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历史唯物主义因素*

2021-01-29 10:13毛俊超陈文殿
实事求是 2021年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费尔巴哈历史唯物主义

毛俊超 陈文殿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曲阜273165)

引言

当前,学界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朗兹胡特、加尔维为代表的“最高成就”说。朗兹胡特认为《手稿》中“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完善的高度”。[1](P285)加尔维指出:“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下来的异化哲学范畴,构成了他成熟时期的《资本论》这一巨著的骨架。”[2](P560)他们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是其思想顶峰,而后的思想不过是延续甚至是滑坡。一类是阿尔都塞、广松涉为代表的“断裂”说。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认为马克思是在完全抛弃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广松涉指出马克思在《手稿》之后的文本中不再将异化理论作为核心观点,反而充满讥讽地称之为“哲学家易懂的话”。[3](P206)最后一类是以孙伯鍨、张一兵为代表的“两种理论逻辑相互消长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手稿》中存在着“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和“经济唯物主义逻辑”,两种逻辑此消彼长,直到后一种逻辑完全取代了前一种逻辑后才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手稿》中“居统摄地位的还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4](P10)直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完成了转折。

这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第一种观点肯定了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了马克思的思想并非同质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两种观点呈线状逻辑,各执一端,但实质上两者在哲学运思上是一致的,都是将异化劳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都具有片面性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嫌疑。笔者基本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手稿》中异化理论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而且,笔者认为对异化劳动的文本考察不能仅仅局限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因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已经开始使用异化概念了,直到《资本论》仍然可以看到异化概念的运用。而且,对异化劳动的把握不能仅仅进行抽象的思辨研究,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考察。本文以异化为逻辑线索,探讨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论证其异化劳动理论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

一、异化理论的比较视域

把握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不可能绕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马克思先是借助费尔巴哈哲学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但是,当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匮乏内容和僵化形式时,又转向黑格尔,借助黑格尔的能动原则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改造。因此,只有深入到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比较视域,才能真正理解“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一)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被霍布斯在政治领域中使用,直到黑格尔才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含义。黑格尔将异化规定在精神领域之中,视其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自我扬弃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整个异化及其扬弃过程是“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否定性的辩证法,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思辨地把握了劳动本质,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手段。当然,这种劳动只是精神的活动,这种人也是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理性人。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劳动创造出社会历史的内容,现实世界的历史被黑格尔规定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史。人类历史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从低级到高级、有规律的过程。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深刻的,同时又是抽象的。首先,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他的异化理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注定了对现实关系的颠倒。黑格尔所理解的人等同于抽象的“自我意识”,劳动是抽象的精神活动,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设定、自我异化及其扬弃异化而达到自我综合的辩证过程。其次,黑格尔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根本找不到扬弃异化的现实手段。世界的外在性和对象性是绝对精神自身设立的,经过绝对精神的自我扬弃、自我复归注定会被克服。在黑格尔眼里,对象化的过程就是异化的过程,对象化与异化是完全等同的。这也表明他根本不理解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只能将异化的扬弃诉诸思维中的精神活动。再次,将私有财产视为“合理性”存在。黑格尔虽然发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市场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人的劳动与产品相分离,人与人相依赖,这种脱离人的劳动的产品和普遍依赖的社会关系注定会造成异化。但是,“黑格尔是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的”,[5](P205)并不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而是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私利与公共善统一的最高伦理实体——“国家”之中。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将其称为《现象学》的“最后成果”,借助这种能动的原则彻底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而且,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消极的方面,他唯一知道的只是精神的劳动,人被看成了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人类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历险史。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宗教批判的武器

