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

2021-01-28 09:38张本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普遍性顶层矛盾

张本刚 牟 岱 张 岩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了如何解决“桥”或“船”的方法;既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又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钥匙”。

一、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历史方法是依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来揭示发展规律的方法,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逻辑方法则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用概念、范畴、理论等来概括与预测事物发展走向的方法,属于理论思维的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要辩证地处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揭示规律,另一方面要在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进程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方法,既深刻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时代特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的认识,又能在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

(一)“摸着石头过河”

历史方法中的“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事物发展的真实发展历程或运行轨迹。所谓“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按照事物本来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对象,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全面描述揭示其规律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第一,可以全面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各种细节,有助于把整个事物的运动过程描绘出来;第二,可以确切地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而从总体上宏观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三,基于以上两点,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就可以达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认识与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就是揭示与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阐述了要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引用了“石头论”来论述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2〕“摸着石头过河”是对在没有任何过桥工具的前提下尝试过河的一种比喻。人类作为生命体是有限的,而外在世界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探寻无限的外在世界,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重要的一条。然而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来讲就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随着改革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拓展,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继续大胆实践、总结规律,才能不断开辟改革开放新境界,实现发展新高度。然而“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探索,而是要在把握历史大势、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与顶层设计。

(二)加强顶层设计

逻辑方法中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运动的逻辑规则。所谓“逻辑方法”是指运用思维逻辑来考察事物发展过程、按照思维范畴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的方法,即从比较简单的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范畴,进而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发展进程。运用逻辑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概念,就是对感性杂多的材料加以研究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定和一般属性;其次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在理性认识的体系中形成判断和推理;最后在运用判断与推理对事物以往发展进程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坚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而且注重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摸着石头过河”,按照规律办事,但“摸着石头过河”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3〕。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顶层,强调站在宏观整体全局的角度进行总揽与协调;另一个是设计,强调对整个事物发展进程进行谋篇布局,是在实践摸索、试验经验基础上的综合设计和立体推进。坚持顶层设计,就是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既要全面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把握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判断出事物发展轨迹的确定性与必然性,又要提前预判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既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趋势,又要洞察事物发展一时一地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顶层设计,因为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逻辑方法,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顶层设计就是要精准研判实际,做出科学决策,确定正确理念,选定奋斗目标,制定行动方案,部署战略布局。

(三)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就是使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然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往往是在总体趋势上有差别的统一。因为历史发展总是包含着偶然因素,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总是对历史发展的各种细节与偶然因素进行悬置,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规律,因此这样的历史是经过“修正”的历史。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要辩证地处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相互关系。逻辑的方法必须以历史的方法为基础,脱离了历史进程的逻辑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他们“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5〕。然而单纯采用历史的方法同样也达不到在理论上再现历史的辩证发展的目的,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前进的,它常常会打乱思想逻辑的进程。由此可见,逻辑的方法要以历史的方法为基础,历史的方法要以逻辑的方法为依据,这就要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共同推动世界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运用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方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6〕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首先,“摸着石头过河”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实践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升华。其次,“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毫无目标、没有方向的探索,其中蕴含着顶层设计的雏形。其三,顶层设计也不是脱离实践的闭门造车,其基本依据是来源于“摸着石头过河”,其效果也需要后者来检验。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就是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强化对“摸着石头过河”所获取经验的研究评估,对看准的、实践检验为有效的办法,既要看到一时一刻的有效性,也要看到长远发展的适用性;既要把握当下的发展规律,又要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二、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既要“坚持实践第一”,又要坚持“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认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实践产生并决定认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在实践中形成后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

(一)坚持实践第一

坚持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原则,更是超越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是认识的基础与来源,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推进了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实践第一,就是坚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够产生认识并将认识付诸现实。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不仅如此,实践还给认识提供了真实的认识对象与认识工具。由此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需要,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认识脱胎于实践但却无法证明其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理性,并且较低级的认识上升为高级的认识更需要到实践中不断调整与修正。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或是建立完满性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并更好地指导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一切脱离了实践的认识都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最后,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升华的动力。实践是无止境的,这就直接导致认识的无止境。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为认识提出新的需要、新的对象与新的课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中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主张倾听时代呼声,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提升为第一性的基础地位,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主张立足于实践来提高认识的真理性,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9〕,这是对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0〕,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检验标准的形象阐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11〕,这是对认识最终目的在于实践的经典表述。坚持实践第一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立足实践、重视实践、重视现实,从主体实践的思维视角认识、理解和把握一切问题,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变革与能动性改造。

