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了许多活动,例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辅导教育中心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帮助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减轻压力,积极面对生活。但后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表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主要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解决普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心理素质和潜力的发展。我国长期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部分学生认为心理教育只针对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片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曲解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2016年,国家卫计委联合22个部委和相关机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竞争压力持续加剧,个体特别是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学生认为大专生不如本科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心理落差较大,容易产生自卑感。传统心理辅导将心理咨询当成聊天谈心,主观地全解对方,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对方法的运用。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要求学校按照学校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心理教师,但大多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是由非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够,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独特性,在社会群体中找到个体价值,形成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身长处,欣赏自己;此外,积极心理学强调美德的养成,在培育个体积极健康的品质外,更强调社会性,旨在提升全民积极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积极心理学打破传统心理教育工作内容的局限性。传统心理教育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学生心理发展,重视积极心理品质,鼓励学生重视心理过程体验,找到自身长处,从而激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长处,在积极心态的引导下都能潜能,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个体在相互交流中传递积极、幸福的信号,让个体愿意走出自我,走进社会。学校教育强调融合,学生与学生间积极有效的交流增加,有助于促进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风气。
高职院校应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缺乏,面对社会严峻形势和压力,产生挫败感、孤独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注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丰富心理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公共课程、心理知识培训等方式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增加高职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促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
世界范围内有21项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过积极心理学的教师辅导的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以实践完善理论、以自身体验激发个体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快乐。健康校园环境的创建需要提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Seligman等人表明:应当给教师提供学习专业心理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当心理教师在辅导中投入沉浸,能收获更多积极情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国家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学校应当落实好该课程的实施,优化心理教育师资质量,创建积极校园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也需要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共同帮助。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人才培养和品格塑造。为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喊口号”,高职院校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到高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勇敢尝试,让高职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最终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