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1-29 05:28李东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入院神经功能住院

李东岩

(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内科 修武454350)

近年来以脑梗死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居不下,致死率和致残率也一直逐年递增[1~2]。康海燕等[3]发现,脑梗死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幸存者有50%~80%遗留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本研究将基于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旨在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48 例,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发病至入院在3 d 内,并排除合并实质脑出血及配合度较低者。将148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 例。对照组男42例,女32 例;年龄55~68 岁,平均年龄(61.25±5.47)岁。观察组男 44 例,女 30 例;年龄 55~68 岁,平均年龄(61.96±4.30)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用药、饮食、心理指导,健康宣教以及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基于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1)选择科室内的1 名护士长以及8名责任护士组建临床路径护理小组。(2)参照卫建委临床路径表,以入院、出院时间为横轴,诊疗、专科治疗、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为纵轴,规划明确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路径表进行护理计划。(3)细化临床护理工作,以入院、检查以及出院3 个时间节点作为护理工作的时间线。入院第1 天,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科室环境及主管医护人员的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依据评定的结果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将脑梗死的发病、转归介绍给患者及家属,提高其关于疾病的认知。入院第2 天,遵医嘱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入院第3~5天,明确临床护士各个时间段的工作职责和范畴,每日进行专科相关评估,对患者存在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实时评估,做好并发症的防范工作,同时视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尽早开展康复锻炼。入院第6~10天,重点保护患者静脉血管,指导其合理进食,做好肢体的被动运动、床上活动训练。入院第11~14 天,酌情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入院第15~21天,强化患者做好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训练及肢体功能训练。出院前,需在医生、康复师以及管床护士的共同参与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并制定相关计划,待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或者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5]、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6]以及 Barthle 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2)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定[7]。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按公式换算为0~100分范围,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周期和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Fugl-Meyer 评分以及 B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2 周后,两组 NIHSS 评分明显下降,Fugl-Meyer 评分以及BI 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指标比较(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指标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BI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NIHSS干预前 干预后Fugl-Meyer干预前 干预后74 74 t P 26.52±7.14 26.33±7.56 0.157 0.875 14.36±5.00*19.45±3.58*7.120 0.000 45.69±9.12 45.97±9.08 0.187 0.852 66.43±7.36*59.78±8.82*4.980 0.000 38.96±7.38 38.04±7.85 0.735 0.464 61.00±7.56*52.34±7.69*6.908 0.000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2 周后,观察组GQOLI-74 各指标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总分观察组对照组74 74 t P 54.67±8.93 47.20±8.47 5.221 0.000 56.82±13.00 46.71±5.45 6.170 0.000 46.25±10.10 38.20±7.41 5.528 0.000 40.45±10.33 36.47±10.58 2.315 0.022 51.36±8.27 42.66±5.69 7.455 0.000

2.3 两组住院周期、住院花费比较 观察组住院周期、住院花费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周期、住院花费比较()

表3 两组住院周期、住院花费比较()

组别 n 住院周期(d) 住院花费(元)观察组对照组74 74 t P 17.25±3.33 20.56±4.10 5.391 0.000 12 561.14±1 009.74 14 269.88±1 147.68 9.616 0.000

3 讨论

研究指出,护理质量的优劣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既往的临床护理只是一味地按医嘱进行操作,目标较为模糊和笼统,患者难以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护理[8]。因此,探索新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意义重大。

临床路径是依据某种诊断、疾病或者手术制定出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旨在让患者从入院至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以及护理。该模式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有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作用,将医疗与护理有效结合并互补,使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一个质的提升[9]。本研究将优质护理的理念与临床路径相结合,将既往功能制的工作模式转变为责任制,细化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要求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等进行动态观察,加以吞咽、语言以及肌力等专科情况的评估,将跌倒、坠床、压疮等高危因素纳入日常护理治疗中并进行警惕与防范,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专项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或轻或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在语言表达和肢体行动能力上存在些许的障碍。因此,本研究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指导,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被动功能锻炼,身体状况好转后进行以恢复躯干功能为主的训练,发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 评分以及BI 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保证常规护理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能够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较为突出。另外,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和住院花费少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节省了医疗成本,缓解了患者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提高了其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予以基于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值得在今后加以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入院神经功能住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