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探索
——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2021-01-29 01:41黄水荣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商学院教职工民办高校

黄水荣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和能力建设,更涉及学校选才、用才、育才、稳才机制的建设,本质上是支撑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建设。探索构建学校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既是民办高校加快推进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是民办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选聘机制不够完善

民办高校作为市场化用人主体,形式上普遍实行了公开招聘的选人机制和建立了劳动合同制等用人制度,但由于受传统身份管理的影响,还不具备实质的全员岗位聘用制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时期的感召力、凝聚力消失后,不少民办高校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等弊病逐步暴露出来,导致教职工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面临人才不济、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原有选人用人机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情况比较突出。优秀的人才进不来,不能发挥作用的下不去,干得好的看不到希望,必然导致队伍干劲不足、得过且过、逆向淘汰等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治校基本规律,坚持专业治理原则。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1],民办高校举办者与学校员工之间形成的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通过内部治理结构汇聚参与各方智慧,实现办学目标的命运共同体。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问题,无法有效协调处理好内部组织与成员的关系,表现在校长负责制落实不到位,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缺失,学术组织地位不彰,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不畅等,因此,难以用好各类人才、凝聚各方智慧,充分调动包括举办者、校长、教职工等在内的办学积极性。一些举办者甚至深度介入学校日常事务,实行家族式、独裁式管理,极大地挫伤了整个队伍的办学热情和能动性,致使教职工“打工者”心态严重,主人翁意识差,难以形成积极干事、主动作为的良好组织氛围。

(三)培训培养体系还未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2]。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不断给予继续教育的机制,民办高校也概莫能外。然而,民办高校初创阶段,由于以生养校、经费来源渠道少,可用经费有限,多数投资者偏好基建投入、扩张规模,忽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投入,对教职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关注很少;存在“宁可对外招聘,不愿自己培养”的短视想法[3]。师资队伍培训培养体系缺乏和经费保障的不足,让教职工难以获得必要的培训进修机会,难以对自身职业生涯作出合理规划,看不到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致使教职工对未来通过职业发展和工作提升增加收入、保障家庭需求抱有极大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无法下定决心长期扎根学校、免除顾虑安心工作。

(四)薪酬福利缺乏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办高校在人才竞争大潮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无奈现实:一方面是无处不在的民办同类院校人才抢夺大战,另一方面成为众多教师考入公办高校前的跳板。应该说,无论是与民办高校人才竞争,还是与公办高校竞争,归根到底是市场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最核心的还是薪酬福利待遇、薪酬激励机制的竞争。民办高校不仅普遍存在薪酬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教职工难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的问题;还存在薪酬激励机制缺失、“大锅饭”盛行等问题。管理人员薪酬的行政化,使得管理人员争级别不争工作,比级别不比业绩;教师薪酬的单一化,使得教师成为“课时钟点工”,除了上课,其他工作一概不问、一概不管,积极投入育人工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内涵建设工作取得良好业绩的教师反而无处计薪,得不到认可。不少民办高校人员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不足30%,主要用于保工资,社保福利投入少,加之分配制度不合理,薪酬增长乏力,教职工获得感差、幸福感不强,一旦有更好待遇的工作就跳槽走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师资队伍难以稳定。

二、四川工商学院“四位一体”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正成为制约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在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和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民办高校整体上开始进入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新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系统解决困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四川工商学院以人事综合改革为契机,着眼“四个对标”,推动“四大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起选才、用才、育才、稳才 “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一)实施全员岗位聘用,形成岗位管理动态调整的选才机制

四川工商学院抓住人员聘用这个“牛鼻子”,主动对标全员岗位聘用,推进人才选聘机制改革。通过制定覆盖人才选拔、聘用、考核、晋升、退出等全员岗位聘用的配套制度,实施岗位设置改革、人才招录改革、领导人员任用改革、劳动合同管理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全员岗位聘用制[4],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现教职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岗位管理动态调整的选才机制,从而有效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了师资队伍的活力。

