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月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诉求大幅度提升。尤其对居住、办工、饮食、购物等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个性化、舒适、智能环境需求与日俱增,这促进了室内设计的发展。“轻装修,重装饰”这句话体现了在室内设计中。随着现代社会消费主力年轻化,室内装修行业受90、00后影响,个性审美化要求逐渐提高,带动着室内装修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实用型人才和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理念、扎实基础的设计师是目前高职设计院校培养的目标。但就市场来说,相关院校输送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特别缺乏有基础的配饰设计类毕业生。目前,很多院校的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硬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对《配饰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战训练很容易忽视,毕业生在设计思维模式上往往有一定的缺陷,从设计实施的角度上说难于实现优秀的项目和作品,也难于创造生活和艺术结合的美,这就意味着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基于此现状,针对高职院校的《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之前虽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学习经验,但一般而言,其专业基础均较为薄弱,在设计思维、设计审美、设计理解力、设计表达力等付诸实践的各项能力上有所欠缺。需要进校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基础学习和设计表达语言的训练,对其专业才能建立一定的基本认知,对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当前《配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以理论化教学为主,多媒体辅助。这种单一的传统式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地存在于高职院校中。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使得《配饰设计》课程理论等内容,只能通过抽象化的和单调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难以全面和深入。这样的生硬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的《配饰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本质。同时,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且教学上对软装配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只重视硬装设计能力教学而缺少软装配饰设计系统的培养。
从课程时数在整个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时数所占的比例来看,《配饰设计》课程占比较少,课时欠缺,课程完全得不到深入讲解,使得学生刚刚对《配饰设计》有所了解,又草草结束,最终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配饰设计》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软装风格、软装发展、软装设计礼仪文化、软装元素、软装色彩心理学、软装材料、软装摆场流程等内容在传统课程安排上也仅限于课堂理论学习,学生软装实践考察学习的机会很少,容易导致学生与市场脱轨。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充分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以积极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且充分利用当下科技和网络的力量,立足于实际和市场,对配饰(软装)设计进行多元化、多维度、深层次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3D、CAD、PS等技能的学习,也要重视文化学习与研究。作为未来设计的新兴力量,学生应该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形态化美感中,不是用夸张的造型和夺人眼球的形象去博得注意,而应该明白设计是基于对空间和人物的理解,基于对生活或工作等方式的研究,配以最优的规划和布局,为人的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同时,又传递出更深层对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外,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去周边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现场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设计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所呈现的效果和意义。
设计的生命力和使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目的则为实践。《配饰设计》课程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人才。
就课程而言,《配饰设计》涵盖的内容丰富,上文中也有具体表述。综合分析,应该在教学课时数上进行增加。这样教师不仅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教学,学生也能完整而深入地学习《配饰设计》课程,为将来的实习实践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适当缩短理论课程部分,增加《配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和理论教学充分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减少重复和过于抽象、教条的内容,增加《配饰设计》礼仪文化部分内容。《配饰设计》从来不仅只是配饰,人们对待空间的态度无不显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设计,需要静下心来研究每一种装饰风格背后涵盖的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只有研究这些大概意义上的文化,经过不断的累积,学生才能融会贯通,做好设计。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项目调研和材料市场考察等。通过这些具体空间的调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立面的布置,理解不同色彩、材质、灯光在空间中的组合运用。考察完毕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除此之外,课程中教师引入实际项目案例,组织学生分团队合作。在具体项目中,学生团队需根据甲方需求进行有效设计。在课程中模拟招标,以市场准则和规范作为要求。此外,应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并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校增设工作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内实习实践。
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各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近几年各大高校纷纷试水,很多专业课程结合网络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配饰设计》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最新的项目案例资源及其他信息作为教学支撑,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十分丰富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浏览下载教师分享的教学资料,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去浏览各种不同类型空间的配饰项目。通过线上联通线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网络教学成为新风尚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APP应运而生,这些APP对于90、00后的学生尤其有吸引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APP平台,通过学习打卡、签到赚积分等新颖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提高课程的参与度。
《配饰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有着鲜明的市场属性和特征。在配饰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着力点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市场的规则和规范作为切入和落脚点,借助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网络等相关技术引导学生以满足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