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生成机理、理论内核与实践进路

2021-01-29 10:50:48豆勇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

吴 军,豆勇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对思政教育者而言,首先要搞清楚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逐渐明晰了理想信念的内容,大体上能把握理想信念的主要内涵。然而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全面科学地把握理想信念的理论体系,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精华的前提下,立足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实践,针对全社会尤其是全党思想层面出现理想信念弱化、蜕化、简单化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想信念观。

一、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的生成机理

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想信念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的文化基因,充分借鉴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理想信念建设经验,是对新时代思想层面问题作出的有力应对。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的有关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科学的世界观指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每一种信仰背后都有一种世界观作为支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建立在其“至善”理念这一世界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科学道路,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信仰。其次,崇高的理想指的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商品作为逻辑起点,并在其基础上发现了资本增值的秘密,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走向。另一方面,虽然人类尚未进入马克思所言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作为理想的共产主义具有抚慰、寄托以及精神引领的作用。最后,为了绝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的信念。在宗教中,神灵在教徒信念中是第一位的,通过对神灵的崇拜来实现宗教信仰领域中的各种信念。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共产主义是关于人民的理论,旨在帮助人民摆脱剥削,获得自由,过上好日子。”(1)吴宁、刘玉新:《铭记践行〈共产党宣言〉的初心使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10期。共产主义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蕴含着为了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坚定信念。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的基因中最为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大同理想,这为人们接受崇高理想提供了心理基础。“大同”与西方语境中的“乌托邦”类似,这个词最早可以溯及至《尚书》中的《洪范》篇。在该文献中,作者把“大同”描绘为“一种美好状态和极致之境”,具有“至高至大、至美至妙”的特性(2)裴传永:《“大同”理想的思想初源及其价值追求》,《东岳论丛》2020年第7期。,这为后世大同理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意指人类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也称为“大同世界”。它主要包括:在政治方面,国家崇尚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公有财产提倡节约;在社会方面,要实现安定有序、各得其所、人人为公。总的来说,大同理想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之上的,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世界的和谐图景。“大同”思想对后世影响甚远,后人始终不断在细化、描绘并致力于实现“大同”社会。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试图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大同书》对大同社会的描述等都是“大同”思想在后世的延续。除了以上有关大同理想思想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厚德载物、重义轻利、修己慎独等思想,对人们理想信念的确立以及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三)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各历史时期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在守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的中国化,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社会理想。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被写进党章。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党员在入党时,就要具有“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邓小平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主体等进行了系统阐释。在重要性方面,他指出以往的革命取得胜利可以归结于“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和平建设时期,仍然需要这种信念让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想信念的主体方面,邓小平认为要提升党员干部的辨别力,使其能把共产主义的事物同资产阶级的区分开来。针对苏东剧变,江泽民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把共产主义与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结合在一起,并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加快建设伟大事业的物质力量(5)《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从精神动力维度强调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20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宣布自身是“劳动阶级”的代言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把它确立为党的宗旨。当然,各代领导人坚持人民至上信念的侧重点不同。毛泽东侧重政治解放,使人民在政治上实现平等;邓小平侧重经济解放,使人民在经济上富裕;江泽民侧重文化解放,使人民在精神上充足;胡锦涛侧重人民和谐,使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四)实践基础:对新时代理想信念问题的深刻反思

进入新时代,伟大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存在着被淡化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全社会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复杂化。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利益结构错综复杂,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走出马克思所指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政治上的平等与经济生活上的不平等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作用在不断扩大,很多人对中国道路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感到困惑。另外,加上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信念上的不坚定。第二,部分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呈现淡漠化。改革开放以来,个别党员丧失理想信念,沉浸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有的党员丧失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问题不问马列问鬼神;有的党员遗忘了党的宗旨,热衷于权力斗争、搞“山头主义”,等等。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内外理想信念的严峻形势以及执政党的使命,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提出构建新时代理想信念体系,从而使伟大事业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同时,在构建过程中回答了新时代理想信念是什么以及如何培育践行的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的理论内核

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围绕着新时代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检验的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握和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内核,需要从重要功能、核心要义和检验标准三个维度入手。

(一)新时代理想信念的重要功能

关于理想信念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相关论述,提出了许多经典论断,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之钙”和安身立命之本。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在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功能的创造性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了《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报告,在讨论好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时涉及该命题。他指出,过去我们党有无数党员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中分别为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支撑他们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4页。。进入新时代,面对改革深化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了信仰危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在培养和选拔好干部时,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一项根本的标准来考核。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使党员干部具有稳定的政治立场并抵御各种诱惑。

常补“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比喻为“钙”元素,共产党人拥有“钙”,理想信念就坚定;缺乏或者没有“钙”,理想信念就会不坚定甚至没有(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4页。。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的功能犹如钙对于人类身体的功能。钙对于人身体的功能之一,就是它可以强健人的骨骼和牙齿。共产党人不缺“钙”,就会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就会拥有革命斗志,为革命进行奋斗终身;共产党人如果缺乏“钙”,则会在经济方面出现贪婪、在政治方面出现变质、在生活方面出现腐化、在道德方面出现堕落(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6页。。因此,过去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的诸种问题,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缺“钙”所致。

安身立命之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页。安身立命之本是习近平对理想信念功能的创造性发展,除了凸显集体利益至上之外,他还强调了理想信念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以往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个体与群体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之上,崇尚的是集体利益至上,为了集体利益个人可以牺牲某些利益。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群体利益都有新的内容增加,最为重要的是两者的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甚至以契约的形式出现。因此,理想信念也由过去崇尚集体利益发生某种转化,在崇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关照个体利益的理性思考,这种与时俱进使理想信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想信念不再抽象,而是与每一个体息息相关。

