,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肱骨头坏死,复位丢失及螺钉松动的并发症较多。PHILOS钢板的出现,弥补了普通钢板的缺陷,利用钉板锚定锁定原理,可以产生良好的把持力及角稳定性,有效降低螺钉松动及复位丢失的发生率。对于PHILOS钢板固定,术中复位后可以骨膜外安置,无需大面积软组织及骨膜剥离,减少血供的破坏,利于骨折愈合;且锁定板近端的缝合孔设计,便于对肩袖组织缝合重建。术后能产生有效的固定强度,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6]。钢板螺钉设计由于是偏心固定,对于肱骨近端内侧柱骨块复位要求高,必要时辅助内侧支撑螺钉固定,否则术后易发生头内翻、螺钉穿出等[7-8]。本研究PHILOS钢板组中出现1例头内翻畸形,但对肩关节活动度影响不大。
髓内固定手术微创,无需软组织广泛剥离,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有效缩短。髓内钉采用的中心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可有效避免肱骨头内翻畸形。但早期的髓内钉近端有4°~6°外翻角设计,进针点在大结节与肱骨头交界区,钻孔开口及插主钉时,会导致冈上肌腱肩袖损伤,后期会出现肩关节上举受限及疼痛[9]。本研究中TRIGEN髓内钉组采用3代直型交锁髓内钉,使手术更加微创。进针点内移至肱骨头顶点,经过冈上肌肌腹,避免对冈上肌腱腱性部分的损伤,减少了肩袖损伤并发症;同时近端多枚不同方向的螺钉可对大结节及近端骨折多角度固定,软骨下骨的第五点支撑,钉中钉锁定设计装置,可以有效防止退钉及复位丢失[10-11]。髓内钉技术是微创外科技术,能充分保护软组织,术中闭合复位及小切口间接复位是手术的关键点,手术需有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主刀,方能体现微创的优势。反复粗暴的复位及髓内钉进针点选择错误,甚至会引起医源性干骺端骨折及远端锁定置入困难,从而影响手术的效果[12]。
ERAS体系建立需要多学科合作与管理[13]。其中手术技术是重要的一环,本研究中TRIGEN髓内钉采用的是微创手术,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ERAS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样本数较少,且为中期随访,说服力有限;有待大样本量长时间的多中心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