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端友先生砚作之我见

2021-01-28 09:49葛志文葛志文艺术馆
消费导刊 2020年39期
关键词:制砚竹节海派

葛志文 葛志文艺术馆

陈端友,江苏常熟人,近现代制砚大家,海派砚雕开创者。先生早年师从苏州雕刻碑帖和石砚的行家张太平先生,在其门下勤学苦练,几年以后,其刻砚技艺已大有长进。后于1912年又随师迁至上海,七个月后,张太平先生去世,其子遂将店铺交与陈端友经营,然而不善经营之道的陈端友勉强维持几年后便关门歇业。1917年冬起,先生便在家中制砚,随后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有缘结识了吴昌硕、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国等书画界名家,并求学于任伯年之子任堇随之学习书画方面知识。

余之刻砚风格亦是承袭陈端友先生独创的海派砚刻之风貌,至今二十载,故对陈端友先生存世的砚作尤为关注。先生出身贫寒,少年丧父,然而其对刻砚艺术执着一生,不图名利,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砚雕艺术事业,使其首创的海派砚雕艺术,独步古今砚坛。先生在从事砚雕艺术之余,通过与书画界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学习,更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并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结合手中的刻刀在砚石中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境界。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陈端友先生一生制砚约五十余方,所雕琢的主要砚作,多为上海博物馆所藏,约30余方,其余近二十方多分散海内外私人藏家手中,近年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亦有所见。

对于陈端友先生之砚作,今人褒贬皆有之,尤以近期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惟砚作田”专题砚展,其中就展出了先生的大部分重要砚作,这些砚的展出在业界与民间的爱砚、赏砚、藏砚、制砚界人士中亦掀起了较大反响与热议,从一些网评中可以得见,对于先生的砚作持以否定意见者,多为藏砚中以藏古砚为重,或不懂工艺的人士重材重质者居多,从而对于近现代砚作的写实与创新题材之砚为之不削,有的甚至以恶俗、匠气论之;而对于业界从事工艺或专业制砚之人来说,对于端友先生的砚作多是以肯定的态度和敬畏之心褒扬之,尤其是当你亲身处于先生砚作之前,亲眼所见其砚作时,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与激动,可以想象,在陈端友先生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各种工具、创作环境以及知识匮乏的年代,其能以仅有的几把刻刀便将一块块顽石雕琢至如此精美、细腻,而又不失砚之独有的使用功能,将实用与艺术欣赏融为一体,使得其砚作如一幅精美画作般让人赏之爱之。在砚作中能达到并表现出如此的境界,这需要琢砚之人多深的学养、多高的眼界、多宽的胸怀方能如此。我想这也是当下制砚人应作重要思考和努力的地方,而不是每天手握着刀捧着石头不停的刻就能刻出好砚来的。

对于陈端友先生的砚作,从余二十年来对制砚工艺的研究与实践角度来说,我想以静、慢、细、稳、准、趣这六个字来言之,即:

静,观陈端友先生砚作,多以写实之表现手法去设计、摹刻。如螺蛳砚、古钱砚、蘑菇砚、吉金堆砚等,在这些看着交错、繁复的工艺中,从中细细品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下刀之处,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琢砚之时内心的那种宁静之气,不焦不躁,完全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刻我手中砚的无人之境与忘我状态,也正是因为内心具此宁静,不为外界任何因素所动,才使得其创作出可以传世的多方传世砚作来。

慢,从陈端友先生一生砚作的数量和质量来说,这一个“慢”字最能得以体现。先生生于1892年2月,卒于1959年3月,在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六十余年人生中,制砚总量不过五十余方,其制作一方砚往往完成长达一年之久,其中最为精品之作的“九龟荷叶砚”,自设计制作到最后完成,前后历时长达30余年,这对于当今的一些制砚人和手工艺者来说,恐怕一年的成品量就已超出陈端友先生一生砚作数量的总和。正是因为如此,当下的一些从事制砚之人,不视砚作之本,亦不珍视砚作之材,粗制滥造,求于浮名小利,使得当今一些珍贵砚材被严重浪费而日渐匮乏。鉴于此,作为当下的制砚之人更多应以警醒与反思,在如此美好的时代,更应用心创作,而不是草草的拟就一砚换为银两便罢。作为时代之人,应该具时代精神与责任,创作出对得起时代、对得起后人的精品佳作,才为从事手工艺者之本。

