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华,季景环,孙志敏,高 芳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妊娠期妇女人数在近几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而针对妊娠期疾病的研究热度也随之升高。妊娠期疾病种类较多,而妊娠期高血压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妊娠期高血压为孕妇在妊娠期间所出现的一过性高血压,在完成分娩后相应的临床症状随之消失[1]。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变、环境的恶劣以及遗传因素等的共同作用下,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人数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对母婴健康构成一定威胁的疾病之一[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已经成为新生儿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为该病的严重危害,故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防就显得意义重大。目前有报道认为,人体血液凝固平衡系统紊乱而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是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4-5]。而也有研究显示,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在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6]。为深入分析妊娠期高血压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本研究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7例及正常产检的妊娠期孕妇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87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学》中妊娠期高血压诊断标准[7];患者处于孕中期(14~27周),孕次1~2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孕前伴血液系统、凝血功能异常者;近期有影响纤溶活性和凝血药物服用史者;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者;伴精神障碍者;临床资料欠缺者。年龄22~38(29.13±5.54)岁;体重指数20~28(24.38±2.81)kg/m2;孕周14~27(20.36±5.24)周;孕次1~2(1.46±0.53)次。另选取同时间于我院正常产检的孕妇9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39(30.08±5.03)岁;体重指数21~27(24.42±2.75)kg/m2;孕周15~26(20.24±5.45)周;孕次1~2(1.45±0.48)次。2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研究方法 采集产检时晨起空腹肘静脉血5 ml,以35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层血清,放入-70℃冰箱内待测。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6800型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因子浓度,包括白介素-2(IL-2)、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日本SyamesCA8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6800型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盒,测定血脂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全部操作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说明书完成。
2.1凝血指标 研究组PT、TT、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凝血指标比较
2.2炎性因子水平 研究组IL-2、TNF-α高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血脂水平 研究组HDL-C低于对照组,TG、LDL-C、T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血脂水平比较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血压升高与妊娠二者并存的一种状态,其严重影响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8]。从临床数据报告可知,妊娠期高血压已成为孕产妇与围产期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9]。目前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有效的治疗手段较有限,由于孕妇妊娠期间药物干预受限,而且由于该病的病因未明,所以如果可以在早期对妊娠期高血压进行识别、诊断并治疗,对于该病的控制非常有利[10]。尽管妊娠期高血压最终表现为人体血压上升,但是具体的病理变化机制尚存在较多疑问[11],这也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当人体凝血功能异常时,体内凝血功能与抗凝血功能会出现平衡失调[12]。本研究所选择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Fib和APTT均为临床凝血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其中TT可以表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异常状态,PT可以表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异常状态,Fib可以显示人体血浆中其含量是否正常,而APTT则可以显示凝血酶活性的异常程度。目前若干研究结果支持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娠期高血压并发子痫或单独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TT、PT和APTT低于正常妊娠孕妇,Fib高于正常妊娠孕妇[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PT、TT、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提示罹患妊娠期高血压的患者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这可能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使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之间出现异常改变的一个生理过程。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近些年关于妊娠期高血压与炎性因子间的关联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选择了IL-2、IL-10和TNF-α 3种较为典型的炎性因子作为观察指标。IL-2主要是由人体淋巴细胞接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所合成与释放的因子,其在人体内的功能较多,包括可以促进TNF-α的分泌,抑制蜕膜分泌生长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血管生成物质浓度降低,这会直接影响到胚胎滋养层的发育,减少细胞滋养层的侵入;另外其还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介导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加快NK细胞转化成具备杀伤滋养层细胞性状的能力,这会导致母体对于胎儿的免疫防护能力降低,直接抑制胎儿发育,最终有可能导致母体与胎儿之间免疫失衡,促进了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16]。IL-10主要由人体B、T和NK细胞所分泌,在体内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对于组织器官损伤也具备一定的防护作用。有研究指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与IL-10降低具有相关性[17]。在IL-10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体内的促炎因子水平会升高,使免疫反应程度加重,导致免疫损伤出现而诱发各类疾病的发生。TNF-α的分泌主要依靠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如果这两个细胞系统被异常激活,则会分泌出大量的TNF-α。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IL-2和TNF-α高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提示罹患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机体内存在着显著的炎症反应。
有研究证实,人妊娠期间血脂会一定程度升高,这对于母体和胎儿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血脂水平过高则不利于孕妇与胎儿的健康[18]。当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后,使体内一氧化氮合成受阻,促使血栓素合成,导致内皮细胞功能与数量均受到影响,诱发子痫前期[19]。目前研究结果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具体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而脂类代谢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HDL-C低于对照组,TG、LDL-C、TC高于对照组,提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体内血脂水平异常。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着较明显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的异常,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异常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该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