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红,郭 晶
(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建设海洋强国是党中央谋划新时代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首次把“海洋强国”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国梦”大战略之中,党的十九大继续坚定地施行海洋强国战略。应当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逻辑与路径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尚缺乏全面的思想共识和应有的理论与制度自信。进入新时代,各国亟需重构新的海洋秩序并面向全球海洋治理达成共识。同时,中国海洋地位需要重新评估并谋划“向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有着22年沿海地市工作经验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和清醒的认识。在他的一系列谈话中,海洋的分量很重,海洋的论述很多,形成了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观念、新思想。
中国有“向海经济”和“向海文明”相对发达的历史时期,也有受人牵制、管用海洋失败的教训,但都未从历朝历代的文牒中汲取经略海洋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通过与太平洋上诸国如日、韩、菲等建立合作并形成针对中国的海岛防御圈,严重影响着我国海洋安全(1)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防御下的强大——第一代海洋防卫思想》,《海洋世界》2007年第1期。。同时,美国的台海战略、苏联援建中国海军建设时的政治利益谈判等问题严重威胁国家海洋安全,并阻碍中国独立自主开展经略海洋活动。面对国际大国重重合围的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加强海防建设、保障陆域安全”的海洋思想,在涉海活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海洋科考与基础资料调查工作。1964年7月成立的国家海洋局主要任务是海洋环境调查、资料收集汇编和海洋公益服务(2)王琪、王刚、王印红等:《海洋行政管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0、86页。。但在这一时期,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缓慢且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视海军建设落后、海洋经济发展滞缓等问题,提出“突破封锁、加快开放与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强调,“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与孤立地位”(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并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指导原则,确定了开放与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通过开放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和贸易港口等逐步形成对外联系的海洋通道(4)杨腾龙:《邓小平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在邓小平海洋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公约》并与多个海洋大国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至此,中国海洋事业真正起步并逐步建立海洋治理体系。
从全球看,进入21世纪后,世界海洋强国普遍提升海洋战略层级与海洋开发利用速度,发展海洋经济并围绕海洋展开“圈地运动”。各国海洋事业快速推进,使得海洋问题突破地缘限制并成为关乎全球稳定与发展的重大外交议题(5)马建英:《海洋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4期。。从自身看,在建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政府海洋治理注意力逐步由具体海洋事务转向整体宏观性战略规划,由“海防”“渔业”等转向“陆海统筹”“海洋强国”等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真正向陆海统筹的海洋大国迈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的“海洋强国”历史使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已形成明晰态势。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陆轻海”有其资源决定下的必然性。中国有相对广袤的耕地和发达的水系,地缘政治与环境的向心性使中国形成了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文化传统。在其影响下,中国历代政府很少将治理注意力聚焦于海洋,海洋长期处于陆域从属。相反,在西方国家的眼里,“海洋涉及了让一个民族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6)[美]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1页。,世界史上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近代的英国、美国,多是通过经略海洋、抢夺海洋霸权成为强国的。
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教训与世界强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所寄,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所倚。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在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可谓已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地位的凸显,是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形成的时代基础。
从国内社会发展看,我国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获得了经济领域的瞩目成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提升海洋军事实力的能力,更有为世界提供海洋公共产品的实力(7)王印红、渠蒙蒙:《海洋治理中的“强政府模式”探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0期。。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洋的治理情况并不乐观(8)王琪、王刚、王印红等:《海洋行政管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0、86页。,是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形成的中国国情。在海洋环境及资源利用保护方面,“多龙闹海”的体制现状增加了“内部互耗”,也降低了海洋行政执法效率,破坏了海洋环境与资源。鉴于海洋治理现状及其复杂性,2013年中央决定重组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海警局。但时至今日,国家海洋委员会和中国海警局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改革各方未能达成共识,其部分原因在于社会各界对海洋治理范式及其应然状况认识不清。我们需要以“多龙治海”的解决提升执法统一性,从而改善海域环境与资源现状(9)王琪、王刚、王印红等:《海洋行政管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8页。。因此,现实需要及国民所愿共同呼唤着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沿海省市工作经历是其海洋强国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之源。早在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厦门市副市长,正如他后来谈到的,其间就“一直关心着厦门,见证了厦门的改革开放,并高度肯定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地位”;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市委书记时,让地方政府“念海经”,发展远洋捕捞队;于福州时,其对世界经济格局作出判断与洞察后,提出建设“海上福州”;主政浙江时,提出把浙江建设成“海洋强省”;成为国家领导人后,第一次把“海洋强国”写入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发展战略。从1985年到福建工作至2007年离开地方到中央,延续着习近平总书记22年的从政生涯,其间他一直在沿海省份,对海洋饱含深情,在他一系列的谈话中,海洋的分量很重。无论主政地方还是到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海洋经济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对海洋治理问题多次批示,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次论述。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历届国家主要领导人中离海最近、谋海最久、论海最多的领导人,其海洋强国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执政经历,以及对海洋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谋划是分不开的。
从政38年,有22年居于沿海省市工作,这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海洋情怀(10)方志华:《从〈蓝色报告〉看习近平的海洋情怀》,《党政视野》2015年第6期。。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在多个场合多次阐述海洋强国重要思想,决心全面复兴海洋事业,在海洋的多方面及全方位发展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了经略海洋的思想体系。
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是其海洋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他在《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长期在福建工作,对海的印象很深刻,也很有感情。发展海洋经济,是我长期致力和探求的一件事。”(11)潘家玮、毛光烈、夏阿国:《海洋:浙江的未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对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当时的闽东尽管贫困,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强烈的“向海”意识促使他把“合理规划综合交通运输、海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纳入施政构想,并引导宁德走“双向开发,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
