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萌
康熙帝平定三藩是清朝史的大事件。由此结束清入关以来的长期战乱,实现中国大陆的基本统一,为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全面振兴创造了重要条件。关于三藩事件,学界已有深入研究。①主要有刘凤云:《吴三桂传》,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刘凤云:《清代三藩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李治亭:《吴三桂大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滕绍箴:《三藩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李治亭、柳海松主编:《尚可喜及其家族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年,等等。但在康熙帝对三藩余部的处置问题上,仍有探讨空间。笔者利用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和盛京内务府《黑图档》等满、汉文档案,对三藩余部问题已有初步探讨。②参见拙作《内务府管领中的“尚藩”人口》,《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公主陪嫁人里的“三藩”旧人——以雍正帝四公主陪嫁人为例》,《满语研究》2020年第1期;《“三藩汉人”与东北编庄》,《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包衣女子配婚制的瓦解与满洲领主制的衰亡——以内务府“三藩汉女”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康熙帝对三藩余部的处置问题,重点为基本政策与处置方式,并就由此产生的多重影响作了分析。③搜集文献过程中,得到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徐立艳副研究员的大力帮助,谨致谢忱!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廷取得云南大捷,全省荡平,标志着旷日持久的“三藩之乱”以清朝胜利告终。清廷将分解三藩余部作为善后的一项重要措施。康熙帝处置三藩余部,主要实施以下政策。
(一)首恶严惩、宽严相济。清初以来,满洲统治者对抗拒者一向施行区别对待、宽严结合的政策。对为首者,即便归降也鲜有重用,甚至罗织罪状,斩草除根。对普通部属,则较为宽大。顺治帝即位诏书,即有“前朝勋臣及子弟,有倡先投顺仍立功绩者,与本朝诸臣一体叙录”之条款。清军南下,檄谕各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顺者,论功大小各升一级;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为俘。平定江南,又颁诏书,宣布自顺治二年六月初一日以前,对各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犯罪,无论轻重大小,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咸赦除之。〔1〕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战争中注重分化瓦解敌方阵营。吴三桂叛乱初期,清廷曾宣布对附逆各官,有能自悔前罪者,俱行免罪给以原官,仍论功议叙。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叛而复降,清廷谕令“对其所属之人俱准照旧补用”〔2〕,在战局好转的背景下,一再重申,凡在贼中文武官员,“悔罪归正,前事悉赦不问,仍照常加恩”,“有能自悔前罪、或献城池、或率兵卒、或斩逆贼头目献其首级者,俱行免罪。给以原官,仍论功议叙”①《清圣祖实录》卷47,康熙十三年四月甲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4册,第616页;《清圣祖实录》卷67,康熙十六年六月辛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4册,第864页;康熙十八年十月重申归降宽赦之令,参见国史馆:《清史列传》卷80《逆臣传·马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647页;国史馆:《清史列传》卷80《逆臣传·尚之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670页。。