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基于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立场的批判宗教的武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从现实世界中产生,却作为一个至高的存在遮蔽了现实世界与人的类本质的联系。神是人创造出来的,却作为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人越是虔诚地信仰上帝,越是丧失自身。费尔巴哈对异化概念持否定态度,认为异化具有反人性的特点,必须进行彻底批判。他以自然界中的感性的人为出发点,试图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转变为对人的类本质的信仰,以此完成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费尔巴哈通过剖析异化概念,揭示出宗教异化对人的本质的遮蔽,以期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但是他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不具有任何社会属性的生物学上的人。而且,他不理解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仅仅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却没能挖掘出消灭宗教的现实途径。因而,当他面对消除宗教异化问题时,只能求助于空泛的、抽象的爱。另一个重大缺陷是他在批判黑格尔超感性哲学的时候“把婴儿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6](P104)根本没能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价值。这导致人类社会在费尔巴哈“二重性的直观”中被肯定了下来,但由于这种对人和人类社会的抽象理解,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又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马克思还科学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尤其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形式下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又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抛弃了,其呈现出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性质,缺少历史维度。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将异化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指出现存的政治制度不过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5](P52)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所创造出来却反过来支配人的存在。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进一步推进了异化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以此来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

异化劳动理论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能动因素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因素的有机结合,马克思对人、劳动和历史的理解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视域。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把人等同于抽象的“自我意识”或毫无社会属性的“自然人”,而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理解为通过劳动而实现的人类普遍本质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复归过程。

《手稿》是马克思从“副本”深入到“原本”的最初探索,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劳动”并不是具体现实的劳动,而是抽空掉一切现实内容的理想性的劳动,人也是理想状态中的人。《手稿》后,马克思没有再频繁地使用“异化”一词,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抛弃了异化概念。马克思剔除了异化劳动概念中的抽象成分,将异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最好的证明。那种将其彻底割裂,制造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及发展

《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对私有财产进行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异化劳动为切入点,马克思科学地揭露了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特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哲学批判;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同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存在于市民社会之中,市民社会的中心问题是私有财产问题。因此,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仅仅依靠哲学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到政治经济学中。国民经济学“作为资本家的科学自白和科学存在”,[7](P134)是为私有财产服务的,是异化劳动规律的表述。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切入点,开始了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构成了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一,劳动产品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劳动者越是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入产品之中,越是受产品的奴役和统治。其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是外在于劳动者的一种迫于生计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的是折磨和不幸。其三,人同自己类本质的相异化。人正是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使其成为人无机的身体,从而得以确证自身是自由的类存在物。但是,劳动的异化使人丧失了自己无机的身体,类生活沦为维持个人动物式生存的手段。其四,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前三个异化的直接结果。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疏远、异化,必定也与其他人相分离、对立。

一切财富、产品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依据自然法则应属于劳动的人格化,即劳动者所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却一无所有。马克思指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具有私人的、孤立的性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创造的财富也具有私人的性质。因此,正是异化劳动生产出了私有财产,同时私有财产还是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异化劳动正是借助私有财产这一外化手段才得以实现。通过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关系的揭示,马克思指出扬弃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也就不复存在了,彻底破除了私有财产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二)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批判

工人在国民经济学家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仅仅是劳动的动物,产品才是具有价值的一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也就发生了异化,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人仅仅是片面的、抽象的、动物式的人。如果说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本身的异化就是人的异化。

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批判,无疑深受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影响。费尔巴哈反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合乎人性的理想关系。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本质的确认,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绝对精神自我复归的必要环节,异化及其扬弃过程是纯粹的思辨活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在于异化劳动的扬弃。

通过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失去了属人的性质,仅仅是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只有当人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时,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占有对象化成果,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统一,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

(三)以扬弃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到来进行了论证。首先,私有制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随着异化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异化劳动的消灭而消灭。其次,在异化劳动中,不仅人的本质与人相对立,人与人之间也彼此对立,社会分化出对立的两个阶级,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劳动和资本的尖锐对立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7](P106)再次,必须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5](P231)

