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斯琴,郭玉冰
(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有问题的或不完善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巴塞尔协议将其划分成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固定资产的破坏、业务异常和系统失误、客户产品和商业行为、雇用行为和工作场所安全、行政支付以及管理过程等八个类型。国际金融界及监管组织在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问题上的探索和构建已取得明显进展。
从EI、SCI和ISTP收录的外文文献可知: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仅从价值角度进行度量,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而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大多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是在内部控制研究中,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进行分析的较少。虽然多数文献的对策与措施部分,对操作风险防范及其主要缘由的表述提及应从人员因素进行改进;但如何从人员视角进行有效解决,至今鲜有文献给出适合的方法与对策。此外,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比较多,其中涉及操作风险缓释技术的多是担保领域的研究;对于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也比较常见,但是将二者结合,即通过绩效考核来防范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本课题组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
作为本课题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山西分行的人员和部门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绩效考核对操作风险防范进行研究,试图验证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是员工个人行为与部门行为的共同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探寻影响因素,以期从员工与部门两个角度对操作风险防范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大量文献对比分析,本研究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调查问卷”,主要从“员工行为”和“部门行为”两个维度探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9个问题(见表1)。
表1 员工行为与部门行为调查问题一览表
接下来,在表1指标确定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调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并进行预调研;接着,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并将问卷结构进行完善,直到问卷的信度、效度指标达到心理学测量的要求。
为保障研究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二级抽样方法,分两个阶段抽取样本。第一阶段随机抽取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山西分行中的20家支行,第二阶段从抽取的每家支行随机抽取16位工作人员和4位管理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采用现场发放限时收回的方式;共回收375份问卷,回收率为93.75%。采用以下标准剔除无效问卷:(1)问卷填写不完整;(2)答案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或所有问卷答案均相同;(3)部分答案存在前后矛盾。依据上述标准剔除后,最终保留有效问卷310份作为本文研究样本。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学特征,共涉及三个题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2。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部分行为与员工行为两个维度展开,并与课题组2013年对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
表2 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经过SPSS 22.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的检验双侧P值(如表3所示)。
表3 部门行为类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所在部门重视程度”与“所在部门处理态度”的相关系数是0.549(p=0.001),“所在部门重视程度”与“工作氛围和团队协作关系”的相关系数是0.647(p=0.001),p值均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相关关系存在;各相关系数均大于0.3,说明上述相关关系为中度显著相关。综上所述,各部门对业务合规的重视程度与对其违规操作发生后的处理态度有显著相关性;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与所在部门对于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显著相关。在这一相关性前提下,本课题组设计相关问题进一步调查分析如下。
1.部门对业务合规重视程度分析。如表4和表5所示:目前山西省各分行对部门违规操作的处理力度较大,较课题组前期分析结果,近几年各部门对于业务合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员工评价中“很好”的结果由原先的40%提升至目前的60.39%,“比较差”的评价降为0,可见部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2.部门风险管理文化分析。对“所在部门工作氛围和团队协作关系”调查结果的分析如表6所示。较前期研究结果,国有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有所提升,“非常好”评价结果由原先的28.57%提升至目前的48.79%。可见,在团队文化建设上,国有银行近年做了很多努力;但从整体文化建设比较来看,国有银行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氛围还是稍显逊色。
表4 “部门重视程度” 评价结果分析
表5 “部门处理态度” 评价结果分析
表6 “所在部门工作氛围和团队协作关系” 评价结果分析
较前期课题组调研结果,上述三项指标都有所提升。可见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从部门制度和管理意识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员工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上做出了努力。但是,在员工层面上,操作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还不是很理想。
对员工行为类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的检验双侧P值(如表7所示)。
表7 员工行为类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由表7可知,“员工对于本岗位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点的掌握程度”与“是否及时检查工作失误”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05,p=0.001);“每天休息能否保证体力恢复的程度”与“工作情绪状态”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2,p=0.003)。在这一相关性前提下,本课题组设计相关问题进一步调查分析如下。
1.员工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力分析。由表8可知,员工对岗位风险掌握程度不足。结合表3中结果所示可见,员工主动学习并规避操作风险的行为,与银行对于员工工作失误检查督促是否到位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员工的风险防范主动意识比较差,需要通过他律实现。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与课题组前期调查结果比较后发现:员工对操作风险完全掌握的比例由原来的17.14%提高到41.55%。由此可知,近几年银行在员工操作风险方面的培训效果显著。
表8 “员工操作风险掌握程度” 评价结果分析