然而,一旦荡平三藩,坐稳江山,清廷就开始对罪藩及归降文武要员进行大规模清算。清军收复云南,按康熙帝谕旨,将罪魁吴世璠悬首于市,析吴三桂骸骨,传示天下。“逆贼渠首”马宝、夏国相、李本深、王永清等虽系阵前归降,因有“朕决不!”之谕在前〔3〕,俱从严惩处,将马宝等凌迟枭示。同时,借口已降尚藩之信“谋逆”将其赐死,弟之节、之璜、之瑛,长史李天植,自副都统、参领、佐领至校卒等百余人,俱处斩,抄家籍没。对已降耿藩精忠,亦以“谋反叛”罪凌迟处死。〔4〕
对归降的文武大员,如吴藩属下高起隆、张国柱、巴养元、郑旺、李继业等,均在“助逆肆恶、势迫始降”罪名下弃市,妻女财产籍没入官。〔5〕耿藩所属刘进忠、曾养性、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王振邦、蒋得,俱磔于市;耿精忠之子耿显祚、祖弘勲、司定猷、黄国瑞、刘芳孙、廖廷云等咸伏诛,籍家。〔6〕伍什三原系经略莫洛标下总兵官,后从平凉总兵王辅臣反。康熙帝认为他是包衣佐领下人(即皇室家奴),反从王辅臣为乱,传谕拟绞尚轻,应立行处斩。〔7〕
对罪魁子弟,康熙帝曾有不效古帝王行“九族之诛”谕,实际执行仍从严。康熙二十年十二月,议政王大臣等会议,云南投诚吴应麒等子弟九人于军前即行正法。康熙帝一度否决此议,理由是“投诚人等,概行免死”,先前已有谕旨,且吴应麒等子弟投降时,将军亦许免死。“今若诛戮,不惟将军失信,亦非朕所以示信也。”〔8〕惟议政王大臣揣知上意,仍持原议,终将吴三桂孙六人、吴应麒等子九人,一并正法。等而下之,方广扬系伪大学士方广琛弟,立斩示众。原任贵州提督李本深,叛而复降,因其“助逆肆恶”,凌迟处死,其孙象乾、象坤等一律处斩,妻女财产籍没入官。此类事例很多,毋庸赘举。
对于归降文武官员中罪行较轻者,清廷原有补授官职之例,后改革职。黄九畴原为陕西提督王辅臣部将,后随辅臣降吴三桂任参将。大将军图海率清军围平凉,九畴先潜通图海,为清廷平定王辅臣之乱立下功劳,任官贵州。平定三藩后,廷议革职,家产籍没。康熙帝认为他比“极恶大逆之人”罪行稍轻,革职已足,命免籍没。并谕:“凡此等投贼复降之人,概不准用。”〔9〕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清廷大计各省布政使以下官783员,俱照八法议处;②清朝吏部考察官吏,对不称职者分八种情况分别予以处分,称“八法”。凡八法处分,旧例贪酷并在逃者,革职提问;疲软无为,素行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病者,勒令休致;才力不及、浮躁者,照事迹轻重酌量降调。参见〔清〕伊桑阿等:《大清会典》卷10《吏部八·考功清吏司》,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1册,第108页。其中从贼官有522员,俱议革职,包括知县百余人,约占直省全部知县的1/10。〔10〕
为体现宽严相济的政策,对个别投降在先,或立有殊勋的伪官,亦授予一定职衔。伪总兵郭义,以“投诚较先”,康熙帝谕命授予应得职衔,随旗上朝。伪将军线,原议革职,编入包衣佐领。康熙帝认为他与何进忠、吴国柱等首先商议投献云南城池,若仍行处分,难以服众,应授官职,随旗上朝。〔11〕线等三人被授为三品官,编入上三旗。其余人员交内务府编入包衣佐领。〔12〕线同时兼管正白旗汉军佐领。
对“从逆”的中下级官员,一般网开一面,减等发落。定谳有罪者,发遣边地,或没入内务府为奴。康熙帝认为原任翰林院编修陈梦雷等人,“俱系微末小人,并不曾为首”,谕令免死,给予披甲新满洲为奴。陈梦雷一生坎坷,著述宏富,其主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为传世巨著。①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晚号松鹤老人,别号天一道人,福建侯官人。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十二年,回乡省亲,为靖南王耿精忠所迫,归于帐下。清廷平定三藩,陈梦雷以“附逆”罪被捕,入狱论斩,从宽免死,改戍尚阳堡。三十七年,召回京师,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受命主编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元年,受胤祉株连,被再度流放黑龙江。乾隆六年,卒于戍所。平生编著繁富,有《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等。祖泽清反叛案内叶澄等六人,三法司原拟立斩。清帝命从宽免死,减等入官。〔13〕“入官”即入内务府为奴(包衣)。
