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以安徽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29 13:33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安徽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竞赛空间工程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引言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为合理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而建立的创新型全日制本科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方面人才短缺的实际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本科特设专业,2012年列入教育部特设专业目录(081005T)。该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地下工程:地下铁道、地下交通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公共建筑、地下生产车间、地下发电站、地下能源存储设施、地下人防建筑等,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维护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钱七虎院士曾指出“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为代表的城市大规模建设如火如荼,相关人才需求很大。为此,近年来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院校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78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还有些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安徽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08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09年开始招生,是安徽省第一所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也是全国第6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作为较早开设此专业的典型高等院校,其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校园科技活动、课外活动参与度状况如何?这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也是高校制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政策措施的基本依据。为此,笔者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对安徽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四个年级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以期发现本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点与问题,为更好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

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不仅仅是培养方式的制定与执行,有些影响因素在培养过程中甚至开始就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比如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度很有可能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此外,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只表明了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培养过程的安排,但课程设置是否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同学们的参与度如何,这些介于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之间的“中间变量”才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核心。然而这些要素只能通过培养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评价间接地反映。

为此,作者自编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围绕培养环节和学习要素等进行设计,总计分为4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本科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籍贯、年级;第二部分为招生环节调研,包括学生对学校、专业的选择、兴趣;第三部分为培养过程、途径、方法与制度调研,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毕业深造或就业取向;第四部分为校园生活与课外活动调研,包括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课外活动等。问卷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题型三种,部分题目采用低、高年级对比方式,纵向观察学生培养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本研究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法,所有问题均无对错之分,要求被调查者根据真实客观情况和主观判断作答。2019年10月问卷设计初步完成后,随机抽取了10名本科生同学、5名研究生同学进行小范围调查,根据问卷完成情况及相关老师提出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问卷设计完成后,于2019年11月—2020月1月完成了本次问卷调查研究。

2.2 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同学有安徽理工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读大四(2016 级)、大三(2017 级)、大二(2018 级)以及大一(2019级)本科生,见表1,问卷有效率为93.88%。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对象信息 表1

3 结果与分析

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数据统计和交叉分析两种方法分析问卷结果。其主要发现如下。

3.1 学生对学校、专业、就业的认知与选择

3.1.1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

对于“为何选择安徽理工大学”(问题1)的答案中,四个年级选择“父母决定”和“亲戚朋友推荐”的学生分别占2.55%和7.27%,选择“自己选择”、“专业优势”和“分数限制”的学生分别占29.45%、21.82%和38.91%。说明当前高考志愿的填报父母家长意见占较小因素,而分数限制、专业优势和学生兴趣是影响高考志愿的主要因素。

对于“为何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问题 2),选择“父母决定”和“亲戚朋友推荐”的学生分别占3.94%和10.03%,而选择“自己选择”和“就业优势”的学生分别占35.13%和32.62%,最后还有18.28%的同学是因为调剂。说明对于专业选择仍是以学生自己判断和就业前景占主要因素。当然也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决定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

3.1.2 专业的认知

对于“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兴趣”(问题 3),选择“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12.26%和48.66%,而选择“不厌恶”“完全不感兴趣”和“厌恶”的学生分别占35.25%、3.45%和0.38%。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于专业的认同感较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在选择“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同学中,大四、大三高年级同学(66.67%)要高于大二、大一低年级同学(55.56%),说明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专业认知和喜好明显提高。

对于“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了解”(问题 4),选择“非常了解”和“较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07%和37.16%,而有55.56%和4.21%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完全不了解”,其中大部分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与对专业兴趣类似,大四、大三高年级同学选择“非常了解”和“较了解”的比例远高于大二、大一低年级同学,其占比分别为61.11%和20.74%。

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题 5),选择“很好”和“较好”的比例分别为22.60%和53.64%,选择“一般”和“很差”的比例分别为22.61%和1.15%。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这与我国正处于以地铁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高潮有关。

3.1.3 就业的取向

既然大部分同学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而对“就业取向”(问题6)中选择“考研”的比例依然高达45.39%,四个年级的比例分别为43.28%、53.03%、46.15%和40.86%,有些同学甚至在大一时就明确考研目标。当然,就业的取向是多方面的,很多同学选择了多个答案。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四、大三高年级同学中,有22.56%的同学选择“施工单位”,其他有5.26%的同学选择了建设方,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设计单位、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在回答选择就业取向的原因时,大部分同学表示考研“能够提升自己”“为以后更好的发展”“考取心仪的名校”“更好的平台”以及“继续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也有女同学表示因“女生就业困难”而考研,还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因“不想参加工作”而考研;而对于选择施工单位的同学则认为“施工积累经验”以及“希望能多挣钱”为目的。

关于考研方面(问题7),选择“肯定考”的学生占据较大比例,而在大二、大一低年级同学分别有39.39%和36.62%的同学选择“看学习状态”,大三同学则有14.29%的同学选择“看学习状态”,有17.46%的同学选择“看就业情况”;对于有较明确考研意向的大四、大三的学生,则有72.04%的同学报考本专业;在目标院校的选择中,选择“985”、“211”重点高校的同学分别占17.65%和46.22%,说明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完成名校的心愿;而对于考研未被第一志愿录取后的调查中,分别有31.82%的同学愿意调剂回本校读研,而有35.23%的同学选择“二战”,7.95%的同学想尝试调剂外校,剩下25%的同学选择工作。