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并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199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又系统阐述了其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他强调说:“沿海是我们辽阔的地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这一优势,也不能搞成单一的开发,而是通过综合开发,形成大产业优势。”(12)习近平:《习近平这样践行“蓝色信念”》,http://news.eastday.com/c/20181009/u1a14288062.html。
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担任省长期间,基于对福建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提出要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突出抓好海洋综合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两个重点(13)习近平:《福建大念“山海经”:计划九年建成海洋经济强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4月13日。。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被调往浙江工作,对海洋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七次到舟山群岛调研并次次围绕海洋做文章。2003年10月,他会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为更好地建设海洋强省,他执政浙江时,布下了三颗“棋子”:舟山跨海大桥、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和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这三颗分别对应海陆交通、船舶修造、战略储备的海洋经济“棋子”,是浙江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把“海洋强国”写入党的报告中,并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坚持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布局,让海洋经济和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页。。无论主政一方还是国家社稷,他都在不断思考与谋划中国海洋事业,一系列构想、论断、指示、谈话丰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海洋强国思想,也使得新一届领导集体把海洋强国作为战略决策,真正让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坚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核心观点。2013年7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如何加强海洋强国建设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15)《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不难发现,海洋主权问题事关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绝不”二字表明了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此次集体学习会议中亦强调,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16)《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推进同东盟国家的互利友好合作。在南海问题上,多个场合彰显其坚守底线、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强调,要搞好三沙市政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履行好中央赋予的南海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重要使命(17)黄晓华:《美丽篇章籍春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纪实》,《海南日报》2013年4月13日。。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表示中国一贯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处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8)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4年5月22日。。同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要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19)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作出菲律宾“胜诉”的“最终裁决”。裁决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时表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案裁决的主张和行动。”(20)《今年以来关于领土主权和南海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怎么说》,http://news.sohu.com/20160714/n459190851.shtml。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应及时且有力,展现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信念。
国家综合实力是经略海洋的根基,也是海洋权益维护中的硬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海军建设,他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到部队调研时,南海舰队是首站。2012年12月8日和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战区视察海军南海舰队、广州军区机关时,提出“在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海上维权执法力量建设,坚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21)崔旺来:《论习近平海洋思想》,《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1期。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舰调研并观看官兵演习,他要求官兵们牢记职责与使命,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作出贡献(22)《习近平观看舰载机滑跃起飞,登上辽宁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30/c_117165327.htm。。这些讲话,传达出其注重海军硬实力建设并以此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安全的信心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权益的思想和近些年来的海洋外交实践,有效地遏制了周边海洋权益屡被侵扰的形势,为破解复杂的海洋局面特别是南海争议海域的划界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证典范。
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谐理念的重塑和传承。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和谐”确定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海洋作为重要的天地自然物,在历经神秘、恐惧、征服认识观之后,宇宙自然是一个和谐系统的观念终于占据主流地位。万物之所生、之所存皆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和于五行。金木水火土既相克又相生相合。和谐海洋命题既是传统和谐思想中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我们开发与利用海洋的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会议上强调,建设海洋强国要走“人海和谐”的发展之路,这一思想的提出首先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强烈的文化自信。除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沿海城市的执政经历也让他对人海和谐的认识更为深刻。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高起点谋划,要更加注重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绝不能再沿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走粗放型的发展路子。”(23)《习近平这样践行“蓝色信念”》,http://www.12371.cn/2018/10/09/ARTI1539052997542658.shtml。他用了四个“更加注重”来保护海洋生态,倡导人海和谐。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统一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总体布局之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阐明其思想。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和批示超过60次(24)陈二厚、董峻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60多次谈生态文明》,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3-10/7115987_2.shtml。,如“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页。。海洋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之所依、强国之所倚,也是重要的生态自然物,人海和谐思想继承了传统和谐思想中的优秀文化,又为我们开发与利用海洋提供了行为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深远海开放程度则远低于陆地和近海。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挖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潜力,发掘海洋增长点,形成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新格局。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准确界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谋求系统论中平衡发展的思想。中国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城乡、东中西部和海陆均是其子系统,需要协同发展。海洋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领域,又是整个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海洋处于经济劣势和战略洼地。如何提高国家海洋意识,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也是立足于系统论对陆海平衡、陆海统筹的深入思考。
