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方面。但在乡村地区由于诸多现实问题,留守儿童无法自由的追求精神世界享受那份喜悦。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式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发现美提升艺术素养,激发创造力,从精神层面上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乡村美术教育;生态式美术教育;留守儿童
一、开展乡村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教育一直是乡村中小学教育的重难点,客观上存在教育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观上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兴趣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等现象。他们普遍性格较为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弱,由于家庭缘故缺少关爱和情绪疏导容易形成极端的现象,沉默封闭情绪极易失控,存在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暴力倾向。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智成长会被扭曲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导致上述状况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情世界的贫乏。
其实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学习很重要,但是一方面由于普通乡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以及自身对学习知识的狭隘认知导致他们一味只追求书本知识和应试考试,把学习当做一种脱离困境的手段,当知识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时,就会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监督和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很不利,一个人应该在教育中实现人格健全而不是被模式化。
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说教也不是对知识无条件的接收,应该“润物细无声”。艺术教育具有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的功效,娱乐情境下开展美术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集体,帮助他们恢复信心,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生态式”美术教育观念
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美术学科的教育,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见闻都会对美术本身产生影响,艺术与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联系。应该明确一点,开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个画家或者艺术家,正如罗恩菲德所说:“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因此,美术教育应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利于身心发展的生活化教育。“生态式”教育方式最贴合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具有可行性。生态式不仅仅是回归大自然,更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教育,它可以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生态式的关联。尊重学生的艺术天性,注重生态和谐,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参与感和满足感,进而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激发艺术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生态式”美术教育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及有效途径
(一)保护留守儿童的艺术天性
留守儿童在艺术表达上受身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创作中会受到认知范畴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孩子的绘画中看出他们的情绪、感情和心理状况,画画时线条的粗细,线条的力度,色彩的冷暖,画面人物的状态等都会在无意识中传递这些信息。一方面,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释放情绪,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留守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了解其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为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发挥作用。
(二)注重日常生活的再发现
留守儿童大多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小小年纪就肩负生活的压力,因此他们日常的关注点就是农活、家务,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接触同样的事物,这种习以为常让他们忽略了生活的美。齐白石画虾也画白菜画虫,还为白菜愤愤不平,“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这些都是齐白石对平凡生活的热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固然是艰辛的,但也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天然的,贴近大自然,少了人工干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乡村生活,层层叠叠的山和弯弯曲曲的路,茂密的树木,奇形怪状的石头等等都是过度人工开发的城市生活中难以获知的。在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基于所接触的天然环境来引导激发孩子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在劳作中加入对美的思考,学习齐白石画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观察,即使是一件悉数平常的小事,或一个微不足道的物体,都会令人震撼于造物者的伟大。孩子们会逐渐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慨叹这些美的治愈,感情世界得以丰富,会更加热爱生活。
生态式美术教育以贴合实际考量的方式走进生活,拥抱自然,引导留守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充分发挥天性,以纯粹的创造力打造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从中得到自由和自信。生态式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个个熟练掌握技巧的小画匠,而是希望通过生态式的艺术活动给予留守儿童自信,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而不至于泯灭艺术天性,这份创造力将为他的一生带来积极地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陳靖.从“能力本位”走向生态式艺术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
[4]王延杰,姜欢笑.回归天性——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原生性表现与个性的发扬[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26(06):129-132.
[5]刘冬晔,王文捷.美术教育在我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作用及途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6,(23):221-222.
作者简介:马方艳(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人,工作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 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创新设计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河南 登封 4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