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财政“六力齐发”做好财政工作

2021-01-29 09:53
山西财税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市财政

2020年,大同财政提质增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六稳”“六保”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夺取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全市财政系统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第一时间建立资金拨付和物资采购两条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大力支持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能力水平。全市投入疫情防控资金2.5亿元。其中,市本级1.5亿元,县区1亿元,有力保障了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精准聚焦发力,确保全市财政平稳运行。狠抓收入进度,定期召开财政运行分析会和财政经济形势分析会,实时掌握收入情况。强化非税收入,先后从棚户区和恒安污水处理厂两个PPP项目追缴入库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大力清欠两权价款等,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做好增收节支,大力压减一般支出,千方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全市共压减收回资金9.26亿元;共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38亿元,增长16.3%;共争取各类债券资金92亿元,增长43.1%,规模和力度均前所未有,有效保障了全市重点项目支出。

三是落实积极政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各类企业减负34.6亿元。其中,减税10.6亿元,降费24.6亿元,激发了企业活力。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财力下沉,积极落实“一竿子插到底”直达机制,直接惠企利民。支持创新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高端制造、通用航空和转型创新等战略性新型产业落地发展,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六新”、转型综改、中小企业、消费扶贫等领域倾斜,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彰显。

四是加强靶向攻坚,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43.5亿元,防范化解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5亿元,支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52亿元,统筹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安排专项资金3.74亿元,助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支出项目得到有效保障。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13项民生支出共执行316亿元,增长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亿元,增长37.6%;教育支出55亿元,增长1.9%;卫生健康支出35亿元,增长22.4%;住房保障支出17亿元,增长12.7%。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财政补助标准,大力推进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五是深化改革发展,提升财政精细管理水平。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财政预算“四本账”执行情况良好。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市级基本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落实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支持全市涉改单位经费划转、预算调整、资产管理等工作稳步实施。局属事业单位数量由15个精简为8个。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市级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入推进,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PPP模式规范发展,政府采购电子商城运行成效初显,财政系统内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预决算公开范围实现全覆盖。同时,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带动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是强化政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管党治党责任有力落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制定从严治党责任清单,推动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作风纪律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支持驻局纪检监察组执纪问责,一体推进“三不腐”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年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干部职工8387余人次,财政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选拔任用18人,晋升职级48人,新招录公务员5人,有效改善干部队伍文化级次和年龄结构梯次,促进干部全面发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所有党员干部积极深入浑源荆庄村扎实开展帮扶工作,为群众解决了许多难事实事。全局“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有力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2021年,全市财政系统要紧扣“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目标任务,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全力抓好财政增收节支。努力抓好收入组织。支持税务部门做好税收组织工作,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支持自然资源部门加大矿业权出让收益征缴力度,加强对欠缴两权价款的征缴;督促PPP项目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时入库。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把紧预算支出关口,坚决把一般性支出压下来。对于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项目坚决砍掉,对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项目资金到期收回,切实把财政资源用在紧要处。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进一步落实“三保”预算事中监控机制,及时掌握财政运行状况,及时调度资金,确保全市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出台趋向,把准争取中央和省支持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推动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大盘子。

第二,聚力支持全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继续落实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同时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争取和安排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我市转型发展重大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深入推进PPP项目规范发展,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活力,推动转型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六新”发展。紧扣“转型出雏型”的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高端制造、大数据、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落实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0条”等政策。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助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化帮扶转变,阶段性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农民持久受益;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四,竭力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就业资金持续稳定投入。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学前、义务、高中和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引导打造地标性文化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加强社会保障。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准备工作,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加强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风险防控。

特别是,在落实民生政策过程中,一是要加强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全面分析对财政支出的短期和长远影响,对评估认定财政难以承受的,一律不得实施,确需出台的民生政策,应按程序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后执行;二是要推动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民生支出政策名称、保障范围、支出标准、备案流程等,提高民生支出管理规范性和透明度;三是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民生政策,对本地区自行出台、不可持续的民生政策及时进行清理,能够取消的抓紧取消,难以取消的不得再扩大实施范围或提高标准,逐步并入相关政策统筹考虑。

第五,努力推进现代财税体制改革进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稳步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升预算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动政府采购专业化高效化发展。加强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优化分配流程,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惠企利民。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序开展存量政府债务再融资工作,逐步降低债务风险水平。严格暂付款管理,严禁暂付款成为随意使用和调度财政资金的渠道。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加强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报告编制审核和检查力度,提升财务监管水平。

第六,大力加强从严治党纵深发展。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对财政系统党的建设的领导。强化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深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做好财政工作的能力素质和思路方法,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研究,发挥好财政参谋助手作用。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推进正风肃纪,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新动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抓实人才培养锻炼,激励财政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猜你喜欢
全市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2017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7年1—5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