(二)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认识一旦在实践中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1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正确认识又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当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不高的时候,人类的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的特征;当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时,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大大增强。由此可见,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效。在人类的认识中,理论是系统化、科学化的高层次的认识,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深化的结果,理论形成之后对于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前瞻性与预测性,能够走到实践的前面,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性。然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将不断增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注重坚持实践第一,更注重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3〕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说,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才能保障理论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障理论创新为人民所用、为人民造福。其次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所谓时代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时代主题就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主要矛盾、主要内容、发展方向和历史背景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主题决定着理论创新的内容,理论创新必须要紧紧扣住时代的主题。理论创新偏离时代的主题会造成研究资源的浪费,也难以形成推动实践的有用成果。最后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将经验加以总结推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实践第一与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辩证地对待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理论创新来自于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5〕只有人们在实践探索中遇到困难亟待解决的时候,人们才能产生研究问题的意愿,并通过不断钻研,构建理论模型,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是理论之母,实践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需求,更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检验标准,脱离了实践的理论一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又反作用于实践。理论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历史、结构和走向的全面考察,形成对实践活动科学的、客观的认识,正确的理论不仅能够指导未来的实践,还能审视、修正过去的实践。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还能够推动理论不断系统化与科学化。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关键在于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16〕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主张,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的逻辑线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17〕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现时代”正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前发展。

三、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既要“积极面对矛盾”,又要“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一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客观根据,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是要辩证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相当于不理解辩证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既要积极面对矛盾,又要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新高度。

(一)积极面对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本质规定,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黑格尔说:“某物之所以有生命,只是因为它自身包含矛盾,并且诚然是把矛盾在自身中把握和保持住的力量。”〔18〕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19〕矛盾的普遍性从广义上讲,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从狭义上讲,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即指同类事物共有的普遍性质、共同本质或共同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从现实性来讲表现为问题,因为问题是矛盾的现实表现形式。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就是要承认事物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积极面对矛盾,增强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直面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武器,又是有效破解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难题的表率,可以说直面矛盾的问题意识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全面抵御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致力于破解“四个全面”中的矛盾、问题和难题而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破解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问题而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解决“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0〕中国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我们党和国家面对矛盾、迎难而上、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如果在改革建设的实践中,无视矛盾、掩饰矛盾、回避问题,在矛盾面前畏首畏尾,坐等小矛盾转化为大问题,大问题转化为大困难,就会积重难返,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针对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是问题中的思想。

(二)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以及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保持其自身的特点。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由于事物在变化发展中能够始终保持自身,无论向对方的转化或过渡中,还是在与他物的普遍联系中,都能够始终保持自身而不丧失自身于对方或他物之中,所以每个事物都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同一性、特殊性。黑格尔认为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推动的,然而这些事物在运动中既能够互相联系,又能够保持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仅成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还决定着解决矛盾的方式。因为具有不同本质规定的矛盾,只有用不同本质规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例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才能解决;共产党党内的矛盾只能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解决。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找准解决矛盾的关键,并以此推动整个矛盾的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积极面对矛盾,另一方面注意把握矛盾关系,善于找准问题、抓住矛盾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都要既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21〕所谓“两点论”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现实矛盾,又要看到潜在矛盾;既要看到总体宏观矛盾,又要看到个体微观矛盾。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掌握重点带动一般的方法,在面对感性杂多的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本质,集中力量突破问题的重点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坚持积极面对矛盾与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相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在马克思看来,事物是由多个矛盾组成的集合体,而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依据各个矛盾以及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而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带来影响,并如同质量互变规律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既要积极面对矛盾,又要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到的主导性与引领性作用,又要兼顾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辅助作用;既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又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次,以重点带动全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既要积极面对矛盾,又要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矛盾方法论的新境界。在矛盾的普遍性上,主张积极面对矛盾,因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与事物发展的动力,面对矛盾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解决矛盾就是解决了事物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2〕在矛盾的特殊性上,主张在积极面对矛盾时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分清主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4〕。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把握、灵活运用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切实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猜你喜欢
普遍性顶层矛盾
何不炳烛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加快顶层设计
区域文化外宣中特色文化符号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