细。此可从其竹节砚、笋砚、蘑菇砚、九龟荷叶砚等砚作中得以窥见。如其所制圆竹节砚,砚身制成为一段横向锔下的竹节,截面稍作研磨作以研墨的砚池,而竹节的截面不易一次锯断,故而留下深浅不一的锔痕,在竹节的背面则琢如虫蛀斑驳之迹,而竹节纤维的纵向如同自然干枯而脆裂,这一处处的摹刻与细化,不仅仅体现的是作者工之细腻,更是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细心观察以及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与感悟之深。若不是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怎能创作出如此细腻、富有自然之趣的美好作品来呐!

稳,细观其制作的螺蛳砚,砚背所着力摹刻的激荡回旋之流水,一股股婉转流畅,不偏不倚,丝丝到位的水流之细线纹,这便是其刀法的稳健与深厚的雕刻功底之体现。再如其四神镜砚、古钟砚、神兽砚等,其中更多的是对传统线条的表现,不论是其中的文字或各类纹饰,均体现出其具有稳健深厚的传统功力。观其古钟砚及神兽砚的砚缘之博古线条,圆润挺拔,婉转自如,无一丁点刻板之意,不像当下有些博古砚作之线条,呆滞、刻板,看上去很细腻到位,实则无线条的一点精神可言。

准,此即是对砚作造型设计与具体物象的表现。如其所作吉金堆砚、古钟砚、四神镜砚、提梁卣端砚、井田猿猴砚等,其中所表现的各类器皿造型、文字及动物之形态的表现都非常到位,之所以能具有此极强的造型把控能力,我想这与先生早年随其师学习碑版雕刻所下的苦功与勤奋,以及后来所结识的一些书画界大家、名家在一起经常探讨学习交流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从事工艺创作的人来说,如果在绘画与书法上没有一点认识与了解,可以说是很难做出一件很好的作品出来的,最多也只能得之表象,而无法达到艺的层面,更难以走进术的境界。而从陈端友先生的砚作中,我们可以完全直接的感受到其对于书法、绘画也是有着相当高的认识与理解的,从其砚作上所铭刻的文字及落款位置的选择便可以看出其对于书法绘画中的章法、构图与文字的笔法构成都是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得此面貌。这在当下的一些砚雕艺人中,不说其对砚的造型把握如何,雕刻工艺怎样,究其个人铭款都让人难以直视。很多时候,看一件作品的好坏高低,观其所落铭款便可知个大概、匠之与否。

趣,观陈端友先生砚作,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非“趣”莫属。这其中的趣不仅有其生活之趣的体现,亦有其艺术情趣的表达。如其制作的蘑菇砚、笋砚、瓜形砚、井田猿猴砚、九龟荷叶砚等,此中多得以自然生活之趣,其将对生活的感悟,借于手中的刻刀,以石为媒,用砚的形式给予一一体现。其中尤以砚中力作“九龟荷叶砚”为代表,更是耗费了先生半生心血而得之。此砚作在整体布局上,砚的正面留一大块空间作为池塘,亦是研墨之砚堂,而空疏的池塘与砚缘交相错杂的荷叶形成对比,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枯荷残叶间又有九龟出没其中,或从叶下探出龟首,或潜藏于叶底,只在水面露出细细的尾巴,九龟各具其形,使得静谧的荷塘充满了无限生机。据史料记载,此砚为陈端友先生在29岁时开始设计制作的一方砚,期间无论寒来暑往,东奔西走,其都将此砚携带于身,不时推敲研究,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先后历时三十余年,才完成这方呕心沥血的砚作,他为这件作品还特制了一个龟形砚匣,而在其为此砚配置砚匣之时,由于老病缠身,还未等砚匣最后雕刻部分完工便与世长辞,这也让后世之人无不为之叹惋。

艺术的创作源于自然而超于自然,海派砚雕大家陈端友先生之砚作便是籍以此为艺术的创作源泉与表现形式。艺术的创作要重质重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切不可图眼前的利益而粗制滥造。作为海派砚雕艺术的开创者,陈端友先生的砚作独步古今,为我国的砚雕艺术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在我国的砚雕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观端友先生之砚作,感先生之琢砚精神,对于我们当下从事手工艺者来说亦是一种鞭策。

猜你喜欢
制砚竹节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海派剪纸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