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京,韩 弢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2015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以此为标志,在职业院校启动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教育部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模型,其中“一平台”是指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它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即质量生成过程当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能够反映人才培养工作动态的实时数据,在进行数据挖掘计算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决策支撑的系统平台,此平台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础。
2015年1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了推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顺利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委托专家研制并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指导方案在基本原则中强调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断与改进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在任务目标中强调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文件明确了各诊断项目与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指导方案的设计专家们在最初考虑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要依据的平台时,其初衷就是使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
数据平台截至目前已在全国高职院校使用了12年的时间,它是教育部当初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于2008年4月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推广到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最初是单机版,后来不断更新改进,研发了网络版和云平台版。2008年以来,教育部每年组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采集一次,覆盖全国95%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参加数据平台采集比例每年均为100%。数据平台由高职院校评估工作而生,但并未随评估工作终止而消亡,它在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示范院校和“双高”建设项目遴选中均以数据平台为准。数据平台对高职院校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和促进院校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等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五纵五横一平台”中的“平台”,理想状态下应该是能够囊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诸方面业务的综合数字化平台。它以各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在实现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各层次、各环境、各场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服务,提升校园管理效率的同时,全面采集人才培养过程中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各系统产生的数据(包括行为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为决策管理、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在工作实践中,高职院校对数据平台能否承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能否支持诊断与改进工作有效运行有不同的意见,反对的声音主要有:数据平台不能实现数据实时动态采集,数据平台目前拥有数据项不能满足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需要,数据平台缺乏数据分析预警功能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办学经费充足、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通过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通现有业务系统 “信息孤岛”,在探索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有的学校正在建设专门服务于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诊改平台”;还有的学校无所适从,处于观望等待之中。
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覆盖“五纵五横”,几乎囊括了高职院校管理的所有方面,为此服务的数据平台自然需要采集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学生发展、日常运行等方方面面的数据。
当前数据平台每年要求采集的数据项共包括11个基础数据表、1个补充说明表和1个案例分析表(以2019年数据平台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2019版数据平台数据项
通过考察数据平台的各数据项,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数据平台偏向于课程、专业、实训、师资队伍等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数据,直接服务于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与后勤管理、人事管理、资源使用等方面相关的数据较少。我们根据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五纵五横”模型,将数据平台中的对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数据支持情况进行梳理后,可更加直观地研究数据平台对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支持程度(见表2)。
表2 数据平台对诊断与改进“五纵五横”模型支持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数据平台现有数据对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支持并不能完全覆盖五个系统的五个层面,支持度仅为52%,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系统中,数据平台的数据较为丰富,且能够对应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在资源建设系统中,数据平台中明显缺少专业和课程层面的相应数据;尤其在支持服务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中,数据平台中几乎没有相应数据。
究其原因,数据平台最初的开发目的是面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平台中设置的数据项侧重反映与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对院校的日常管理,尤其是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监控等方面没有过多涉及,特别是在专业和学生层面,平台数据颗粒度较粗,分辨率不够精细。因此,目前数据平台要支持诊断与改进,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据不够全面、采集不够及时、业务支持不够精准。
虽然数据平台中的状态数据不能全面覆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且数据项设置不够精细,但是高职院校仍然可以从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上着力,利用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辅以学校日常管理中生成的现有数据及记录,构建起学校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数据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
根据数据平台中招生和就业数据(表1中7.6.1招生、7.6.2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7.6.3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对学校各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进行诊断。
分析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情况,可以诊断出哪些专业招生录取与学生就业状况双优,哪些专业招生就业方面较弱。在招生就业诊断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找出招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招生宣传、专业介绍、毕业生服务等方面改进招生就业工作。还可以将历年数据平台中的招生数据和就业数据联系起来分析各专业招生就业趋势,再结合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
根据数据平台中的课程数据(表1中6.1.2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情况、6.2.2校内兼课教师授课情况、6.3.2校外兼职教师授课情况、6.4.2校外兼课教师授课情况、7.2课程设置)可以对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诊断。
通过分析各专业开设课程、理论实践课比例、公共课专业课比例、精品课程等课程数据,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可以分析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与课程标准是否契合;可以分析教学资源建设是否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还可以分析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内容是否适应。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诊断,建立起课程建设预警机制。
根据数据平台中的师资数据(表1中6.1.1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6.2.1校内兼课人员基本情况、6.3.1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6.4.1校外兼课教师基本情况、7.1.2专业带头人、7.1.3专业负责人)可以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诊断。
数据平台中关于教师队伍的数据相对较为丰富,可以根据教师人数、生师比、各专业学生数、教师年龄结构对各专业学生规模与教师的配比情况进行诊断,及时调整教师队伍人数,确保满足教学任务;可以根据教师学历和学位结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教师科研成果等数据对师资队伍结构从多个维度进行诊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根据数据平台中的专业数据(表1中7.1.1开设专业、7.5产学合作)可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诊断。
以专业点学生分布、企业录用顶岗实习生比例、合作企业订单培养学生数、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及技术服务等专业相关数据为依据,并配合各专业的招生就业数据,结合学校所在省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从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对接程度等方面对学校整体的专业结构布局做出诊断,找出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不足、支持不够的专业,优化学校专业结构。
根据数据平台中的实训教学数据(表1中4.1校内实践基地、4.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4顶岗实习)可以对实训教学进行诊断。
分析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百名学生配置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实训室工位数,可以诊断出学校对实训设备的投入是否不足;分析实训室使用频率、实训室开设实训项目等数据可以诊断出实训室是否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从而为实训室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以上列举了使用数据平台进行诊断与改进的五个方面的案例,但数据平台在诊断与改进中的应用不止于此,充分挖掘数据平台的潜力,用好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还可以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数据平台运行十二年来,不断修改完善,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业绩考核、评估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推进,各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一个全功能、全覆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然而信息化建设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尽管数据平台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但它最大的优势是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数据标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采集工作机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较为便利地进行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对于多数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未达到能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采用数据平台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数据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数据平台中的数据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不啻为一种可行的信息系统替代方案。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提出改进建议,使数据平台实现常态运行、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及时预警,从而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