空想社会主义也宣布废除私有财产,但它根本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也没有深入到异化劳动中去,只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倒退。马克思指出,扬弃私有财产必须在继承以往私有财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总财产,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工人,彻底消除异化劳动。“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5](P182)要使社会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必须继承私有制所积累的财富,提高生产劳动水平。

以往的共产主义总是先行屈服于现代形而上学,囿于资本逻辑之中。那种通过实现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来扬弃私有财产的粗鄙的共产主义,或是出于妒忌,或是出于愚蠢。[5](PP183~185)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之上,彻底突破了现代形而上学的牢笼。共产主义不是共同贫穷,不是向人的原始状态的倒退,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是完整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被消解,劳动出于自身的需要和享受,人实现了彻底的解放。

三、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

异化劳动理论虽然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暂时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一环,完全可以被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漠视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不仅会含混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更会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理解。

(一)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人类历史就是劳动的发展史。人类历史是通过现实的生产劳动而实现的自我延续,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异化和扬弃异化劳动的过程。这种历史观虽然仍然带有思辨色彩,但它以劳动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立足于现实生产的劳动去理解人类历史,否定了上帝创世说和绝对精神的复归说,蕴含着将物质生产实践看作历史起点的思想萌芽。

第二,劳动是现实的生产劳动,现实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不同于黑格尔对劳动的抽象定义,马克思将劳动理解为工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占有,是人自身的机能。但是,现实中的劳动并非出于自觉自愿的活动,而是迫于生计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是劳动者一无所有的根源,扬弃异化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5](P165)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也必须借助实践的手段,即共产主义运动。不同于黑格尔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空洞地谈论扬弃异化,马克思将扬弃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将扬弃异化劳动看作是必须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来解决的实践问题,这对后来论述“自由王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劳动在社会各构成要素中占据支配地位。“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P186)作为诸多社会构成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规定人的本质,制约社会制度,促进历史发展。马克思从劳动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和社会结构,与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最终解释原则的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但是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解还处于抽象、笼统之中。直至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市民社会才被马克思真正把握,马克思对劳动在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根据

第一,劳动是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所在。人与动物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和需求,都无法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彰显人类意志的,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P162)人类通过实践将自然存在变成体现人的意志的现实存在,成为蕴含着美的作品,人的生命活动上升为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使人的活动沦为本能的、动物式的活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被抹杀,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折磨和摧残。只有扬弃异化劳动,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实现自身。

第二,劳动创造社会关系。劳动在创造产品时,也创造着人同自身、同自然的现实性关系。“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5](P165)马克思透过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物统治着人,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劳动者的对立面——资本家。现实的个人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是由异化劳动所导致的,恢复社会关系的和谐必须要扬弃异化劳动。

第三,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异化劳动的扬弃。马克思揭示出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束缚,并指出只有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异化了的人“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才能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难看出,马克思此时还没有与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不过,马克思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无疑是生产力决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胚胎。

(三)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第一,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研究,马克思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象化的过程就是劳动者失去对象的过程,也是人丧失类生活的过程。劳动产品发生异化,产品支配着人,人与物相对立;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利己主义的个人和作为类存在物的个人相冲突,人与自身相对立;人同人相异化,社会分化为彼此仇视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人与人相对立。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解决不了这些对立,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才能扬弃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实现人与物、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第二,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对立,人丧失了自己无机的身体。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类给自然界打上了带有自身意志的烙印,自然界由自在自然不断向自为自然转变。自然界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满足人对美的需要。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实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第三,彼时的共产主义虽仅有哲学的空洞性质,没有完全成熟,但是,马克思将生产劳动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着眼于阶级利益的对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无疑与后来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论证共产主义有紧密联系。

结语

综上所述,《手稿》还是一部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尽管马克思通过预设“应然”劳动批判“实然”劳动,预设“应然”世界批判“实然”世界仍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但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哲学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已经超过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视域。异化劳动理论作为向历史唯物主义过渡的重要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复归,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费尔巴哈历史唯物主义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