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号子传播现状实证研究

2021-01-28 09:19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纤夫沱江号子

罗 建

(内江师范学院 团委,四川 内江 64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曾将中华文化凝练为七个字:“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指的是儒、释、道,“两层楼”指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沱江号子由沱江纤夫号子和沱江船夫号子组成。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得以生成的特殊条件发生根本改变,已失去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加之传承人老龄化、传播范围小等[1],使其传播和传承问题面对重大挑战。非遗传承是非遗传播的目的,非遗传播是非遗传承的手段,唯有高效传播才能达到有效传承。那么目前沱江号子的传播现状如何?有何成效?有何不足?通过研究其传播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传播和传承。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沱江号子的传播现状开展实证研究,以确定沱江号子的传播现状,为沱江号子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依据。

一、沱江号子概述

沱江号子由沱江纤夫号子和沱江船夫号子共同组成,是我国南方水系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缘起于沱江船工劳作时所唱的劳动号子,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流传于沱江流域,以金堂县、东兴区、富顺县等地为盛。沱江号子承载着沱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和民风民俗等,是沱江船工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2]。沱江发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九顶山南麓的大盐井沟,是长江在四川省境内的一级支流。沱江由五条水源组成,分别是绵远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由于绵远河最长,所以被看作是沱江的正源。绵远河发源于大盐井沟流经绵竹市、旌阳区、广汉市,在广汉市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湔江汇合后,在金堂县接纳青白江和毗河,穿龙泉山金堂峡进入丘陵区,再向南流经简阳市、资阳市、内江市、富顺县于泸州市注入长江,全长712公里。本文中的沱江是指从金堂县赵镇至泸州市长江口这段522公里的航道。沱江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中心,代表码头有五凤溪码头、赵镇码头和淮口码头;中游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中心,代表码头有东渡码头、北渡码头;下游以自贡市富顺县为中心,代表码头有赵化镇码头。

沱江号子由沱江纤夫号子和沱江船夫号子组成。纤夫和船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纤夫是指那些帮人拉纤为生的人。沱江流域的纤夫分为全职纤夫和兼职纤夫,所谓全职纤夫是指纤夫仅靠拉纤为生,拉纤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兼职纤夫,是指纤夫以在家务农为主,以拉纤补贴家用为辅。他们当中多数都居住在沱江流域滩多湾险江段附近,有拉纤活儿时便拉纤,没有活儿时便务农。船夫是指在木船上工作的人,主要以划桨、撑船、搬卸货物为主,过险滩若人手不足时,船夫还要承担纤夫的工作(拉纤)。船夫在船上生活和工作,每次出航短则数周长则数月。沱江纤夫号子目前主要流传于成都市金堂县。2006年,金堂县政府成功将其申报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沱江号子”。根据代表性传承人肖云富老人的访谈得知,由于这类号子是由拉船纤夫喊唱,所以将其称为沱江纤夫号子,俗称“沱江号子”。沱江船夫号子目前主要流传于内江市东兴区和自贡市富顺县。2007年,东兴区政府将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沱江船工号子”。根据代表性传承人李远辉老人的访谈得知,由于这类号子是由船上船夫喊唱,所以将其称为沱江船夫号子,俗称“沱江船工号子”亦或“沱江号子”。不论是沱江纤夫号子还是沱江船工号子,在各自属地均简称为“沱江号子”。为避免“条块之争”的现象出现,笔者持两者同属“沱江号子”之观点、共享“沱江号子”之美誉。“沱江纤夫号子”与“沱江船工号子”都是沱江流域的劳动号子,同属共称“沱江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江号子”的重要支系,均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沱江号子的传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飞跃、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的升级换代,沱江号子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塞纳指出“使用语言、画面等符号传送消息、理念、情感的实践称之为传播”[3]。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载体称之为“传媒”“媒体”或“媒介”。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通过媒介进行传递,媒介的更换意味着信息权力的转移。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经历五次信息权力大转移,即15世纪-16世纪的由口语转向文字印刷品信息权力转移、18-19世纪的由文字印刷品转向报刊的信息权力转移、20世纪30、40年代由报刊转向广播的信息权力转移、20世纪60、70年代由广播转向电视的信息权力转移和21世纪初叶的由电视转向新媒体的信息权力[4]。21世纪初叶以前的媒介通常被称为传统传媒,而21世纪初叶以后的媒介通称为新传媒。传统传媒是指以传统的通讯技术和通讯手段作为内容传播的通道,包括五种类型:书籍类、报纸类、期刊杂志类、广播类和电视类。新传媒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内容传播通道的新媒体,俗称“互联网+传媒”,如微博、 微信、 手机报、 移动客户端、 网络电视等。由于广播类具有即时性质,过往数据难以收集,故本文的数据收集范围不包括广播类。