(二)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理想信念到底是什么呢?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理想信念的论述中,经常使用的术语有理想、信念、信仰、理想信念、革命理想等,但在所有概念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信仰”和“理想信念”,并且两者内涵大体相同(11)刘建军:《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在党的以往文献中,以上概念指代的并非特指,如信仰在某时指代马克思主义,某时为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则用理想来表示,这在运用时必然会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形,从而使宣传教育大打折扣(12)李冉:《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10期。。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明确理想信念的内涵和层次性,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他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远大理想或崇高理想)是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者构成了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6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从“为什么要坚持、坚持什么以及如何坚持”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围绕为什么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前进的“灯塔”,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更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围绕坚持什么,他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练好基本功,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把政治经济学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社会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针对如何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从掌握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以及到人民群众中实践三个方面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14)吴云志、刘根旺:《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论述的三维向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8期。。

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是党的崇高理想和现实运动的有机统一。“共产主义渺茫论”,指的是部分党员干部由于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而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针对这种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的实现,“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1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认为共产主义如海市蜃楼,就是因为他们不是从客观现实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的,不能因为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就想当然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理想正是因为其远大、长期而成为理想的,而它之所能够在未来实现,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性和革命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科学理论,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它“是由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5页。因此,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正是一种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普遍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与各民族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转化为各民族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信念是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一信念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通过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信念以新的时代内容。用“中国梦”这一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新时代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这一表达把党的最高理想和中国基本国情有机统一起来。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又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

(三)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

关于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以革命时期的检验标准作为参照系,结合和平时期这一背景就如何了解党员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及其检验标准进行了深刻思考。革命战争时期,了解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检验的方法简单直接,就看他能否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舍身忘死”。革命战争时期的检验方法很难适用于和平时期,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办法检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和平时期可以通过党员干部日常生活工作的细微之处来把握。具体来说,可以从面临重大政治考验时是否还具有政治定力、面对人民群众时是否具有宗旨意识、面临繁重的工作时是否兢兢业业、面临享受时是否能先吃苦后享乐、面临急难险重任务是否勇挑重担、面临诱惑六个方面来把握(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5、24页。。虽然这种办法可以检验,但这种检验具有长期性,需要一个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和平时期的检验标准进行了探讨。虽然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有指向未来的价值维度,但其检验标准还是在现实中客观地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标准归纳为“四个能否”:从共产党人的立场来说,“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来说,“能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从共产党人的职业操守来说,“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从共产党人的信念来说,能否为了理想舍身往死(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5、24页。。

三、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的生成机理与理论内核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如何更好地在现实中坚定理想信念,可以从夯实理论基础、挖掘整合相关文化资源以及在实践中真抓实干着手。

(一)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以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为指导,加强基本理论学习。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信仰缺失,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6页。。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成熟,对马克思主义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在学习内容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看家本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这些基本原理作为理解和观察当代中国实际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是为了绝大多数人利益奋斗的一种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年大会上曾就“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思想理论的坚定”的关系作过相关论述,所谓的坚定思想理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坚持为了绝大数人利益而奋斗信念(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0页。。“思想理论的坚定”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来加强,“作为我们党一贯明确坚持的理想,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2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338页。。在学习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也要学习在中国运用所形成的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这些是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形成的理论根基。在学习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谈了三个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坚持学习的深入性、持久性、刻苦性,切忌学习的表面性、短暂性、懒散性;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的问题学,切忌脱离现实学;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切忌脱离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实践学(2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只有遵循以上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才能夯实理论基础,从而使理想信念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坚定。

(二)寻求契合:挖掘整合相关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就理想信念的相关文化资源曾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2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人民日报》2017年1月7日。第一,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应结合伟大事业建设和党员干部的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重点关注三个维度:(1)与国家相关的理想信念资源有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仁政社会等价值目标;(2)与社会相关的理想信念资源有“崇中尚和”“先义后利”等价值取向;(3)与个人相关的道德修养有“立德”“慎独”“明人伦”等道德理想。第二,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挖掘整合革命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相关资源。对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整合,可以注重三个维度:(1)英雄事迹的总结与学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奋斗的英雄事迹,如夏明翰、方志敏、赵一曼、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2)革命精神的发扬。在革命战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在建设和改革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如敢为人先、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3)红色文化的弘扬。从红色文化和党的理想信念建设中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并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保护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从而为新时代理想信念增加文化滋养和历史底蕴。比如 ,可以从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碑等人文景观;遵义会议遗址、西柏坡等自然景观中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并进行弘扬。

(三)真抓实干:使观念转化为行动

真抓实干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工作作风。他经常强调“抓而不实,等于白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就是使理想信念由一种观念转化为行动,美好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铸就。

第一,投身伟大事业建设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只有付诸行动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要通过自己的实干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2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中国梦以及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最终实现,不可能唾手可得,全党全体人民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和准备,因为这两者的实现过程是艰巨的、曲折的、长期的。因此,党要领导全体人民积极投身于伟大事业中,形成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良好风尚。第二,投身于具体工作之中。崇高理想与脚踏实地是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是由无数个具体工作呈现出来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投身于具体工作之中,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中,用行动展示理想信念的力量。(1)关注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理想信念关联在一起,是习近平新时代理想信念观转化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的社会问题,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健康中国建设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他强调,要用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坚定新时代理想信念。(2)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信念的坚定,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勤奋工作作为组织文化与职业操守;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坚持为了理想而舍身忘死的信念。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念理想信念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