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化、现代化与社会化:建党百年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2021-01-28 13:29肖存良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革命中国共产党

肖存良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1922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统一战线也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统一战线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之中,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经历了革命化、现代化与社会化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本文从上述三个历史阶段出发,总结近百年来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意义与作用。

一、革命化:统一战线为革命发展服务

1840年9月,恩格斯在《唯理论和虔诚主义》一文中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概念。他写道:“迄今为止,虔诚主义认为它的对手被分为许多派别是上帝的善行,但愿它终究会感到,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1]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战略,就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就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同时也是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单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远远不够,还必须在革命进程中根据形势变化争取广大的同盟军,努力同其他任何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以壮大革命力量,其中小资产阶级就是可以联合的对象。

但是小资产阶级始终不具有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他们在政治上摇摆软弱,随时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敌人。因此,对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为团结更大的力量反对资产阶级而与他们暂时合作,一起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利益;但是也要时刻对他们保持警惕,特别是在斗争成功后,要避免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附庸,要时刻保持无产阶级组织的独立性,并随时准备与其斗争。恩格斯指出,“革命的工人政党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关系是: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起去反对工人政党所要推翻的派别;而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为自己而巩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场合,工人政党都对他们采取反对的态度”[2]556。“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最终胜利,他们首先必须自己努力:他们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一时一刻也不能因为听信民主派小资产者的花言巧语而动摇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组织的信念。他们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2]564

列宁认为,革命任务是艰巨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进行不懈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在斗争中无产阶级并不是孤立的,广大人民包括小商人、小工厂主、小农,以及波兰人、犹太人、教派信徒等都是受压迫的群体,“只要工人阶级举起这种斗争的旗帜,他们就会从各方面向工人阶级伸出援助的手”[3]205。作为和先进分子紧密结合的、代表广大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举起一面民主主义的旗帜,把一切能够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的或者只能给以某种支持的阶层和个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3]205。

列宁同时指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要同这些同盟者进行‘通融和妥协’”[3]180。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这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列宁提出了两种建立同盟的办法:一种是直接的,即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种是间接的,即充分利用敌人营垒中的一切矛盾。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视野之中,统一战线是为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目标服务而建立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属于革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传入中国,也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服务的。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之后指出,中国的革命属于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应该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把统一战线植入到中国革命之中,推动统一战线成为带动中国革命的发动机之一。中共二大确立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之后,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国民党改组的基础之上,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建立之后,既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组织发展,也推动国民党挥师北伐,半年时间之内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党由局部执政而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但是当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之时,国民党却倒戈一击,发动“清党”运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破裂,大革命最终遭到失败。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大革命发展,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破裂则使大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由城市走向乡村,在农村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并通过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而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扩大军队,建设苏维埃政权,成功扎根农村,建立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任国民党十年围剿而不倒不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由仅仅代表工农利益的政党转变成为代表整个民族利益的政党,由中国政治的边缘而逐渐走向中心,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政治力量。还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就颇为自豪地指出,“现在共产党说的话,比其他任何政党说的话,都易于为人民所接受”[5]。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十八年成功经验之时,更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而正式在理论上明确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有一个广大的和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广大,它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个统一战线是如此巩固,他具备了战胜任何敌人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和源源不竭的动力”[6]1466。在这个统一战线之中,一方面只把敌人局限于“帝国主义者、封建主义者、官僚资产阶级分子、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6]1455,除此之外的人员都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另一方面从地域上把统一战线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等广大区域,使得蒋介石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正是通过这种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军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使解放战争的时限由原来准备打的十五年缩短至仅三年时间。

总之,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社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由国外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过程之中,统一战线经历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不同阶段。无论哪种具体名称,都处于革命的范畴之中,都是为革命服务的法宝和战略武器。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二十八年之中,统一战线虽然有不同的具体表述形式,但都是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化是其基本特征,为革命服务是根本使命,这是统一战线进入中国并且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

二、现代化:统一战线为现代化发展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的政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崭新任务是领导人民把由于战争而千疮百孔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毛泽东坦率地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我们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6]1480-1481。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由领导革命向经济建设转型之后,统一战线也需要实现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型,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党派重新成为阶级斗争对象,阶级斗争阻碍了统一战线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转型。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启动了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摆脱了阶级斗争对自身的内在束缚之后,也开始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7]155。各兄弟民族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已经形成了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7]154-155。“上述各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7]156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实际上标志着统一战线正式启动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