沱江号子在媒介中是如何传播的呢?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开展研究。田野调查点覆盖沱江全流域,分别为金堂县古镇文化研究室(上游)、东兴区文化馆(中游)、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游)、富顺县文化馆(下游)。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笔者分别对金堂县古镇文化研究室的研究员刁觉民、李德富和唐仕发,金堂县“沱江号子”传承人肖云富老人,东兴区“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人李远辉老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永胜先生,富顺县音乐人熊先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沱江号子相关内容及其传播和传承展开。

(一)沱江号子传播的媒介

1. 书籍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20年5月,沱江号子共编入6本书籍:第一本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富顺卷》,其中收录了流传于沱江流域下游中心富顺县的沱江号子;第二本为《简阳民歌集成》,收录了流传于沱江流域简阳段的沱江号子,如《上水号子》《紧水号子》《施大撸》《下水号子》;第三本为《天府水城金堂》;第四本为《川江号子》,文中提出了沱江号子是川江号子的组成部分,简介了其历史、分布、特点等;第五本为四川省义务教育音乐课本,使沱江号子在全省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得以推广;第六本为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本,使沱江号子在全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得以推广(见表1)。

表1 沱江号子的传播(一)

2.报纸类

从2006年至2020年3月,有关沱江号子的新闻报道共登报14次,见证了沱江号子十余年传播、保护和传承发展历程(见表2)。

表2 沱江号子的传播(二)

3.期刊杂志类

从2013年至2019年,有关沱江号子的学术期刊文章共发表7篇。其中有6篇的作者皆为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师。可见,高校积极践行服务地方的学校职能,在参与地方文化艺术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见表3)。

表3 沱江号子的传播(三)

4.电视类

从2005年至2019年,沱江号子共登上中央电视台(2次)、地方电视台共7次(见图4)。

表4 沱江号子的传播(四)

5.新媒体类

从2014年11月28日至2020年4月17日,沱江号子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题材涵盖纪录片、微电影、访谈和MTV,总共有9部作品(见表5)。

表5 沱江号子的传播(五)

(二)沱江号子传播的特点

1.沱江号子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沱江号子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与沱江号子相关的书籍有7本、报纸新闻报道有14篇、期刊杂志文章有7篇、电视节目有7档、新媒体作品8部。自20纪80年代开始,沱江号子就以书籍为媒介进行传播.与此同时,报纸和电视也同步跟进。值得注意的是,沱江号子在电视传媒中的传播自2014年后就逐渐减少,而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于2016年悄然兴起。这种转变源于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5]。自此后,国家互联网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互联网+传媒”也应运而生,这为沱江号子的进一步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保障和物质上的便利。

2.沱江号子传播效果显著、成绩斐然。近些年,沱江号子在传播领域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和2016年,沱江号子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传播。2013年,《沱江船工号子》入编四川省义务教育音乐课本。2014年,《沱江船工号子》入编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本,为沱江号子在义务教育领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018年10月,《沱江号子》第七版MTV在腾讯视频发布,使《沱江号子》在互联网平台高调亮相。

3.沱江号子的音乐本体记录不足。据李远辉老先生介绍,仅沱江船工号子就有几十种之多,但目前能在公共平台上查找到的仅有《短短几分钟,教你了解沱江号子》和《沱江号子》第七版两个视频对号子的音乐本体进行记录。音乐本体是音乐的灵魂,唯有音乐本体才能充分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沱江号子在音乐本体记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沱江号子在教学视频领域为空白状态。肖云富老人和李远辉最担心的就是后继传承人的问题。后继传承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难寻觅,可否突破师徒传承制让传承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教学视频的出现,为传承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沱江号子在教学视频领域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三、沱江号子传播策略

沱江号子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生产力落后的一种产物,沱江号子已濒临灭绝的境地,将其作为文化的产物保存并传承下去已显得非常迫切。

第一,拓展沱江号子音乐本体的视频、音频、曲谱三位一体记录。目前介绍沱江号子的视频以其缘起、背景和分类为主,音乐本体记录视频甚少。面对这一现状,建议当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如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成立专项经费,邀请专业团队制作视频、音频和曲谱,制作完成后上传互联网公共平台。

第二,增加沱江号子教学视频,可尝试以慕课为载体。“沱江号子”中有一首代表性曲目为《沱江号子》即视频《沱江号子》,历经多版、已臻完善。倘若以此曲目采用慕课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将使沱江号子得到较好的传播和传承。建议对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人民音乐出版社,争取第三方的资源和经费开展教学视频录制,并借助省级非遗官网平台上传教学视频,或纳入全省、全国小学音乐教材(多媒体教学)使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教学。

第三,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同打造社会科学类研究基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推进沱江流域文化艺术持续发展。如自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就属此类合作模式。高校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一来有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二来有高校师生等人力资源优势、三来促进师生的科研水平提升,客观上促进沱江流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播和传承,真可谓一举多得,多方受益。

最后,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使沱江号子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手段得以广泛传播,让这块艺术瑰宝再次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纤夫沱江号子
王纬华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龙龙草的诗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纤夫号子
星河映沱江 烟雨落凤凰
丰子恺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