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093)
小说《Night Flight》曾预测:“在未来,所有摇滚明星都将由计算机生成。”而如今在文化全球化影响之下,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也包括了数字文化。这种新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里突出体现在数字艺术文化方面。产生和生存在数字设备与网络中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是地地道道的数字世界人物。该世界有它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运作模式,人们在创造它之后同样也在受它的影响。
初音未来(以下简称“初音”)是一个人类形态的卡通人物角色,由歌唱合成器配音,是CRYPTON FUTURE MEDIA公司以Yamaha的VOCALOID 2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创造的VSTi规格的电子乐器,于2007年8月31日以“Android的一位未来歌姬”的身份发行。随后风靡日本,以她为IP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来自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都在网络中参与了具体内容的创作,主要以2D和3D的人物形象,歌舞动画作品,同人漫画,Cosplay等相关领域为主。她最早轰动世界并进入国际化视野的事件是出道两年多来,以她为IP的所有作品经大规模销售竟高达10亿日元,并且其单曲销量以歌手的身份跻身现实社会中的日本公信榜。之后逐渐开始在世界各国爱好音乐和动漫文化的年轻人中流行,她还曾得到美国iTunes歌手第一销量的地位。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每年举办的全息投影演唱会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一票难求。这位来自日本数字艺术文化的虚拟人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直接体现出她在虚拟角色领域的优势地位,也是虚拟偶像对大众审美取向的最佳代表。
她的成功是不可预测的,这意味着创作者们还在试图探索这个全新的领域。没有范例可以参考,因为虚拟偶像和现实偶像是不同的,这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实际上,虚拟歌手的实验并不是最新的创意,而是在近十几年间才开始逐渐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中并流行开来的。初音拥有100.000多首原创(群众源)歌曲,和约十年左右每年举办演唱会的经验,这比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歌手还要优秀。她正试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偶像。
在当今的数字文化中,H.V.Koten认为,从真实到虚拟的转变是其生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他举了一个麦克卢汉的著名例子作为数字启蒙运动的解释。区分热媒的基本原理是它是否包含比其他知觉更多的感觉。因此,为了使媒介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感受就变得很重要。此外,他还证明了人们模仿媒体内容的想法,即传播内容将影响文化取向,日常品味,消费等方面,然后通过态度或实践表现出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社会文化和审美取向的重要体现是消费市场的数据和传播中的反馈,而现实问题中有关于人们为什么会沉溺网络,为什么数字媒体致力于增加沉浸感体验,人们也乐意沉溺在虚假的世界中呢?我们由最初的2D艺术逐渐进入了3D和AR,VR时代,引领着市场走向了一个新方向。根据J.Lacan的说法,我们仍然处于强制的社会化过程中,这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享乐性原则和俄狄浦斯情结造成的。我们仍然屈从于成为统一的整体所遵循的原始欲望,尽管目前仍游荡于象征性意义与想象之间,但数字的世界似乎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早期的电影院和主题乐园是最初级的感官感受沉浸式体验,是19世纪末流行于大众之间的娱乐文化形式。主题乐园里的各种设施为人们营造出身处异世界的景观环境和观光体验,而电影院通过投屏上的动态图像和超大音响使得人们产生投入的心里体验。在视觉美学领域,现代娱乐文化的审美引导基本上来自于鲍德里亚,他的思想受到了沃尔特本雅明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影响。在消费文化的历史背景下,鲍德里亚指出“艺术逐渐被设计成了可以复制的作品,这是技术复制品日益增长的原因。”他赞同媒介的交互方式比内容更为重要,技术作为中介力量形成的媒介直接构成了现代社会。在文化层面,这也意味着另一种理论,即“技术决定论”。它影响了大众所见所感的方式,认知和经验,因此也间接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由此,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艺术文化与审美方式正逐步影响和建设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人们接受并喜欢初音可见其具备了一定审美基础的。使她更加“真实”的愿望背后有其审美价值背景,大众媒体提供了通过屏幕与现实连接的新形式,从而消弭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公共与私人的区别,模糊了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并逐渐被数字世界中的超现实代替。
事实上,人们早已开始习惯于卡通漫画风格的视觉形象类审美。在西方,“到1920年代,数以百万计的人阅读了诸如Outcault著名的《纽约先驱报》中的Buster Brown之类的漫画作品,成为美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报纸和杂志,漫画成为民族文化的新标志,是美国‘想象中社区’共享的视觉符号。”该风格的艺术作品经过后期数字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壮大,在日本动漫文化中也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形成了不同民族色特的审美体系。作为精神娱乐的文化商品,网络媒体的普及加速了世界化进程,也带动着这一文化产业的快速融合与发展。回溯艺术平面作品中的美学史,人们将数字技术运用在绘画领域,如漫画,插画,数字绘画,动图,动画,等都称作数字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计算机技术与美学文化审美融合的各种表现形式。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二维银幕中的艺术作品里,计算机图像变成了图像处理,模拟,动画和逼真的合成,用于计算机游戏,特效电影和模拟互动活动中。