2018年以来,四川工商学院完成1000余名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工作;通过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162人,110多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中层、基层领导岗位,153名中青年骨干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根据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教学质量测评结果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等,依法依规与25名不符合岗位聘用条件的教职工解除劳动关系,14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转岗),18人退出中层领导岗位(转岗)。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凝聚智慧共谋发展的用才机制

四川工商学院直面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主动对标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通过改革董事会组成和完善议事规则,保证董事会决策的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均衡性;通过给予充分授权、明确行权规则、实行经费预算等落实“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专家治校”的作用;通过加强组织建设、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党建经费,进一步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通过健全学术组织设置,发挥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决策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凝聚智慧,实现“教授治学”;通过规范教代会,建立重要事项主动告知、公开公示制度,健全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建立健全了“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监督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凝聚智慧共谋发展的用才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从举办者到校长,从中层领导到基层教职工,从专家教授到一般教师,从管理人员到教辅工勤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形成广泛参与治理、主动奋发作为的良好组织氛围。

2018年以来,四川工商学院完成学校董事会、党委、行政领导班子改组或换届,5位具备条件的同志实现在学校董事会、党委、行政领导班子三向进入、交叉任职;完成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7个学术组织的组建工作,召开学术活动、会议20余次;规范召开教代会3次,教代会代表听取、审议校长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等,教代会提案197项,立案实施8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广泛听取工会、教职工意见100多项次;学校被评为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

(三)建立培训培养体系,形成用养结合持续发展的育才机制

四川工商学院自觉摒弃短视想法,对标教师成长规律,推进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改革。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设立教师发展基金(“十三五”500万元,“十四五”2000万元),实施教师内部培养“三大工程”(基础工程、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外送培养“五大计划”(公司企业挂职锻炼计划、在职攻读学位计划、国内高校访学交流计划、境外高校访学交流计划、管理骨干培养计划)[5]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七项措施”,构建起了短、中、长期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进修、培训、访学、挂职、交流相结合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立体培训培养体系,形成用养结合持续发展的育才机制,从而消弭教师发展瓶颈,消除员工成长之忧,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同向同行。

2018年以来,四川工商学院“基础工程”培训培养教师3000余人次,“提升工程”培训培养教师1700余人次,“卓越工程”联合教学、科研部门培养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教学名师、优秀教师5人;安排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121人次,组织国内访学、交流13批次共计120人,支持境外访学、交流6批40余人次,累计参加学历提升计划50余人次;认定双师型教师251名。

(四)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形成待遇留人后顾无忧的稳才机制

四川工商学院在新一轮发展中,对标人才竞争需要,推进薪酬福利制度改革。一方面不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薪酬等级调整“倍增计划”,既确保整体薪酬福利水平居于省内同类民办院校前列,同时,为适应全员聘任、目标管理的需要,建立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挂钩考核、动态调整”的薪酬分配、增长、激励制度;另一方面落实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全额带薪寒暑假、产假、哺乳假、陪产假、医疗期待遇等福利,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年金”、体检、校内住房、商业保险、子女就读等校内福利制度,构建起多元组合的福利保障体系。薪酬福利制度改革使全员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待遇留人后顾无忧的稳才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逐步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队伍稳定性持续提升。

2018年以来,四川工商学院教职工薪酬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5.08%、6.8%、7.7%,累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近6000万元,年度考核优秀、合格的2400余人次通过薪酬等级倍增计划获得每年1-3级加薪,600余人次通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获得一次性6-9级加薪;同时,23人因职务降级、年度考核“不合格”、连续两年考核“基本合格”被调降薪酬等级。

三、结语

四川工商学院通过实施人事综合改革,系统解决了困扰学校战略转型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探索建立了选才、用才、育才、稳才“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得到广大教职工的充分认可,很好地激发了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教职工的归属感、事业心,为教职工营造了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为学校转型改革、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工商学院教职工民办高校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效果图3
平面设计中的东方文化传统元素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高中工会女教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招生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