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胜果
(河南荥阳市中医院中医内科 荥阳450100)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脑卒中患病人数也呈逐渐增多趋势,其中以中老年患者较多,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组织细胞因受到损伤,会引发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特别是肢体活动能力减退后,患者会逐步失去正常的生活活动能力,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中医学把脑卒中称之为中风或者卒中,主要是局部脑组织出现急性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发生病变最终坏死,进而导致肢体功能出现损伤等[1~2]。中医干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安全性较高,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之上,明确患者的相关症状,加强对患者的干预,帮助患者改善自身身体情况。对脑卒中患者尽早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近年来临床治疗方式更倾向于重复经颅磁刺激,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通过对大脑进行不同频率刺激到起到抑制或兴奋皮质的作用,具有无痛、无创、无刺激、效果显著等特点,因而逐渐在临床中推广[3~4]。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6 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 例。对照组男21例,女 22 例;年龄 48~74 岁,平均年龄(58.9±4.1)岁;病程 4~16 周,平均病程(8.7±3.2)周。观察组男患 23 例,女 20 例;年龄 49~75 岁,平均年龄(59.3±4.9)岁;病程 2~17 周,平均病程(9.7±4.0)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措施,患者卧床过程中指导其开展关节活动、坐起以及床上运动等训练;下床后开展坐位、平衡以及步行等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指导其穿衣、洗漱以及如厕等生活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与时间依据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调整,每天1 次,每次20~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针刺:在临床医生指导下对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来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所选取的穴位主要是上肢包括曲池、手三里、关元穴等,下肢包括足三里、三阴穴等。对于风痰阻络者加丰隆穴。重复经颅磁刺激,将线圈放置于患者头颅表面,使用经颅磁刺激仪刺激C3 前0.5~1.0 cm 处,起始强度为50%,然后逐渐增加,当观察到患者手指抽动或对侧上肢抽动为最小值时,则将强度设置为80%运动阈值,并调整线圈至与颅骨平行的方向。疗程共6 周,治疗频率为每天20 min,每分钟刺激40 次,总刺激数为800 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轻度:0~5 分;中度:6~20 分;重度神经功能障碍:20 分以上。(2)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定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衣以及洗漱等10 个动作的完成度,总分100 分,总分越高,则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参照Fugl-Meye(rFM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肢33 个项目与下肢的17 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完全无法执行为0 分、部分执行为1 分、完全执行为2 分,所有项目分值累计相加,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高。(4)对比两组干预治疗效果,采用Brunnstrom 量表对患者肌力进行评定,干预后,若患者肌力恢复>3 级评定为显效;患者肌力恢复等级>2 级评定为有效;患者肌力恢复1级或无改善评定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软件 数据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ADL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ADL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43 43 8.6±2.2 9.0±2.4 6.8±1.5*4.3±1.1*38.4±5.6 38.5±5.5 51.3±9.5*62.6±10.2*
2.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43 43 41.0±2.5 41.5±2.7 53.8±4.1*68.2±3.3*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类型,由于脑血管出现痉挛、阻塞及破裂等,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的一种脑部病变[5~6]。在早期,脑卒中患者大多会出现头痛、四肢麻木、头晕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神经功能性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7]。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及治疗,会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该尽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促进其恢复。中医学将脑卒中归为“中风”这一范畴,中医治疗主要以通畅经络、活血化瘀为治疗核心[8]。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实施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总有效率相较于单纯实施常规康复干预的对照组均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最主要是刺激患者大脑皮层,防止肢体出现痉挛,同时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行气,以达到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使患者神经传导得到相应调理,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9]。而重复经颅磁刺激也是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无创电生理技术,主要治疗方式是在患者头颅表面放置一个通电线圈,其产生的磁场能够穿越高阻电物质,如皮肤、颅骨等,随着线圈的变化,所产生的磁场的大小也会随之变化[10],使患者的脑组织产生电场梯度,进而产生感应电流,起到抑制或促进神经细胞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大脑运动皮质,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11~12]。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