在2020年的考研中,本专业共有19人考取研究生,占毕业人数(67人)的28.36%,较往年有较大提升,这和研究生扩招有很大关系。

3.2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掌握与认知

关于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大四、大三高年级学生做了相应问卷调查。

3.2.1 培养方案

对于“我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是否适合自身”(问题8),选择“很适合”“基本适合”的学生分别占13.6%和75.2%,而有10.4%的学生选择“不太适合”,仅有0.8%(1人)选择“很不适合”。说明既有的专业培养能够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那学生自认为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哪些知识与能力是今后较为需要的呢?在“哪些方面的知识对日后有较大帮助”(问题9)中分别设置了工程力学类、工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工程管理类、地质与地基处理类、测量技术类6个方向,最多可选2项,选择最多的分别为施工类、设计类和力学类,分别占29.96%、22.67%和18.22%,而地质与地基处理类、管理类和测量技术类则选择较少,分别为12.14%、9.72%和7.29%;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对日后有较大帮助”(问题10)中分别设置了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其他,最多可选3项,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占36.36%,其余选项分别占16.16%、21.89%、14.48%、9.09%和2.02%。可见,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认同度较高。

既然如此,那学生认为哪些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应该加强呢?在“应加强哪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问题11)中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注:学科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画法几何等.

专业教育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等。

专业教育选修课程:隧道工程、岩石力学、土木工程施工、边坡工程、爆破工程等。

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各类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学生的选择依次为18.72%、30.54%、10.84%、39.90%,可见较多学生认为应该拓展实践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

3.2.2 课程学习

对于各教学课程,学生的掌握、认为难易程度如何,从力学、设计、施工、管理、地质与地基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问题12)[注:力学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等。

设计类: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地下建筑结构等。

施工类:土木工程施工、地下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测试技术等。

管理类: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与法规、工程概预算等。

地质与地基处理类: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设置了非常难、较难、一般和较简单4个选项,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难度较为适中。具体而言,多数同学认为力学类课程较难或非常难,设计、施工和地质与地基处理类课程难度适中,而管理类课程,则认为难度一般或较简单。

3.2.3 社会实践

对于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认为安排的时间比例是否合适,对此进行了调查(问题13),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对于专业课程设计的比例,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保持不变或再多些,而对于专业实习环节,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再多些。可见多数同学认为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该有所提高,说明学生希望尽可能多地以实践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

基于此,同学们认为在校的哪些实践环节最能锻炼能力呢(问题14),分别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实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各类科技竞赛、各类校园活动7个选项,学生最多可选3项。结果显示选择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实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分别占25.40%、18.41%、18.09%和15.24%,其余选择人数较少。

3.3 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

对于“参加过的专业学科竞赛及结果”(问题15),各年级大部分同学表示没有参加过,而参与度较高的比赛有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大四、大三均有6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四、大三、大二分别有13人、7人、8人),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四、大三、大二分别有7人、6人、13人)。而如周培源力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工科基础学科领域比赛,同学参与度不高,分别仅有2人、4人参加。而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和结构设计竞赛等专业比赛中,同学能够取得较好成绩。

专业课程难易程度调查结果 表2

实践课程比例期待调查结果 表3

对于“参加过的科技竞赛及结果”(问题16),各年级大部分同学也表示没有参加过,参与度较高的比赛有“挑战杯”(大四、大三、大二分别为3人、4人、4人)、“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大四、大三、大二分别为7人、5人、7人),但成绩不佳。

对于“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及结果”(问题17),大部分同学参与度较高,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年级分别有58.21%、68.92%、84.68%和87.39%的同学表示参加过各类课外活动,包括运动会、各类体育竞赛、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辩论赛、校园歌手比赛等,说明同学乐于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并表示丰富了大学生活、认识了很多朋友,对比赛的结果与成绩往往不甚在意。

对于“参加社团情况”(问题18),绝大部分同学均参加过社团,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年级分别有89.83%、95.24%、93.75%、82.61%的同学表示参加过社团,其中以文艺类、体育类、社会实践类、学科类社团同学们参与度较高。文艺类如辩论协会、街舞社、书画协会等,体育类如羽毛球社、滑板社、乒乓球社等,社会实践类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爱心社等,学科类如数学建模协会、英语俱乐部等。

对于“参加学生会情况”(问题19),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分别有17人、13人、21人、23人参加过学生会。说明同学对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形式表示出很好的认同和参与度。

4 对策与建议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调研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培养过程和校园活动的有关情况,更多细节问题还需要通过访谈等实质性研究方法加以讨论。但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研观

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定位是“能施工、会设计、懂管理”。从就业情况和意向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为提升自己或直接逃避施工企业工作,甚至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选择就业的学生中以施工企业为主。

对此,在学生层面,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既需要在施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也需要面向设计单位从事工程设计与规划工作,而少数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提升学历,在从事一段时间的科研学习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在学校层面,实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之定位为高级应用型特色专业人才,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4.2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

力学、结构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拓展,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空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许多学校的相关专业均出现类似的问题,认为缺乏实践经验已成为困扰就业的主要瓶颈。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成为大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普遍要求。

对此,也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如郑州大学闫长斌提出的基于校企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方面的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富海鹰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特色;广州大学张俊平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既强化专业基础课、又突出实践性、彰显应用特色的探索;中南大学王卫东等创建的土木工程专业“三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3 提高学科、科技竞赛参与度和成绩

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热情度较高,但对于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由于缺乏有效指导,培养机制缺乏系统整合,加之难度较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导致本专业同学对此类竞赛参与度不够,成绩不理想。

为此,应该从学校、学院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我校每个班级均配备由专业教师担任的“班主任”,此外,学院也提出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应发挥导师专业特长的优势,以导师的工作、学习和科研经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参与度和成绩。

5 结语

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开办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设计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从专业认知、培养方案和校园活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可供今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提供参考。高校应定位高级应用型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夯实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应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引导激发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竞赛空间工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