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燕,曾清清
(1.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8)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活动形式包括观赏乡村风光、参与农业劳作、品尝当地传统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等。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农村因其良好的生态、淳朴的民风、特色的村落,发展村庄旅游具有较好的先天基础。2014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的发展,亟需产业的引入,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是村民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将乡村的风土人情、乡土建筑、田园风光以较为整洁的风貌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美丽的乡村对城市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村庄旅游的发展推动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旅游的开发为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就业,能有效地留住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改变农村空心的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增加、村庄投资环境的改善,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与建设形成良性的循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吉安古称庐陵,处于赣江黄金水道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有着较为灿烂的农耕文明与书院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一批历史文化村落,民居、祠堂。村庄散布在吉安市区周边,距离适中,离城区距离在一小时车程以内。这些村落基本维持着农耕文明时期的格局,村庄内部建筑风貌维持较好,青砖、灰瓦的传统庐陵风格建筑;天井式祠堂,维持着较好的祠堂文化,大部分村落已被列为国家或江西省的历史文化村落,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适中的距离与原真性的建筑,为村庄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其中永和镇的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之一,周边分布着遗址公园、博物馆、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景区内部具有一定数量的陶瓷工作室、手工坊,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图6、图7所示。
图1 吉安近郊村庄旅游景点分布(部分)
图2 文陂乡渼陂村
图3 文陂乡渼陂村
图4 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在旅游时间的偏好上,五一短假、十一长假、周末假期,都是出游时间的选择项。根据调查,有37%的人选择在非黄金周或周末的其他节庆日外出旅游,而31%的人会在周末出游,有24%的受访对象会在黄金周出游,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工作日出游。人们的出行选择会受到个人的旅游习惯、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吉安近郊村庄旅游因其距离短,受到出游的时间限制较少,节假日、周末、工作日都可出行。吉安市惠民旅游卡制度实施以来,景区免门票为市民带来了实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的发展。但是周边村庄的短线旅游以接纳一日游、半日游的游客为主,配套的商业开发程度低,较难留住游客在村庄消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力度有限,限制了村庄旅游的产业发展。
图5 新桥镇钓源村
图6 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博物馆
图7 吉安县永和镇宋街
吉安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较好的先天条件,通过调研发现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特色不明显
历史村庄虽然有较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旅游开发时,大多都采用简单的重复建设,大部分村庄除了固有的传统建筑外,其他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过于简单的、无差异化的建设,成为限制村庄旅游发展的一道门槛。在吉安周边的历史村落中,除了吉州永和吉州窑景区有名窑遗址、渼陂村开发了红色文化资源,其他村庄的特征并不显著。比如燕坊古村、钓源古村、仁和店村以及其他村落的建筑形制类似,村庄的特征不明显,无差异化的旅游开发,带来的是村庄间的相互竞争以及经济效益的下降。
②旅游形式单一
吉安周边村庄旅游以短期的一日游、半日游为主,旅游的内容主要为观光游。内容与形式的单一,降低了旅游的经济效益,村民的收入没有因为旅游的发展而得到改善,长久发展会导致与旅游相关的从业人数降低,村庄的空心发展趋势没有得到改观,不利于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提及旅游“六要素”——“行、吃、住、游、娱、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在旅游(业)界已经取得相当的共识。人们用“六要素”来认识旅游活动、阐释旅游现象、理解旅游产业甚至于揭示旅游本质。目前吉安市周边历史村庄的旅游业的发展,基本只停留在“行”这一阶段,其他要素的发展较为初级,这就导致了游客被迫选择“一日游”“半日游”,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消费体验。
③基础设施不完善
吉安传统村落旅游建设较为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缺少社会资本的参与,缺乏市场活力。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个持续的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来说配套服务设施仍然不够完善,村庄的接待能力较弱,旅游几大要素包括吃、住、游、娱、购跟不上游客消费的需求。村庄的接待大部分依靠农家乐,农家大院提供的服务较为简单、粗糙,满足不了部分城市旅客的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需求。
从市域层面,根据村庄的特征宏观调配旅游资源,强调村庄的旅游资源互补,形成集群效应,而不是同质竞争。比如说历史村庄、农业观光、生态景观观光体验结合,形成文化、农业体验与观光互补,实现1+1大于2的产业效益。
村庄的旅游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依托当地的特色建筑、产业优势,统筹规划,立足长远。具有特色的村庄间产业互补,使得市域范围内村庄旅游具备长久和旺盛的活力。
目前吉安历史文化村庄的特色不明显,大部分主打的农耕文化、书院文化与宗族祠堂文化,同质同源,差异化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①强化文化意识
重视庐陵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民俗文化为村庄旅游助力,在村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植入特色文化,提供特色文化服务,围绕特色文化进行产业开发,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有助于村庄特色的形成。
②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特色是村庄的基因,是“乡愁”的体现。传统建筑是物化的文化,可以反映氏族文化、建筑技艺、生活习惯等。但是历史文化的内容形式多样,除了物化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待挖掘。比如村庄的传统手工艺、特色饮食、传统习俗等。村庄的旅游要发展,需强调特色,加强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的挖掘、差异化的发展和特色的服务项目,方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留住消费。
加强对村域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注重村庄的整体保护与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村域内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传统技艺、民俗等应重点培育,就地保护。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建设主题博物馆的形式,亦可利用闲置建筑来承担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功能,建立特色文化展示,以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比如说永和镇的吉州窑,遗址的就地保护,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人群的培训,相关产业工作室的建立,以及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村庄历史特色与传统产业特色的培育与孵化具有较大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旅游形式,农村旅游更具有体验的特点,体验更是农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从农村旅游的类型和内容来看,农村旅游的着眼点在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旅游者到农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体验不同的“生存方式”。
农村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广阔的空间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逃离原有生活状态,融入一个新环境的条件。体验式游览可以让游客沉浸其中,包括体验农事活动,参与民俗、认养动物、蔬菜种植或是参与各种家庭或个人的竞赛活动。原汁原味又特色鲜明的主题游览,可以保证游客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体验式游览的满足。体验式、参与式游览包括硬件设计、服务质量方面的内容。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体验,可以填补村落内部软文化不足的弱点,完善村庄的配套,盘活村庄的经济,增强村庄旅游的吸引力。
本文通过对吉安近郊的村庄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从市域旅游布点规划、挖掘乡村特色、发展体验式旅游、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农村的基础设施与风貌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加乡村旅游的模式,通过产业的引入,实现村庄振兴,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