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菁,邢智波
(1.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2.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端口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要求“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1]。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结合移动互联端口的技术优势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从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无“微”不至地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了崭新路径。
信息技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最主要的载体和支撑,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以微博、微信、客户端、小程序等为代表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各种网络端口载体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移动性、便捷性、易携性、体积小等特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占比为98.6%[2]。这种日渐微小化、模拟化的载体模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在这一背景下,繁杂而冗长的各种信息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这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加之,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事务比较繁忙,缺少完整的大段时间,空余时间通常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碎片。因此,只有短小精悍的微头条等应用平台才能适应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实际的教育效果也才能更加贴近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催生的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将海量数据进行科学收集、有序整理和客观分析研判,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细分,在这一基础上,针对不同需求提供细分化、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3]。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借助互联网可以得到与之相关的海量数据、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归类、划分,避免负面信息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也需要关注。简言之,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规避网络教学资源的负面作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细、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全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独立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师原有的正统地位被打破,网络端口的多元化思想开始涌入课堂,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作为每一个“微受众”的大学生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源头与节点,之前层级分明的传播、学习体系被扁平化结构所代替,提高了传播效率和便捷程度,对于大学生第一时间接收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全媒体技术的运用可谓一把“双刃剑”,在以创新性技术突破教育模式、增加海量教育资源、提供精细化培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之前的传统模式相比,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在于: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讲授——学习”的单向度学习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传播”的多向度学习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未能建立在双向互动学习模式中的积极性思维,以尽快适应上述“角色转换”,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仍单方面接受教师的讲授与传播,而弱化了自身的学习功能,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内容大大拓展,除了常规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宣传舆论等内容也会大肆涌入,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十分方便地看到这些内容。加之,学生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欠缺,院校、教师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认知层次的及时引导,学生难免受到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和误导,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直接决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喜爱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手段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就目前而言,在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缺少针对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独立专业性载体和平台技术,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微信、QQ等商业平台来完成和实现,在方式运用和数据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和专业性,不利于全媒体技术手段优势的发挥。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优势在于精细化和精准性,即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状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定制化”教育模式,以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4]。但上述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需要对大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再开展因材施教。但就目前各院校的教育现状而言,在大数据挖掘方面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育的精细化、定制化水平不尽如人意。
对于很多院校而言,虽然借助全媒体的技术优势,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阵地建设体系方面仍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旧模式,未能与时俱进地结合大数据、新媒体、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特点,未能结合时代的发展实际、借助技术优势,开拓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这不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存在一定弊端。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机融合,开创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为最大限度规避这一模式潜在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从“微路径”入手,指出了全媒体时代如何高质量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方面,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微思维”实现教育方式的跨界转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主动关心关注学生内心的细微变化,并结合时代发展,借助全媒体时代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从细微处入手,解决学生的内在问题和诉求,以此促进其态度的转变和立场的坚定,发挥“微思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微教育”方式,将其与传统教育方式融合,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单纯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生活中介绍的一个微电影、微视频,抑或是一个不经意的细微动作、微妙表现都可能经过多次传播而被无限放大,被学生知悉、了解、接受。鉴于这一特点,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些细微教育方式的作用,对现有的宏观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大学生主动提升自我、坚定立场的热情,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发挥着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对文化要素的改善与升级,与时俱进构建全新的“微思想”,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一方面,以“微文化”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这些如何更新,总是发挥着载体的作用,其内核必须蕴含优秀、经典的民族精神和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精神。因此,相关从业者要善于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传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创新、变革和再创造,坚定文化自信,打造符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微文化”,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新局。另一方面,实现“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全媒体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理论体系纷繁复杂,但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剔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取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与养分,把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精神价值与观念风格充分挖掘出来,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基因与红色文化基因的“微思想”[5]。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宏大背景的展示,切口较大,虽然能够较为完整地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覆盖,但却忽视了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细微教育。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助全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从细微处入手。一方面,营造具有创意性的“微呈现”,从平民视角切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模式,通过“短小精悍文字+配图”的形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全新呈现方式,通过精心运作、重新包装、创意诠释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意性。另一方面,要实现视角和思维的“微转换”,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领悟为主的审美视角代替以灌输为主的教育视角,结合全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让大学生自身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有效改造;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代替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全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是较强的交互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借助点赞、评论、留言、回复、投票、自动回复等方式[6],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在提升覆盖面和传播率的同时,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受多元思潮尤其是西方外来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愈发多元、细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色,精准把握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施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一方面,全媒体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很多强势的西方文化,这些文化中包含的敌对因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文化时,心理上带有一定的焦虑感和无助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要调整心态,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入了解每一个受众“微心态”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针对“微受众”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以更加精准、有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在当前一个时期,受到文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呈现出一定共性的同时,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趋向更为显著,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结合全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借助多种形式,如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微课堂等,更加有针对性地基于每一个群体的“微需求”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将这些教育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育这一传统优势教学阵地上掌握主动权,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实际、借助技术优势,开拓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微阵地”,以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中心”。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微阵地”。在当前一个时期,主流价值观念、传统理想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多种思想以碎片化形式涌入大学生的脑海,他们基于传统文化构建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为此,高校应牢牢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微阵地”,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微阵地”建设夯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基石。另一方面,积极建构新的教育“微中心”。全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去中心化”,这是全媒体时代多种技术融合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重大契机。在这一背景下,院校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多种传播形式,突破媒体传播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和优秀的直播平台,采用广大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微中心”。以此提高文化引领力,最大限度发挥正确舆论的宣传和价值引导作用,在占领众多“微阵地”的同时,以崭新的“微中心”模式,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宣传与价值引导,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面对势不可挡的全媒体浪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要借助全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构建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路径”,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