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冰玉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河南 南阳 473000
胃食管反流病的诱发因素很多且繁杂,主要包括食管下括约肌收缩能力降低、食管体部的蠕动障碍及细菌感染等。主要临床表现有胃灼热和反酸、吞咽疼痛及吞咽困难等,且该疾病病程迁延、久治不愈且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临床上常用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来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均较好[2]。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阻断剂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及24 h食管pH的监测情况。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8.96±2.69)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3±2.58)年。观察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9.48±3.14)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26±2.24)年。两组患者的病程等一般性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3];无精神疾病史患者;无恶性肿瘤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器官严重功能损害者;对兰索拉唑、法莫替丁过敏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及饮食提醒等常规性指导。对照组给予法莫西丁片(湖南迪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667)治疗,采用口服方式,20 mg/次,2次/d。观察组给予兰索拉唑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66)治疗,采用口服方式,3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7周时进行评估。
(1)临床治疗效果评估[4]:临床症状和食管炎症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食管炎症情况减轻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内镜检查食管炎症情况稍微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消化内镜检查食管炎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食管pH监测情况(食管酸反流的次数,酸反流超过5 min的次数、总pH<4的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3)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有害反应(恶心呕吐、皮疹)状况。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食管酸反流次数、酸反流>5 min次数、总计pH<4的百分比及最长反流时间评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PH<4的百分比及最长反流时间评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无严重有害反应情况发生,表明质子泵抑制剂相比H2受体阻断剂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更好,作用更强,治疗持续时间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情况,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为兰索拉唑和法莫替丁均为抑酸类药物,法莫替丁是一种H2受体阻断剂药物,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表2 两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情况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 P<0.05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酸反流总次数(次) 酸反流>5 min次数(次) 总计PH<4百分比(%) 最常反流时间(min)tP治疗前90.21±10.36 90.24±10.39 0.014 0.989治疗后69.58±8.47a 81.85±9.89a 6.460 0.000治疗前11.58±3.10 11.59±3.15 0.016 0.988治疗后6.79±1.37a 9.61±2.43a 6.930 0.000治疗前10.96±1.79 10.98±1.81 0.054 0.957治疗后5.67±0.95a 8.62±1.01a 14.586 0.000治疗前28.46±3.67 28.49±3.71 0.040 0.969治疗后16.57±1.23a 22.49±2.85a 13.075 0.000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有害反应状况,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2例(4.26%),与观察组患者出现皮疹1例(2.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557)。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疾病,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因素复杂繁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胃食管反流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两种。该疾病发病时常伴有烧心、胸痛、泛酸、打嗝等临床表现,且随着病情加重,常易引起食管狭窄、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5-6]。
临床上常采用24 h食管监测技术对食管的炎症情况进行检查,检测分析食管反流酸的程度和时间情况,从而得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与反流时间呈正相关联系。目前临床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彻底根治方法,通常采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目的为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减少反复发作次数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上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断剂药物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两种药物均为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其中H2受体阻断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此类药物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从而缓解症状,促进损伤食管黏膜的愈合。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抑制H+-K+-ATP酶作用的药物,阻碍控制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释放出质子,进而对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起到阻碍的作用,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7]。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情况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食管酸反流次数、酸反流>5 min的次数、总计其作用机制为对抗组织胺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作用;而兰索拉唑是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常用的质子泵抑制类药物之一,与其他种类抑制胃酸药物进行对比,该药物由于作用位点不同,抑酸作用更强、见效更快、特异性更高及持续时间长久[8]。
综上所述,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阻断剂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更好,可明显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