但是在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的具体名称应该是什么呢?统一战线应该如何具体表述呢?这要从新一轮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来进行概括。新一轮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中国共产党自身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都存在不足。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7]152。邓小平同志通过统一战线渠道来推动对外开放,解决资金、技术与人才问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他认为“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7]152,在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方面,当西方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遍对我国能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持怀疑态度之时,能够率先到中国来投资兴业的就是华侨华人,因而邓小平同志把目光聚焦到华侨华人,他说,“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7]152。在人才方面,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把他们找出来,使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7]152。当然还包括大量海外华侨华人人才。华侨大都处于港澳台海外之中,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就需要把他们纳入到统一战线的范围之中,从而中国共产党就在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把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纳入到了统一战线的范围之中,推动统一战线越出了大陆范围。

但这还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的政治设计,要把港澳台和海外华侨正式纳入到统一战线的范围之中来,还需要找到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有一个双方能够达成政治共识的载体,这个载体还要能够有效避免我国与西方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邓小平同志找到的这个载体就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中最为深厚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港澳台海外华侨都能够接受的载体和纽带。用爱国主义作为最大公约数,也能够避免我国与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因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热爱祖国,不等于热爱社会主义,”[7]158即使他们不接受社会主义,也不妨碍我们在爱国主义这一范畴之下团结起来,达成政治共识。因而在爱国主义这一范畴之下,能够建构起把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包括在内的政治同心圆。基于这一政治逻辑,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明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7]158。“爱国者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包括蒋经国在内,只要台湾归回祖国,他就做了爱国的事。”[7]158因而“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可以提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7]158

“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提法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过渡性,既体现了统一战线从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转型,也反映了革命形态统一战线的强大影响力。因为长期以来,革命化是统一战线的灵魂,也是统一战线的传统,革命化的基本内容贯穿在统一战线的宗旨、使命和任务上,落实在政党关系等各个方面之中。基于历史惯性,革命化把自身嵌入到了统一战线的具体表述之中,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化就迅速超越了革命化。到1981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中就正式提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8]14,正式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概念,爱国统一战线所高举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都飘扬在现代化的时空之中。

爱国统一战线以现代化为中心和目标,把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纳入统一战线范围,就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半径,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外统战工作的概念。1984年,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召开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统战、政协工作座谈会,中央领导习仲勋、杨静仁、谷牧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统一战线面向“三胞”①,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广交朋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1985年,中央领导在关于统战工作“六项指示”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对象、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统战工作应当开阔眼界,走向世界,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并强调指出,要“放眼世界,大胆开展海外统战工作”。1986年1月,中央统战部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习仲勋的提议,召开海外统战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海外统战工作形势、任务、政策、做法和协调配合问题。同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统战部《关于海外统战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统战工作应当开阔眼界,走向世界。要走出去,请进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做好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统战工作。这是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统战工作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指导方针”[9]9-10。海外统战工作总目标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重点是和平统一,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是放宽视野,广交朋友,长期打算,以诚相待。工作主要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9]9-14。同年11月,中央统战部召开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8]27。“两个范围联盟”概念的提出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明确统一战线包含两个扇面:一个扇面是国内,另一个扇面是港澳台海外。这就正式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也通过扩大统一战线范围的方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集聚资金、技术与人才。

改革开放推动统一战线为现代化服务之后,现代化形态的统一战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的大量‘三资’企业(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三胞’的就占了70%的比例,金额在一半以上。统战工作为港澳台和外资的成功引进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卓有成效的引进项目是通过统一战线各有关单位和爱国民主人士参与促进的。”[10]415在上海,“1978-1995年,上海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3586个,协议外资342.7亿元,其中59%的项目和56%的资金是来自华侨、港澳同胞和华人的投资。1990-1996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沪投资金额占外资总数70%”[11]。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外资主要是侨资,主要来自于港澳台与海外华侨华人。

总之,改革开放之后,统一战线实现了由革命形态向现代化形态的巨大转型,统一战线由为革命服务转变为为现代化服务,这种巨大转型推动统一战线在性质、宗旨、任务、范围、对象和工作重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统一战线的“现代化”模式是由邓小平同志领导推动的,我们又称之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在这一理论之下,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参政党、“一国两制”、两个范围联盟等与革命统一战线完全不同的崭新概念。这是统一战线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社会化:统一战线为社会建设服务

