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上肢肌力的影响

2021-01-29 05:28牛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肌电镜像肌力

牛冰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科 郑州450053)

上肢瘫痪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后遗症,约70%的脑梗死患者均可存在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对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临床干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上肢功能,但仍难达到理想干预效果。近年来,改良镜像疗法被逐渐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该疗法通过动作观察、模仿学习等过程,对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产生激活作用,达到改善患肢运动功能的效果[1]。本研究将探讨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上肢肌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干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12 月我院接受治疗的85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5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56~75 岁,平均年龄(66.31±3.62)岁;体质量指数 19~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65±1.13)kg/m2;Brun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Ⅰ期7 例,Ⅱ期15 例,Ⅲ期18 例,Ⅳ期5例;偏瘫部位:左侧18 例,右侧27 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 例;年龄55~76 岁,平均年龄(66.25±3.68)岁;体质量指数 19~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69±1.16)kg/m2;Brun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Ⅰ期 6 例,Ⅱ期 14 例,Ⅲ期 16 例,Ⅳ期 4 例;偏瘫部位:左侧16 例,右侧2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2];存在上肢功能障碍;意识正常,无沟通障碍;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2)排除标准:近4 个月上肢存在较大创伤者;合并严重上肢痉挛者;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肌肉病变或骨关节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平稳后开始常规康复治疗,由康复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痉挛肌肉牵伸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肢体位摆放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30 min/次,1 次/d,每周训练不低于5 d。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器选择Thought 公司(加拿大)型号为MyoTrac 的肌电生物反馈仪,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坐于治疗台前,取患者指伸肌、腕伸肌的肌腹,置以电极片,对于Brun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处于Ⅰ期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模式,对于Brun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处于Ⅱ期及以上者实施肌电触发电刺激模式。指导患者依据机器指示完成目标动作,治疗期间仪器通过释放电流刺激肌肉收缩,产生相应动作,治疗强度为肌肉运动阈值,放电刺激波宽2 000 ms,频率3 Hz,一次电刺激持续时间8 s,每15 秒进行1 次电刺激,15 min/次,1 次/d,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1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改良镜像疗法,在安静、颜色单一的房间,治疗师将双面镜垂直桌面,置于患者两上肢中间,患者依据治疗师演示,观察镜中健侧上肢影像,健侧上肢完成腕关节屈曲及背伸、手指分离及手的抓握、前臂的旋前及旋后等动作,患侧尽可能完成与健侧一样动作。动作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30 min/次,1 次/d,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通过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3]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包含上肢(共33 项,66分)、下肢(共 17 项,34 分)两个部分,总分为 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2)两组上肢肌力水平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后检测两组上肢肌力水平,0 级:无肌肉收缩;1 级:肌肉存在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2 级:在减重状态下可作全范围运动;3 级:可抗重力作全范围运动,但无法抗阻力;4 级:可在抗重力、抗阻力状态下运动;5 级:肌力完全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1 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5 40 8.492 3.103<0.001 0.003 t P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 t P 30.06±8.75 30.25±8.62 0.101 0.920 45.19±7.53 36.18±8.47 5.192<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肌力分级比较 治疗1 个月后,两组上肢肌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 个月上肢肌力分级比较[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大多数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损伤引起,可对上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脑梗死恢复期上肢功能康复为临床工作的重点。临床常用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摆放、被动及主动上肢运动、肌力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可对感觉区皮质电活动、中枢运动产生影响,激活运动神经元,重组脑功能,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但治疗过程十分漫长,且内容枯燥,患者极易产生放弃想法,干预效果不佳。

为促进患肢功能恢复,除常规康复训练外,还可对大脑皮层实施干预,维持大脑皮质结构活跃度。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仪器收集患者运动障碍肌群中残留肌电信号,叠加输出电流刺激,重复刺激大脑皮质,形成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重组大脑结构及功能。该疗法通过直观视听刺激,促使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患者主观能动性,提升治疗信心,加快肢体功能恢复。而镜像疗法主要是通过对大脑皮层镜像神经元系统产生激活作用,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重组及可塑性改变,从而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改良镜像疗法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其原因在于,改良镜像疗法主要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镜像神经元为联系视觉与运动的特殊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脑前区皮质、颞叶上方沟回区域、脑岛处。患者进行改良镜像疗法时,通过镜子观察健侧肢体活动,可诱发患侧肢体运动。通过观察进行运动理解、模仿、学习的过程是运动再学习的重要神经机制,在神经生理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上肢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提示改良镜像疗法可促进患者上肢肌力恢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改良镜像疗法通过激活神经传导通路,有效阻止或降低瘫痪肢体“习得性废用”的发生,进而对肌力恢复产生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改良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提升上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电镜像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镜像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镜像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