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之问题与社会价值论析

2021-01-29 02:28吴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消费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学艺术生活

吴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引言:近年来,“生活美学”在社会上迅速地流行了起来,“生活美学”是什么?“生活美学”正面临着哪些问题?面对批判与质疑,生活美学何以面对?本文首先对“生活美学”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重点整理和分析了对“生活美学”的批评观点,试图从批评中找到其思考的模式问题、促进其批评研究思维的转变,进而推进“生活美学”的建设。最后,笔者对“生活美学”的社会价值做了探讨,期许“生活美学”可以启迪社会和人民,促进党和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何谓“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由国内学者刘悦笛率先提出的融合西方和中国传统并顺应时代思想发展潮流的新的美学理念[1]。从大的趋势上说,是西方哲学美学转向情感与体验后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复苏之时的产物[2]。

该理论认为,美学应该回到感性经验与情感体验的世界中,关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从日用的审美化入手,实现现实超越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对“生活美学”批评观点的梳理与分析

尽管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所展现的可喜的成果,但学界仍然从哲学学理的体系性、观念的本身及对美学所带来的后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批评。

第一,学理与体系。“生活美学”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在学理准备和体系性的建设上存在不足,有学者认为“有术无学”,要平衡二者的关系[3]。笔者对刘悦笛的著作略做了粗略统计:《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又有《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刘悦笛赵强合著)《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等著作。另还有很多学者有关“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的著作问世。在中国知网上按“生活美学”的主题搜索,有1387条搜索结果。近三年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生活美学”文章有245篇之多。此外,学术界曾组织召开过多次有关“生活美学”的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都做了具有理论建设意义的发言。

所以,无论从学术体系框架的搭建上还是从具体生活审美的提炼上都有相当数量的著作面世。这些著者大多为哲学美学专业出身的高校或研究院所的学者,著作中从西方到东方、从传统到现代,学理的敏锐性和对源流的勾勒已初具体系性。

第二,形而上与形而下。由于“生活美学”关注的是日常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日用,有的生活美学家甚至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文化商业活动中,批评观点认为太过于“接地气”。有人认为“生活美学”不等于“关于生活的美学”,对生活美学的看法不能只是“关于生活的美学”,认为“活泼泼的”生活及其“九个方面”只停留在变动不居的生活现象方面,无法为“生活美学”奠定坚实得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4]。“生活美学”确有被社会泛用之嫌,但不可避免。任何一种学理,一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再高贵的姿态也必将“下凡”。

西方的形而上学过度关注本质而忽略存在,忽略了“生生”,因而,形而上学探寻的本质就很值得怀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没有“形而下”就没有“形而上”,忽略了“器”就很难生发出“道”。只有理解了生活,才能诱发对生活的思考。“生活美学”理念强调的就是实践中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它的本体论,只不过它的所有奥妙即在实践生活本身而已。

第三,高雅与通俗。“生活美学”落地到“寻常百姓家”,引发了学界对高雅和通俗、精英与大众、神圣与日常的热议。不能否认区别的存在,但实际上二者并不是决然对立的,二分法的合理性值得商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六朝骈文被当时认为是雅文学,四六对称,极尽语言铺排之能事。但由于太过于拘泥于语言文字的形式从而限制了思想的表达,于是从唐代开始,不注重对偶和铺排的“古文”兴起。“古文”似乎不那么雅致,宋代接续,从而使“古文”形成“正声”,原来的骈文从审美上受到了批评。由雅俗之争进而雅俗互转,实现统一。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必总以二元对称地思维进行。由此,精英与大众,神圣与日常的问题就会更容易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兰州牛肉拉面馆品尝拉面,置身其中,从服务员的语言和服饰再到面馆的文化陈设,实际一样能带来与参加寺庙法事略相似的宗教美感体验[5]。所以,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不应被忽视,二元对立被消解在了生活中。

第四,艺术与非艺术。从艺术到非艺术、由原来的缺乏艺术美感的日常生活到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生活美学”如何可能的前提和条件。日常生活越发注重衣食住行的美感,而作为带有纯粹美感的艺术也渐贴近生活。纯艺术一旦贴近生活,它的纯美感势必会大大降低,可以说,美的呈现方式被日用化的特征所“消弭”了。

艺术设计是解决实际日用问题的学问与活动。用艺术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蕴含着真诚与巧妙,愉快与开心。甚至日常生活品的设计中包含着善的因素[6]。真善美到底要到哪里寻?那就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美学”从日常生活出发,去找寻活生生的美,尽在情理体验之中。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固化思维、高雅与精英,艺术与非艺术的人为界限已经阻碍了当下的美学建构,我们需反思经典美学思维并努力进行视界融合、视角转变,以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同时,“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也绝对不能停止,应对批评,不断反思,吸收合理化的建议,只有完善自身才能良性发展。

三、“生活美学”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一个理论的价值在哪里?笔者认为,是否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是否推动人的精神发展、能否产生社会价值理应作为衡量标准。“生活美学”顺应世界哲学美学潮流、顺应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深切地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将束之高阁的哲学美学引向下行,这是一个必将对社会有为的美学思想。

第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近代旨在反对礼教,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全新的观念风靡全国,古老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有限的范围内为之一变,继而爆发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五四运动”,从文化观念到社会革命,文化的力量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第二,“新生活运动”。此运动由30年代的民国政府发起的,旨在改善特殊历史背景下国民生活面貌的社会运动。“新生活运动”讲究礼义廉耻,但又不是空洞无物,当时明确强调要落实到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用“社会教育”的方式,使国民的日常生活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进而达到“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目标。民国政府广泛地调用资源,使国民的面貌在抗战中不至于太堕落,对抗战救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

另外,新中国50-70年代的劳动生活改造“上山下乡”运动,尽管它的弊端已成定论,但从文化到政治再到社会,社会又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时代变化。理念和社会塑造了人的生活,人的社会实践又塑造了新的文化理念,这个事实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以上社会“运动”都可看成是由思想文化领域而延伸到生活的社会运动。美包含了真、包含着善,深入生活的美学必将对提升广大人民的艺术素养、对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民主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启政。中国当代“生活美学”的逻辑起点“美是生活”,如此扎根生活的美学观念是否会成为被压倒了的启蒙的另一种道路[8]从而更深、更广地促进正全面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结语:本文以极其简短的篇幅首先粗略地介绍了何谓“生活美学”,认为其是合中西美学发展之潮流而提出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美学思想。但由于它的走向生活的主张,招致批评,这些批评的思维和角度存在二元对立问题,笔者倡导打开思维以促进“生活美学”的健康发展。最后,笔者试图从对现当代的几个社会“运动”的回顾中找到“生活美学”可能社会化的趋势,以期推进人民精神提升、推进社会改革发展,以“生活美学”为基点欲探求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启政的现实可能之路。

猜你喜欢
美学艺术生活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