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荍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广西南宁 530226)
我国高职院校的设计基础教育大多是以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为主,主要采用纯绘画类的基础教学模式。我校高职层次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也很大程度受到了本科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从事专业实操技术型人才上,那么在专业基础教学上就不能与本科绘画专业一样有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训练周期,且我校作为民办院校几乎没有选择生源的权利,现招收的大部分设计专业学生都为普通文理科学生。这导致我校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理论和实践差,那么想要在短的时间内将艺术理论和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是比较困难的,这就必然和后面的课程形成一个断层的问题,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本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但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三年大多是安排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这样就出现了基础课程时常被缩减的情况,加上生源基础薄弱,若按照传统的艺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来教学,就会出现学生学习难出成果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人为设计基础课可有可无的论调。
什么是基础,基础包含哪一些方面的内容呢?就设计专业而言,造型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设计所要求的造型是和绘画造型存在一定区别的。绘画造型更多的是注重形体的准确程度,而设计造型只要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设计者的思想明确表达出来就可以,所以,思维的跳动才是设计的根本。如何通过设计基础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迁移,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才是最核心的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服装与服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多个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也非常广泛,这些专业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侧重各不相同,要求能够通过基础知识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延伸和应用,而不是只单一掌握造型素描的绘制或色彩的调和。设计基础课时设计专业课的先导,设计专业课是设计基础课的升华,两个之间是顺承的关系,且设计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指引和依据,是为设计专业课服务的。
设计基础课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设计基础课,能提高学生四项能力:(1)对造型能力的把控;(2)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开发;(3)观察方法的科学性与能动性;(4)基本原理的拓展实践和产品实现的能力。
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的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的教法较难使学生产生设计共鸣,所以我校大胆将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进行整合改革,着重于(1)设计理论、基本理念认知;(2)艺术审美;(3)艺术技法;(4)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进行不同的设计基础课设置,大致形成“艺术概论”和以“设计构成”为中心的艺术设计基础课。“设计构成”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
高职两年的在校时间非常短,我校主要将艺术设计基础课排在第一学期,平面构成48课时;色彩构成48课时;立体构成32课时;设计概论32课时。
(1)造型能力的培养
造型能力的培养分两步走。第一是理解物体结构。量、体、块的认识在造型能力的培养中尤为重要,只有能对物体的结构充分解构,才能真正地认识该物体的本质。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都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如建造房屋,首先要建造建筑的骨架,而骨架的连接方式和结构特征则决定了该建筑的外部造型形象。设计必须要有明确方向,在下笔之前先确定要表达的理念是什么。如提出“科技感”这样一个设计方向,那么,设计的所谓“科技感”是一个很大很空洞的词汇,必须把“科技感”的感知落地。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才是科技感,是机械的、反常规的、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复杂的等等,再看科技感的表达形式有哪一些,比如干练的线条、暴露的结构、丰富的材质对比、透明件、氛围光、涡轮式等,明确这些才能准确地将思路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二是丰富视觉经验。新手学习容易“闭门造车”,要培养造型能力必须要心中有物。形和型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材质、工艺、色彩等多层次的综合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体验新的、优秀的作品,不局限于工业产品、平面、建筑、雕塑等,并让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作用、优点和缺点,总结设计作品中采用了什么设计原则,是否能继续优化等,从而强化学生对造型的概括能力。
(2)思维创新的培养
创新思维要有创造性、首创性,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常规的解题思维模式,将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或解构,独辟蹊径,创造不同常规的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就是从抽象变换到具象,或者由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利用点、线、面等抽象元素,通过设计原理和形式美法则等来与实物进行形态的衔接思考。[1]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从会分析、会概括、到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来认识事物。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类比推理法、讨论法等探索新事物,打破定势思维的捆绑,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所依托,创造思维能从盲目到明确,从被动到主动。要让学生在“天马行空”的宽泛中控制“黑白颠倒”,把握“画龙点睛”。
在立体构成课程中,教师可以以某空间的灯饰设计为题,引导学生从点元素或线元素来发散思维,对空间形体进行分析,如何应用点线元素创造符合空间的韵律、造型、尺度、材料等,进而根据灯饰的具体形态综合做进一步设计。
(3)观察方法的培养
俗话说,设计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的便利却是来自设计,设计是人类文明所需要的产物,是人文生态环境的缔造者,其需要考虑到人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设计并非单纯的美学问题,而是运用美学和人机工学等知识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2]所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优质的观察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进行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的自我学习。如通过对植物的花瓣和叶脉的微观形态分析,昆虫形体的分析,人体结构的观察分析,光影边画的对应分析等来进行物体边缘的观察和感知,空间的观察与感知,相互关系的观察与感知等。如在讲授点、线、面的构成时,先进行构成法则的解析,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周边点、线、面元素对应的实物,通过实物的观察分析再进行实物抽象化处理,最后布置装饰画作业作为提升训练,这样从抽象—具象——抽象的练习过程,能达到观察力、观察方法培养的目的。[3]
(4)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牵引学生对三大构成设计的综合应用,是所有专业知识的落脚点,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事物全局观的掌控。[4]
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更多的是对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如何从无到有、从元素到实体、教师在该教学环节中分享相关的实战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基础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中,对壮族民居室内外空间进行分析,着重在壮族图腾元素的平面和色彩应用的讲解和拓展,再要求学生对教师指定的空间和主题,根据形式美法则理论、结合平面、色彩、主题、关联人群等进行创作。
我校的艺术类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有在校生1500余人。通过师生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让学生们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功底和艺术设计技能。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内外多项设计大奖赛中脱颖而出,个人等级奖项数不胜数,团体和组织奖共获得十余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广西区“大广赛”一等奖,设计作品由厂商转化为市场产品;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的民族服饰作品得到广西旅游景区(导游)服务行业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见解独到,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也获得业主的一致赞誉。
艺术设计课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基础仅仅是设计应用的初步认知阶段,通过基础课来进行创作思维训练,启发设计灵感,能将元素转化为产品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迁移思维的实践训练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尤为重要而,希望基于思维迁移与实践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能为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们提供思路,让学生在设计学习的路上收获满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