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
(广东省信宜市第三人民医院 信宜525347)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损害,无法维持如就业、独立生活等正常的社会关系,给患者及其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80%左右的患者在患病前已经表现出认知及社会功能异常,这些表现被看作为前驱期的症状特征,个体处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高危状态[1]。早期主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和药物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但由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病情好转出院休养的患者,家庭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有文献报道[2],以家庭为中心的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缓解家属负性情绪。但大多研究着重于家庭功能对患者的影响,关于医护的干预措施尚少见。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家庭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 ~2018 年 7 月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且病情好转出院休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 例。对照组男58 例,女 41 例;年龄 20~60 岁,平均年龄(40.25±11.08)岁;病程 1~5 年,平均病程(3.35±1.2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0 例,高中及以上59 例。观察组男55 例,女 44 例;年龄 18~63 岁,平均年龄(41.33±12.01)岁;病程 1~5 年,平均病程(3.24±1.18)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2 例,高中及以上5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2)精神分裂症总病程≤5 年;(3)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理解问卷或量表内容;(4)自愿参加并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认知功能损坏或躯体疾病;(2)孕妇或哺乳期;(3)拒绝随访或家庭干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出院当天交代患者按照医嘱服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及家庭随访。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出院后1 周内做第1 次随访,1~2个月内做第2 次随访,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自行制定,随访时间为1 年。具体措施:(1)成立家庭干预小组,包括主治医师2 名,护理人员3名,负责随访期间的诊治、干预措施指导和信息记录等。干预指导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将以往的“患者为中心”向“家庭为中心”转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在出院当天,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立家庭干预小组的目的、干预措施以及预后作用,协助患者及家属建立正确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2)对患者家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交流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组成、生活方式、对患者的态度以及患者的病情、自理能力、性格特征、对家庭情况的表达方式等。同时探究患者及家庭的需求,协助患者及家属解决问题。(3)建立医患和谐关系,随访期间认真倾听家属在照顾患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理诉求,并耐心解答;同时当照顾者出现心理情绪低落时,及时进行干预,使家属重拾信心,消除负面情绪。干预小组需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调整用药,避免由于经济负担中断用药造成的病情复发,必要时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帮助。(4)制定自我行为管理及健康教育计划,家庭干预小组根据患者目前的自理能力及家庭的护理需求制定个性化自我行为管理和健康教育方案。通过视频、文字、电话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知识、对应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用药方法、不良反应以及停药的危害,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积极治疗。同时告知家属良好的作息习惯及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让家属在照顾中多付出耐心和爱心。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负性情绪,合理地表达情感意愿,处理力所能及的事物,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及希望。
1.4 观察指标 随访1 年后,分析两组患者激越行为、用药依从性和疾病复发率。(1)激越行为评价:采用激越行为量表(CMAI)对患者激越行为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3 个维度,分别为躯体性进攻行为、躯体性非进攻行为、言语性激越行为,每一项激越行为均采用7 级评分,1 分为无激越行为,7 分为每小时激越行为>3 次,分值越高激越行为越严重[4]。(2)用药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 个等级,完全依从为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部分依从为患者需要在家属的监督下,方能按时按量用药;不依从为患者拒绝用药。将完全依从率和部分依从率计入总依从率。(3)疾病复发评判标准: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者需要再次入院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激越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躯体性攻击性行为、躯体性非攻击行为及语言性激越行为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激越行为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激越行为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
2.2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依性分别为87.88%、72.73%,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例(%)]
2.3 两组疾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病情复发15例,复发率为15.15%;对照组病情复发31 例,复发率为31.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249,P=0.00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漫长的治疗,患者典型症状为心理、思维、行为、认知等出现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及社会功能,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负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得到很好的护理,有效缓解病情;但是出院后受到条件限制不能享受在医院同等的待遇,如果患者心理情绪不能及时疏导,不按时用药或者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再次发病。有学者提出,患者家属可以替代护士的角色,通过对家属进行疾病理论及护理技能培训,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完成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提高患者预后[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躯体性攻击性行为、躯体性非攻击行为及语言性激越行为评分及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家庭干预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越行为。激越行为主要是指对外部反应过度,表现出容易激惹、敌对不合作、言行过度等症状。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减退,发展到后期可能会出现激越行为。有效的家庭干预可以使照顾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并将其用于日常照顾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患者的认知及行为,减少其激越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家庭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精神分裂症需要持续服用药物,用药的依从性直接影响疾病复发。研究发现,患者自身及家属对药物的知识缺乏、患者自主能力薄弱、突发性精神症状都将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8]。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基础知识、用药方法目的、停药的危害等进行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形成系统化理论认知体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积极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另外,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可以为患者预后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患者自尊自爱自信,积极配合治疗,重新融入到社会中。综上所述,家庭干预可以让患者及家属更多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减少患者的激越行为,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减少疾病复发。为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因条件受限出现病情反复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