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芳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新课改可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着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训练, 让朗朗的读书声彰显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让琅琅的读书声不断的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主旋律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这也是我们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新认真地审视一下朗读的作用。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很难说是美的语文课”。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让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呢?
一、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表情。但在如今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而且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读,去悉心品味,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品味出语言的情感,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第一次抱母亲》就是一篇值得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情感的佳作。作者张炜月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第一次抱母亲的过程和感受。教学中,我着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的内心活动来品味他的情感。文中作者与护士的对话写得尤为精彩,透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可生动的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我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去了解作者丰富的内心活动,再通过我的促读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二、多元探读,品味意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三、智慧互评,促进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许多环节都需要互动评价,或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等。我发现在“感情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中,互动评价起着很大的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
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四、读中体验,习得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下面是我教学给学生的朗读方法。
朗读体验片段: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出示诗歌第一小节):这一小节的轻声词很多,能读一读吗?
生(读):妈妈怀里欢唱的……爸爸背上盛开的……
师:要读好轻声词,一可以运用声音的长短变化,前音长一点,后音短一点;二可以运用气流的强弱变化,前音强一点,后音弱一点。(范读)
(生按照方法练习朗读……)
师:诗歌要读好,还要注意停顿呢!在小停顿处,画一条小斜线;到标点符号的时候停顿就长一点,画两条小斜线。(范读: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你能在这些小斜线的帮助下读得更好吗?
(生练读……)
现在的语文课堂凸现朗读,重视朗读,但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是模糊的、空泛的,是难以操作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像上述实例,教师就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感悟了语音、节奏等变化,给予了学生轻声、停顿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实践中体验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方法,从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水到渠成了。朗读,彰显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让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小學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王晓平 著)(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主编 窦桂梅)(四川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陆云、朱小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