表9 “是否及时检查工作失误”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9看出,员工对于“经常性及时检查工作失误”的态度和规范性还有待提升。员工自身对风险防范知识掌握的程度,会影响操作风险防范效力。因此,员工自觉检查自身工作失误的积极性与其知识掌握的主动性意识和知识掌握程度密不可分。随着近年来操作风险方面的培训增多,对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方面的关注也在增强。因此,在自我工作检查中,“经常”检查工作的比例也有所提升,由原来的62.86%提升至70.53%,涨幅不算很大,这与尚未将这一工作由制度内化为员工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基于绩效考核的操作风险防范优化势在必行。
2.员工工作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分析。通过员工体力调查可知(结果如表10所示):能保证体力恢复的员工只占到参与调查员工总数的48.79%(其中“完全能保证”的占20.29%,“保证”的占28.50%)。可见大部分员工在工作时均处于透支状态,不仅生理上得不到恢复,工作心理压力也比较大。这一数据只比本课题组前期调查数据的37.14%(其中完全能保证占5.71%,保证占31.43%)增长了11.65%。殊不知风险防范与员工工作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因此,员工体力恢复不佳,工作情绪就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员工在合规操作中频繁出错的概率风险,也直接影响到银行声誉。
表10 “员工能否保证体力恢复” 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产生方面,人为因素起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后发现,虽然大多数银行均基于平衡计分卡思维设计考核题,但在权重和实际任务安排方面,员工目前的绩效考核仍以财务性指标为主。考察其业绩时,基本依据的是财务和客户等业务发展能力指标,考核压力较大。业务发展能力指标的权重倾斜,自然也影响了员工平时工作的思维——“重业绩轻风险”,即片面追求自身财务业绩与速度的增长,而对于操作风险防范方面等合规内容却关注较少。虽然大多数银行将风险指标作为负向指标单独罗列,但是这些主要是对管理层的约束,由此导致管理人员在产品设计与管理中,大多通过减少业务发展来逃避风险。这种思维从根本上讲,是将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摆在了操作风险的对立面上。
对部门行为与员工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的检验双侧P值(如表11所示)。
表11 部门行为与员工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员工“风险点掌握程度”与所在部门“重视程度”“处理态度”和“对操作风险防范学习状况”显著正相关,p值均为0.000,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 0.759,0.878;员工“情绪对业务操作失误影响”与“所在部门处理态度”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83(p=0.002);员工“是否及时检查工作失误”与所在部门“重视程度”“处理态度”“对操作风险防范学习状况”之间显著正相关,p值均为0.000,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 0.668,0.793。从部门行为与员工行为的相关关系可以总结出,操作风险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员工行为所致,但从个人行为与部门行为的显著相关性可知,其实质是由部门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
1.部门对业务合规重视程度越高,员工对操作风险防范学习效果就越好;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内容丰富性方面随之提升,员工在本岗位的风险点掌握程度也越好。
2.部门对个人因素导致所操作风险的行为处理力度越大,则员工个人进行本岗位风险点掌握的积极性越高,且掌握程度也就越好;即便员工情绪影响到业务操作,但由于其顾忌处罚力度大,便会通过自我情绪调节将可能影响到的个人业务操作失误度降到最低;同时,员工自我及时检查工作失误的主动性也会增强。
3.所在部门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学习制度和氛围越好,即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文化,则员工会自觉融入这一文化中,风险点掌握程度也会提高,同时通过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进一步提升,员工自我及时检查工作失误的主动性也会增强。
国内外统计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损失事件是由处于业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造成的,所以必须制定出全体员工“愿意”遵守的统一的、权威的、全面的规章制度。而这种“愿意”出自心灵、发自肺腑,源于浓厚的银行文化。从本文调查可知,无论是“对业务合规的重视程度”还是“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学习状况”等问题,都与银行内部合规文化建设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员工行为视角下的操作风险产生与防范,与员工工作情绪、工作检查自律性密切相关,而工作情绪的控制与员工体力恢复高度相关。员工工作检查的自律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掌握力不足和自我检查工作不到位这两个方面。调查结果也显示,这两个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员工较强的自律行为。而员工自身具有很强的惰性,真正实现自律还要依靠他律,因此员工行为(自律)的改善还需要加强部门行为(他律)进一步约束而提升实现。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晋商优秀传统和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本文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山西省各分行在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提高部门管理者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从本课题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者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将会直接影响银行各部门对操作风险的管控力度和培训强度,而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对操作风险的自主防范性。
其次,改善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从上述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之所以个人乃至部门在操作风险防范中会有懈怠甚至抵触情绪,是因为目前各银行绩效考核主要采用财务性指标,指标过多且标准压力过大。因此,建议在绩效考核中适当引入非财务性指标,尤其关注与操作风险防范相关联的非财务性指标。这方面也可以直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路,将员工学习与成长模块以及企业运营管理模块中的部分内容转化为非财务性指标内容,并且增加非财务性指标的可度量性。这样既可以达到量化考核的目的,又可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再次,重视银行内部文化建设。无论从业务合规重视问题,还是从部门对风险防范的学习程度上,都是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文化缺失所致。因此,要在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与警示氛围。这一氛围的形成,需要银行各层管理者自身对风险的防范和警示足够重视,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方面,则要加大风险防范和警示的内容,从平时的培训中强化风险文化的灌输与风险防范知识的积累。在内部约束机制中,也要加大对操作风险违规事件的查处力度。
本文研究内容只是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个人行为和部门行为的规范,还需要银行在文化、制度、领导力以及社会其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来进行管理与防范。因此在未来,还可以从更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探讨银行管理者如何从领导力的角度来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从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的合理制定中来有效促进银行个人和部门行为在效益与风险上的最佳选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