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00)
就近入学政策有效保障了我国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小学阶段学龄儿童的净入学率高达99.9%,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高达104.0%,说明政策施行有效保障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但当下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不再是“有学上”这一浅层次,而更多的是在教育质量的问题上。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的地区、城乡以及校际依然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稀缺,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只能保证公民公平获得基本入学权,而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就近入学政策的出台使个体被动固定在了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而教育环境的好坏常常与个体身处的社会阶层及所处社区的好坏紧密相关,不难推断,就近入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阶层再生产的角色。
就近入学政策是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按规定就近入学,而高中、大学依然延用的是“择优录取”的升学方式,并且仍旧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家长从小学开始就帮孩子择优而入,能够支付的起高昂择校费或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就有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而家庭环境较差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异也只能被迫就近入学,无法自行选择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这点也体现了就近入学政策的不公平性。
就近入学政策招致的择校行为也使得义务教育学校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义务教育学校也无法脱离整个教育系统而存在,面对高等教育“择优录取”这一现实因素,学校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打造学校品牌和知名度,有些学校被迫人为设置高门槛,招收优质生源和具有特殊背景的生源。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突出了当前学校的功利性,违背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1.城乡教育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也延续到了教育层面。城乡两极空间的封闭性导致了教育的城乡分野,面向农村学生发生在县域空间的就是农村教育,而面向城市学生并发生在城市空间的就是城市教育。而政府或个体在解读就近入学政策时,大都趋向于将其理解为地理位置上的“就近”,因此,社会底层的乡村家庭只得按照就近入学的要求,将孩子送入教育环境较差的村小接受教育。不难想象,在政府未能完成对村小学校的改造之前,村小儿童自然而然的沦落为就近入学政策的牺牲品。
2.流动人口教育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农民工群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他们大多聚集在城市的边缘区及“城中村”地带,导致其子女教育选择的边缘化。自199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做好农民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政策法规,并要求各地积极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两为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了巨大接纳空间,但因经费的限制,这些学校依然不可与普通的城市学校同日而语。时至今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是教育公平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尽管国家规定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财政政策、监管机制、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的加持,“择校热”和“学区房”的乱象依然甚嚣尘上。
1.学区划分缺乏透明度
学区划分是否公平,谁来划分以及如何划分学区,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就易出问题。比如有些地区的某些相邻小区要划归于不同学区,甚至出现了某些小区的某几栋楼专门划归于某学区的现象。学区划分的不透明、不公开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不满,长此以往会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2.择校乱象愈演愈烈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就近入学政策未能达到“零择校”的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高额择校费滋生了严重的教育腐败问题,有些地区教育部门与物价部门等机构制定“择校生”费用标准,行政部门任由“择校”行为发展,此外,就近入学可依据居民户口或居住地入学,这种可选项为“学区房”提供了发展空间,学区房的巨大利益使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铤而走险”,藐视法律的权威,默认这种现象的恶性发展,这也使就近入学政策所体现和追求的教育公平无从谈起。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就近入学政策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背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项政策,在力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让政策执行更加合理。
1.财政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
充足的财政教育经费是发展学校实力的前提条件和化解择校乱象的有力保障。若要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首要,其次要对师资薄弱的区域和学校适当加大投入比例,缩小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投入差距。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公平配置师资是教育公平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紧缺,分配也极不平衡,一些省市鼓励教师向偏远地区、乡村地区、落后地区流动,但要真正实现人才流动还需从制度层面给出合理的政策保障;同时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适当放宽乡村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加乡村地区的专业教师编制,设计合理的大龄乡村教师退出机制,为其注入活力;还要为教师学术交流建立平台,并开展乡村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城乡教育联动旨在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对立局面,促进城乡教育同步联动发展。为此,应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在“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上,特别规划农村学校发展;改变现有的县域教育规划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突出城乡教育联动的发展思路;不断探寻城乡教育发展中的互补机制,构建以城带乡与城乡一体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格局。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难题,应不断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使教育福利的分配制度不再依附于户籍而存在,并完善以城市常住人口为标准的城市规划制度;简化随迁子女的入学程序、尽快取缔限制性证明材料,可采取主要依据居住证就近入学的保障政策,对各地的附加条件和乱收费现象则明令禁止。
鉴于许多学校招生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各地相关部门应承担确保义务教育公正的责任,可利用政府监管、大众监督的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学校招生在阳光下进行,取缔招生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
综上,就近入学政策尽管保障了我国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目前该政策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人民对高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同教育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既不失公平有能更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