从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毫无疑问还处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到2035年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统一战线也还处于现代化的形态之中。但是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整合的角度来看,市场化带动社会分化之后,新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建设,统一战线在继续为现代化服务的同时,逐渐把重点转移到为社会建设服务,由此建构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战线。社会形态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形态统一战线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以来开展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运动,社会形态统一战线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把社会分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凝聚到中国共产党周围,广泛开展社会整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就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体制转型推动了利益结构调整,利益结构调整推动了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利益分配格局变化推动了社会分化。也就是说,市场化推动了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化,社会分化使原来集中化、一元化的社会分散开来,对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冲击,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市场化改革伊始,中央统战部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对原有统一战线模式形成冲击。1993年,中央统战部组织18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调查,形成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调研情况综述》。该情况综述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利益分配差距拉大,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统一战线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的任务更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成为统一战线的主题,并且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工作出现了社会化趋势[10]421。这标志着统一战线着力的方向开始由港澳台海外转向国内社会,开始启动向社会形态的转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各种矛盾纠纷爆发,群体性事件数量居高不下。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建设运动,通过社会建设来缩小不平等,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长治久安。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12]。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抛弃了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治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13]274;“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3]274“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13]293正式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并且把社会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

统一战线联系着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界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社会建设领域,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把为社会建设服务作为工作重心。2006年,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胡锦涛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13]471,正式提出了统一战线要协调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概念。五大关系实际上构建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化”模式,在统一战线发展过程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保持和促进这五个方面重大关系和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事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13]471。五大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政党、国家与社会,统一战线协调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就能够保障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政党长期执政。从这个角度来看,统一战线已经超越了现代化阶段,超越了单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阶段。现代化形态统一战线所注重的两个范围联盟已经被融入到了海内外同胞关系之中,成为五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在五大关系之中,首次突出了社会结构变迁而形成的阶层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统一战线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坚持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13]482,推动统一战线把关注点逐渐聚焦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上来。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全面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2017年召开了首次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含四类人员: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

总之,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建设运动,统一战线实现了由现代化形态向社会化形态的大转型,统一战线由主要为现代化服务转变为主要为社会建设服务。这种大转型推动统一战线把关注点由大陆与港澳台海外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更大范围的五大关系。五大关系涵盖整个国家和社会,尤其关注阶层关系,即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此过程中,统一战线围绕社会结构变化而创造了一批新概念,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人士、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他们都成为了新兴统战人士。在社会化形态的统一战线之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社会结构变迁中产生的部分新兴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纳入到统一战线的范围中来,统一战线对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化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统一战线也围绕社会结构变化而提出了一些新论断和新理论,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等等。

上述新概念和新论断完全不同于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的表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形态统一战线的具体名称表述已经非爱国统一战线所能容纳。爱国主义确实仍然是各政党、阶层、民族和宗教领域统战人士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但社会化形态之下的统一战线已经超越了爱国主义这一范畴,爱国主义只是最大公约数的底线,在这一底线之上,还有其他更能够达成政治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这一概念[14],意在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大公约数来彰显社会形态之下的统一战线,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比爱国主义更为底线的最大公约数;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从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来看,可以用强国统一战线这一概念来具体描述社会化形态统一战线,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2020-2050年国家发展蓝图,指出2020-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5]28。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至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5]29,并由此把我国发展阶段概括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发展阶段。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因而可以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政治理念来把各方社会政治力量团结凝聚起来,爱国主义当然已经融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政治理念之中了,爱国统一战线也已经融入到强国统一战线之中。当然,无论采用哪种具体名称,社会化形态的统一战线都意味着统一战线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也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态。

四、结论

建党一百年来,统一战线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革命化、现代化到社会化的三大发展阶段,通过这三大发展阶段,统一战线实现了从外来到本土化的全面转型。统一战线本身是外来的,但经过本土化之后,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革命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现代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建设、引进外资外智的重要法宝。社会化形态之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调节社会结构、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法宝,并已融入社会结构之中。当然,基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增量发展逻辑,现代化形态也内涵于社会化形态之中,但也不能掩盖新世纪以来统一战线突出的社会化形态特征。百年以来,统一战线的本土化发展历来是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战线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统一战线,因而统一战线的主体性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而不是统一战线自身的主体性,这也是百年以来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治国理政都离不开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与社会密切互动同样离不开统一战线,从这个意义上看,统一战线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学。

注释:

①指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猜你喜欢
现代化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