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宾峰,郑燕,蒋雨佳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递方式与获取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知识是信息的主要构成内容,人们获取、评价、处理和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技能,这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素养教育列为未来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吻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3月,我国上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04亿,其中,20~29岁的上网人群占到所有上网用户的21.5%,职业为学生的占到了全部网民的26.9%[1]。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必要而迫切。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则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前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该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培育策略。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源于图书馆学领域的发展,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他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是通过使用不同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不同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6。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重新扩充信息素养概念,在原来概念基础上新增了信息鉴别、处理和存储等内容[3]。1989年美国信息素养委员会将信息素养概念再次进行了扩充,提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基本要求: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运用到解决问题上[4]。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馆研究协会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确定了信息素养的五大标准,特别强调了学生判断信息的性质和程度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地评估所需的能力[5]。Bawden进一步揭示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理解阐释信息和以不同方式诠释、处理、传播信息知识的能力”[6]。结合以上观点可知,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即大致可概括为如何理解信息、选择信息、评估信息和交流信息。
国内学者金国庆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7]。马海群则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8]。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构成[9]。皮介郑是国内较全面提出信息素养内涵的学者,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伦理)”[10]47-48等五个方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和结构不仅包括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对待和使用信息的情感、伦理与道德等责任方面[11]。刘咏梅和谢阳群两位学者从数字时代“搜索即学习”的视角构建了信息素养的内容框架,发现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差异较大、信息意识不强等问题[12]。陈莹分别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维度对苏州市的专科生及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测量,发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上存在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知识不足、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缺乏等问题[13]36-37。还有学者对广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知识、网络信息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与道德意识四个方面进行测量,并总结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14]15-21。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及测量维度,本文把信息素养作如下界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本领,并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维度理解信息素养。
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而且要学会正确面对网络诈骗、个人信息安全、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网络爆料、黑客攻击等问题,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能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应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个体更好地决策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掌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本文通过对比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上课前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变化,分析总结高等学校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全面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准确把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作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与调查问卷,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
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共有39道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信息的态度、对新信息的关注程度,是否重视保护自己以及他人的信息安全,信息意识调查维度包含5个调查项目和1个信息意识水平自评项目。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否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对信息相关概念是否了解,是否会分类整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目的是调查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调查维度包含5个调查项目和1个信息知识水平自评项目。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是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检索,能否熟练使用学校免费提供的信息资源库,能否对已经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筛选以及鉴别,信息能力调查维度包含6个调查项目和1个信息能力水平自评项目。第四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未确定信息所持的态度,对于网络上所存在的游戏、小说、电影、音乐等版权问题的态度,在网络上交流和传播消息是否会遵守信息道德以及相应的礼节,目的是调查大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调查维度包含了5个调查项目和1个信息道德水平自评项目。第五部分是调查样本对自身整体信息素养所做的自我评估,包含1个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自评项目。以上四个维度及整体水平的所有调查项目全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第六部分是调查样本的个体特征,共13个调查项目,包括调查样本的性别、职业规划、学习成绩、与教师及同学的交流程度、专业、年级、父母亲的学历等信息。
将设计好的信息素养问卷分别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上课前与课程结束后随机发放。重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自我评价。
参与本次文献信息检索选修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自食品科学与工程、美术学和农学三个本科专业,共计197人,其中,大二40人,占比20.3%,大四157人,占比79.7%;女生113人,占比57.4%,男生84人,占比42.6%;来自农村或乡镇学生143人,占比72.6%,来自县城或城市学生54人,占比27.4%。本文只考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样本的其他个体特征,如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等不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课前发放197份问卷,回收197份有效问卷;因选修课程学生流失,课后调查共发放118份问卷,回收118份有效问卷,学生配合回答问卷的整体情况良好,可以进行独立样本对比分析。以家庭居住地为例,根据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数据显示,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和途径相对缺乏,这一点在课前调查中体现明显,农村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个维度上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在统计上差异显著,课后调查这种差异消失。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没有对大学生个体特征在信息素养各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只进行课前课后整体均值的比较。
为了检验信息素养调查结果的信度,本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一般选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检验,又被称为Cronbach′s α系数,该系数的值在0和1之间,α系数的值越接近1,说明这个问卷的调查结果越可靠,信度越高;反之α系数值越接近0,说明这个问卷的信度低,调查结果越不可靠。本调查结果的α系数为0.84,大于0.70,说明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好[15]13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学习前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变化情况,主要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只作整体均值比较,不对大学生个体特征分类比较。
大学生信息意识调查分为5个项目,分别是“Ys1.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扮演重要的角色,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财富”“Ys2.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对信息的态度”“Ys3.新信息很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Ys4.你善于从他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价值”“Ys5.您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安全”等,一个信息意识自评项目是“Ys6.您对自己信息意识的综合评价”,课前调查共计197人,课后调查共计118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表1的分析结果。
表1 课前课后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差异比较
由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个项目中只有“Ys5.您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安全”项目课前课后的差异不显著,其他4个项目都达到了统计上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01,且t值均为负值,表明完成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学习后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分要高于课前的信息意识得分,说明该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有提升作用,只是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保护自身信息安全方面稍有欠缺。