世界沿海国家经略海洋的共同目标是发展。同时,海洋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不应因一国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集体利益受损。如,在海洋科研、资源保护等方面,各国的集体合作尤为重要。2013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美国国务卿时强调:“太平洋足够大,大到可以让中美两个国家和平共处”(26)王逸舟:《我国外交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海洋方向面临的问题说起》,《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6期。,提出中美在经略海洋中,应秉持合作共赢准则。2015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澳大利亚总督时强调:“中澳同处亚太地区,深化中澳关系,利在两国,惠及整个地区。希望双方抓住双边关系重要发展机遇,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展。”(27)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督科斯格罗夫》,《人民日报》2015年3月31日。在国家层面的海洋协作共赢与沿海各国建构伙伴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个场合阐述协作共赢观念在处理国际海洋关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关键的是,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仪并以实践行动推动实施,将沿海国家连接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进军海洋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事业深具情怀并极度重视,形成了新时代海洋强国思想:维权海洋、和谐海洋、合作海洋、依海富国。这一思想确立了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凝聚了国人海洋共识,从而丰富了中国领导人海洋治理思想,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及行动指南。
中国疆域海陆兼备,所辖海域面积广阔,是世界海洋资源大国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中国陆域资源丰富、河流众多、交通发达,在“资源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约束下,中国形成了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的形成,表明海洋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海洋在国人心中的主权及领土地位。中国有巨大的海洋利益,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空间、资源、国家统一与安全等都系于海洋,要实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必须经略海洋,启动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28)徐祥民:《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58-161页。。全球时代下的国家战略是面向世界的,其将形成与特定沿海国家的多样关系,如合作、竞争、冲突等,但是,多样化关系的处理应当以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中的合作共赢、人海和谐为宗旨,他既强调中国坚定维护本国主权及权益的决心信念,又指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和平相处、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经略海洋目标与追求。建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海洋治理逐步由“海防”“渔业”等有限的具体海洋事务转向整体战略布局,由单纯的海洋论海洋到“陆海统筹”战略和“一带一路”倡仪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沿海执政经历,得益于其对海洋的思考与谋划。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坚定地走海上开放之路,真正地向海洋强国之路迈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界范围内海洋开发利用与管控的新局势,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对海洋的经略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这符合中国在海洋领域亟需思想指引的现状,同时为中国经略海洋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战术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代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海洋建设,要求立足国际大局和国内形势不断开发海洋,施行海洋经略之大政方针。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强调加强海洋防御,保护海洋运输和渔业安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以极高的政治智慧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洋开发与开放方针,将国家开放战略向海洋延伸。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具有新的“海洋强国”历史使命。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海洋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关键。基于对中国海洋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发展海洋事业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这是党中央关于海洋强国建设、海洋事业发展的思想集合和理论结晶(29)张俏:《习近平海洋思想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的确立,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战略指导,同时丰富了国家领导人海洋治理的思想体系,将进一步提升执政党的支持度、认可度并完善其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
海洋战略一定是开放的战略。海洋的流动性把全世界的海洋连为一体,只要涉足海洋,就已经走向了世界。逐渐富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已经意识到,走向海洋绝不是对某海洋区域的军事占领或者目标摧毁,而是保护海洋,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此种目标定位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今天,中国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舰、必要的海洋军事科技装备,有能力建设强大的海军,也有能力复制西方国家“海权”强国之路。西方海权理论热衷海权控制与恐惧新兴国家,使其走向衰落。习近平总书记“和为贵”“合作共赢”的海洋强国思想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和、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国博弈的优势战略。如果说马汉及其追随者所提倡的西方海权论为西方大国的武力称霸海洋提供了理论支撑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也为其他发展中沿海国家走向海洋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先进“道统”,也是全世界的大智慧。
当然,吸取以往海权孱弱的教训,我国新时代的海洋发展更应以军事及军力建设为重。尤其是当前中国所处的海域争端多发、海岛主权被侵的环境,促使我们在经略海洋中必须以海洋主权及权益维护为重。但目前的形势虽是强敌环伺,但还不存在动用武力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坚守底线、倡导和为贵”的海洋权益思想依然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指导,这既有助于推进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又符合世界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要。
杜绝敌对封闭,实现合作共赢,这是新时代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的海洋外交内涵。从根本上讲,任何国家经略海洋需要的都不是敌人,而是朋友,但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精神之上的“交相利”。习近平总书记抓住问题实质,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思想的精髓是“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命运共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初衷在于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它以平等的互惠商业交换、政治外交方式、文化交流繁荣、促进安全合作等获得众多国家支持,将有效深化区域合作并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30)林宏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战略意义透析》,《人民论坛》2014年第25期。。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提出的中国参与全球海洋合作的外交战略布局,有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治理、海洋发展与共享合作,并切实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事务话语权。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进军海洋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体系的形成,存在历史必然性。在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中,“依海强国、凭海富国”是关切百姓的切实利益,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应运道路;“坚守底线、倡导和为贵”符合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护生态、倡导人海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拓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领域的延伸;“陆海统筹、协作共赢”是系统论、整体论在全面发展海洋事业、复兴中华民族上的方法论逻辑。这些内容丰富了中国领导人海洋治理思想体系,深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思想与理论自信。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海洋领域的充分体现,是在国内海洋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国际海洋维权形势严峻现状下对海洋治理的共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石,在世界海洋治理的理论体系中理应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