作为一名歌手,她被赋予了一些真实的人类属性,包装方式也与真正的歌手有某些相似之处。十年间她一直以年轻的少女形态示众,俨然成为了标志性的人物。她的审美特点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她拥有永远不会变质的白皙肤色和苗条身材,时尚的打扮和可爱的脸庞。这些衡量女性“漂亮”的条件是基于亚洲人审美标准。显然,他们更喜欢纯真、年轻、可爱的类型。如若观众有新的需求变化,她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只要她不是真正的人类,我们就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培养出最符合大众口味的混合物。其次,作为公众人物,她几乎无法主观创造负面新闻,因为真正的明星有概率会做令粉丝伤心的事情。她不会有八卦,绯闻等负面消息,这意味着她几乎没有个人道德层面的问题。它可以像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完美纯洁,属于每一个人。这是现实中的人无法与之竞争的。第三,在数字媒体娱乐文化中青年人拥有比长辈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他们逐渐将更多的激情投入到了互联网的世界。他们沉醉于与同龄人打交道,追随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明星,分享长辈们听不懂的独特语言符号。初音的出现填补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完善了他们尚未成熟的世界。最后,初音是高科技新媒体领域的人物作品,与大众生活的距离贴近,因此她也俘获了一批成年受众,了解关于她的事情也体现了一种时尚品味。在粉丝的帮助下,她可以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一项值得的投资。她的潜力是无穷的,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受到时间的制约。听起来很让人兴奋,不是吗?
据研究显示,他的观众多数来自年轻的学生群体和音乐创作人。动漫文化多数是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儿童的阅读和观看材料也大都是动漫卡通的形式。因此对于设计,理应包含有该年龄层面所需要的陪伴功能。回到初音的模型中来看,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洋娃娃,如同大家儿时所钟爱的,会唱歌跳舞的类型。她代表了各种意义上玩具的作用,使得人们对于玩具的合理想象得以实现。她拥有自己的性格,行为模式,生动而美丽。给一件玩具取名字并不是稀奇的事情,我们具有拟人化的同情心,希望把玩具当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我们在计算机中使用初音,将其视为“高级”玩具,并为她可以进入三次元(现实)世界而感到高兴。这就是为什么她可以如此火爆的原因,因为她可以是每个使用者的虚拟玩具。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科技的变革,而且带来了许多事物的新形态。
审美品味体现在文化取向和生活娱乐的方式中,影响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由于初音的言行举止不仅仅带有模仿人类的模式,也包含了一定的数字文化审美特征。这使得现实中的女孩在试图模仿她的时候也带有了非现实主义(数字化)的色彩。例如,模仿机械声音的发音方式,唱歌时去除感情的表达,生硬发音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如此,在外貌方面,许多亚洲女孩所追求的审美外形早已逐渐向二次元文化靠拢。初音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们模仿视频中虚拟人物的唱跳形式,整体带有明显的“赛博朋克”风格。不仅如此,这种审美还影响了日常的实际生活。比如在外貌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锥子脸”、“蛇精脸”也是来源于卡通人物夸张的面部特征。以初音为例,女孩希望自己保持少女外形,纤瘦、白皙、年轻。他们用带有PS功能的软件工具调整自己的自拍照片,瘦脸,瘦身,磨皮,美白,放大瞳孔。这些使得她们看起来更加年轻可爱,也更加接近数字艺术的审美特征。我们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物理,到电子数控,再到虚拟数字空间(赛博朋克),最后是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探索道路。从另一方面来说,巨大的成功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由于数字艺术的独特性,它没有绝对的国籍和种族、地域之分。因此多元化、全球化融合并进,这是数字世界特有的文化特点。它迎合了新世纪的审美价值观,充满了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和进化式的幻想。然而他们的受众群体集中在相对年轻的人群中也是必然,因为他们更倾向于享受和信任此类审美,这也是他们更愿意接受虚拟世界的原因之一,没有人能够保证我们的梦想和想象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现实。
数字文化审美的影响已经开始占领部分市场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使用新媒体景观构成的艺术表演也同样牵动着大众的情感抒发,数字文化也在试图以新的形式打破次元壁垒。他们希望初音接近“真实”,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但又不是绝对的、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她仍需要保留自己的特点——数字文化审美的风格。这也拓宽平了我们未来对于审美理念的认识,丰富和影响了我们广义上对审美文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