大学生信息知识调查分为5个项目,分别是“Zs1.您解决问题时能够清楚地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Zs2.您熟悉所学专业领域不同种类和格式的信息资源(如图书、期刊、数据库等)”“Zs3.在学习中,您对本专业各类网站的资料阅读参考情况”“Zs4.您对信息相关概念了解吗(如信息论、信息检索、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源、隐私权)?”“Zs5.您会按一定分类方法整理所获取的信息资料,使自己的信息库组织有序”等,一个信息知识自评项目是“Zs6.您对自己信息知识掌握水平的综合评价”,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表2的分析结果。
表2 课前课后大学生信息知识的差异比较
由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个项目都达到了统计上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01,所有t值均为负值,这表明完成文献信息检索学习课后大学生的信息知识得分要高于课前的信息知识得分,说明这个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这个结果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符合。
大学生信息能力调查分为6个项目,分别是“Nl1.您会使用学校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等)解决问题”“Nl2.您能概括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文献信息检索”“Nl3.您会使用网络检索工具的高级检索功能”“Nl4.您能高效地归纳分类自己所获取的信息”“Nl5.您能够筛选和鉴别有用的信息”“Nl6.你能判断所获得的信息是否满足自己的要求,并调整检索策略”等,一个信息能力自评项目是“Nl7.您对自己搜索、评价、利用信息能力的综合评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课前课后大学生信息知识的差异比较
由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7个调查项目都达到了统计上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01,所有t值均为负值,这表明大学生完成文献信息检索学习课后的信息能力得分要高于课前的信息能力得分,说明这个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课程学习后,大学生对图书馆中文数据库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运用高级检索功能检索所需要信息资源的能力更好,两个项目的自评得分提高幅度较大。
大学生信息道德调查分为5个项目,分别是“Dd1.您会在手机上转发没有确认的信息”“Dd2.您引用他人的知识成果论文等会标明出处”“Dd3.您会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考虑到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Dd4.在获取、加工、利用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信息道德,如不得散布谣言、剽窃他人信息、传播不良信息等”“Dd5.对于在网上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要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节”等,一个信息道德自评项目是“Dd6.您对自己信息道德的综合评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得到表4的分析结果。
表4 课前课后大学生信息道德的差异比较
由表4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自评得分大多在4.00分以上的高分段,整体水平较高。5个项目中有Dd1、Dd4、Dd5等3个项目课前课后的自评得分基本持平,没有显著差异,其他2个项目及整体水平自评项目都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且t值均为负值。结果表明完成文献信息检索学习课程后,大学生在信息道德维度上提升程度有限,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知识产权等学术作风建设方面有所提升,而对不确定信息的判断、不良信息传播以及网上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变化,也许是因为学生本来的认知水平较高,课程学习对这些方面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维度的信息素养水平自评得分,以及整体水平自评得分进行课前课后对比分析,结果可参考图1课前课后信息素养四个维度及整体水平自评对比雷达图。
图1 课前课后信息素养各维度及整体水平自评对比
由图1可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及四个维度自评均有较明显的提升,尤其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提升最多、影响最大,在信息道德方面提升最小,说明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两个维度水平上提升较大,也反映出文献信息检索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实用性。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维度提升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本身较好,很难通过一门课程就会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提高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熏陶,而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
通过对课前课后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通过课程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提升最为显著,信息意识提升程度次之,对大学生信息道德方面的提升效果稍有欠缺。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策略。
1.高校图书馆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氛围
通过“Nl1.您会使用学校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等)解决问题”项目调查数据可知,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学习之前,有将近78%的学生只是偶尔或者更少选择使用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这与信息化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不符,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汲取养分的重要场所,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检索教育,丰富检索途径,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育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图书馆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大一新生入校教育即以报告形式开展图书馆资源、图书文献检索等课程讲座,引导新生熟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库及各类业务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大二大三年级通过读书月、线上文献信息检索知识和技能竞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大四毕业生通过“全球学术快递”“超星网络电子图书馆”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毕业生学术道德水平,强化学术作风建设。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利用,做好宣传推广,服务大学生在校园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检索,方便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解决问题。
2.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设置
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信息意识提高、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而且更需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离不开课程教学,而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信息素养课程,设定适当的学分就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根据“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最新研究显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16]。当然,这项研究要想得到普遍认同,在执行时还需要突破多方面条件限制,非常有必要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大学四年全程深入推进。比如在把信息素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引导广大教师把信息素养的意识和内容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让信息素养成为大学生所有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学内容以提升大学生信息意识为主,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以更好地全程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3.信息素养课程开设要形式多样,突出专业特色
课前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对新信息表示不在意,这表明大学生对新信息的兴趣不高。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专业需求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例如,让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查询专业相关知识,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检索文献信息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信息道德、网络诈骗案例警示教育,观看有关信息技术发展纪录片,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大学生信息道德与信息意识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以及氛围的熏陶,因此,学校应多开展有关普及信息素养的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从多个途径、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弥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局限性。查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多数专业都把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还有部分专业没有这方面的选修要求,重视程度不高,而且选修该课的学生年级不同,其对课程学习目的、搜集信息倾向也不相同,很容易造成课程教育目标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让选课学生也觉得信息素养培育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文献信息检索等课程的开设形式,提高学习要求,在合理开设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身心发展的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
4.信息素养教学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可知,学生在上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后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不如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两个方面提升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所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更重视信息知识的传递和信息能力的提升,而在信息道德、信息意识的培养方面稍有欠缺。教师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导者,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将个人的认知、理解、知识、能力与文献信息检索课堂教学、项目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及毕业论文指导等相融合,引导大学生自觉选用公认、权威的网络资源,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获取、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站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对他们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育,而且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径。如果做好这一点,甚至可能为减少日益增多的大学生不良网贷、防范电信诈骗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