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永华 中共云南省勐腊县委党校
新时代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云南省勐腊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做活沿边开发开放,做大特色现代农业,做强生态康旅基地,做优传统支柱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勐腊县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亟待梳理;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自主品牌,特色精品薄弱;生态产业规模带动效应较低;绿色发展的保障制度不健全。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图解决之道。
树立推进绿色发展的行为理念。绿色发展首要解决的是发展理念问题,要把科学理念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离不开勐腊各级领导干部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准确把握,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积极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完善制度、财力投入、外引内培和教育创新等方面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使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使绿色思维方式成为百姓绿色生活的自觉意识。
发挥政策功能,确保政策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紧紧围绕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联通我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开发建设战略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勐腊在全国全省全州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县情区情实际,科学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政策研究团队的组建工作。一方面引进人才充实县区政策研究部门,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帮助我们研究政策,力争在旅游签证、免税购物、跨境运输、跨境金融、通关便利化、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方面形成一批能用管用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考虑设立研究东南亚国家政情商情民情的专门机构。另一方面要全面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政府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绿色产业研发、技术创新及环保项目建设方面的政策倾斜。严格执行生态问责制度,不断探索完善政府、公众及专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以绿色产业富县为战略,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坚持以“绿色、生态、环保、优质”为主攻方向,引导各乡镇建立“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积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紧紧围绕当地名特优农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鼓励龙头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项目支持、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等方面重点培育扶持,加快勐腊特色品牌产业、优势产业和多元生态型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做强做优橡胶、茶叶两项支柱特色产业,通过种植珍贵林木、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逐步化解不适宜种植橡胶区域,遏制橡胶单一种植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按照北茶南胶的总体规划,以勐满镇、勐满农场、勐捧农场为重点,科学合理制定勐腊橡胶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开展干胶、乳胶产品以及橡胶木精深加工,提高开发利用率,丰富产业业态,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尝试对全县茶叶品牌进行整合。
打造升级旅游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根据勐腊县旅游资源及景点的分布状况,科学编制勐腊县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区域规划,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一是要不断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勐腊至望天树景区等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乡村的旅游公路和环线建设,开通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打通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大型旅游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旅游集散与咨询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二是要建设高品质旅游文化景区。以勐仑特色小镇和易武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以旅游目的地城镇、集散地城镇、边境旅游城镇为创建重点,以建设现代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方向,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旅游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农家乐、特色种植养殖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三是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新业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地热温泉和民族医药资源,大力发展自驾、养生养老、医疗健康、商贸、边境跨境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持开发一批民族工艺品、特色食品、地方药材、茶叶饮品、花卉精油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旅游文化商品;四是要创新推进“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突出勐腊跨境旅游合作区的优势,将边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线路进行有机融合,全方位将勐腊打造成为中老缅泰边境地区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
坚持生态兴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勐腊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以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加大跨境联合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推进试验区生态功能屏障区建设,逐步建立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推进“森林勐腊”“数字林业”建设,加快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区域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严守划定的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民生互赢。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基础较好的乡镇、村、小流域为依托,打造出1-2个“两山”转化典型案例,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大对现有天然林和集体林的管护和管理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奖励、补偿或转移支付。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依法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创新完善义务植树机制,实现天然林面积只增不减目标,加快推进成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细化生态补偿对象、生态补偿数额与绩效挂钩、生态服务定价方法等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步推进。
加强生态文化认知,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把生态文明知识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争取设立澜沧江、湄公河国家生态文明勐腊论坛,打造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的国际性会议品牌。结合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开展绿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农场)、进企业等活动,努力把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优秀民族生态观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形成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让保护森林、扫地种树、绿化庭院、爱粮惜水等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延续。
强化政府保障,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绿色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城乡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地区饮用水质量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扩大公众参与的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让生态建设持久、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各地发展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政策措施与体制机制,政府应致力于向社会大众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活,反对浪费,禁止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等陈旧陋习,逐步形成生态环保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让全社会共同承担生态环保责任,从而保障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