总体看,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对归降文武官员进行重新审查,虽未恪守原先“既往不咎”“不吝爵赏”的诺言,基本上还是体现了对首恶严惩不贷,对胁从宽严相济的政策。
(二)分散各处,不使聚居。战乱前,三藩中平西王吴三桂领53佐领甲兵,兼辖1.2万人,加以余丁4000人。平南王尚可喜麾下有15佐领,另有绿旗兵6000人。耿藩亦有15佐领,同时兼辖绿营7000人。在长达八年的战乱中,吴、耿二藩以及孔藩(定南王孔有德)女婿孙延龄部,均遭受严重损失。相较而言,尚藩损失较小。②据细谷良夫教授研究:康熙十三年尚藩麾下有精兵3000人(辽东旧人),其控制下的广东督标、抚标、提标等兵约1.8万余名,合共2.1万余名。〔日〕細谷良夫:《三藩の乱の再検討——尚可喜一族の動向を中心に》,東北大學東洋史研究室編:《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1辑,仙台:東北大學,1984年,第14页。
战乱初定,在三藩余部中,首先是战乱中未受重创的尚藩仍保有雄厚实力。如何安置降众,成为摆在清朝君臣面前的一道难题,即时人所说:“平南藩下旧有卒万人,既诛之信,其军未有所属,措置之道,言人人殊。”其中最有力的一条建议是将罪藩麾下尽徙京城,分隶八旗。但真正实施此议,却有“四善三难”〔14〕。“四善”姑且勿论,所谓“三难”则曰:彼一军之居岭南40年,于兹买田宅结婚姻长子孙与土著无异,一旦驱之去安乐之土,就转徙之地,难免生怨愤之心。其难一也。一军万人,通计家口不下数万,自广至京不下七八千里,水搬陆运舟车之力为费不赀,时绌举赢,势必沿途扰民。其难二也。近畿之地悉为庄屯,圈田占房,为民大病。即便长途跋涉,安然至京,数万之众难以安置。其难三也。〔15〕上引“三难”可概括为,对三藩余部驱离故土难,搬迁途远难,近畿安置难。这虽仅就尚藩而言,实际上也反映了将三藩余部大举北迁并重新安置的难度。
基于如上数难,清廷在如何处置三藩余部问题上曾反复酝酿,并提出多种方式。仅以处置尚之信部为例。给事中余国柱曾奏请,尚之信标下官兵,应行撤回,其总兵官三员标下兵丁应行分散。议政王大臣主张,尚之信标下官兵应分入上三旗,令驻广东,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三总兵官标下兵丁,有愿为兵者为兵,愿为民者令为民。康熙帝则提出,将尚之信标下官兵均分八旗,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其力遂分。广东省系边疆地方,仍留二总兵标下官兵,令新设将军管辖。另一总兵官标下官兵,应行裁去。大学士明珠建言:尚之信标下官兵共15佐领,若分入上三旗,则每一旗5佐领,为数不多,似不必分隶八旗。分入三旗似亦可行。〔16〕最后,康熙帝参酌明珠等人建策,谕令尚藩余部大部北迁,编入京旗汉军,小部分留居广东,编设八旗驻防。
经过反复酝酿,满汉君臣在处置三藩余部问题上达成的基本共识,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分散各处”。康熙二十年底,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将叛而复降的马承荫等52人皆革职,与家口一并编入包衣佐领事。认为:“此等凶恶之徒,不可同聚,当行解散……俟众人家口俱到之日,或发八旗包衣佐领,或赏给贫穷护军骁骑,或分散各处。”〔17〕在商议如何安置耿藩部下时,汉大学士李霨、冯溥也建策:“将此辈分散,不宜仍隶伊属。”〔18〕即从横、纵两方面隔断其旧有联系。基于此,对三藩余部中的“逆类”,无论安置旗下还是没入内务府,均贯彻“分散各处”的基本原则,以彻底消弭其死灰复燃、聚众为乱的隐忧。
对三藩旧部及其眷属妻孥,清廷根据他们与罪藩关系的亲疏、罪过的轻重,酌情处置:或编入京旗汉军、八旗驻防,或编入各地绿营,或编入内务府管领、庄屯,或安插东北台、站。①此方面研究见杨学碌:《平南王尚可喜及尚府庄园》,滕绍箴:《论尚可喜家族旗籍认同问题》,〔日〕细谷良夫:《清末的汉军旗人——围绕尚氏一族》,均载李治亭、柳海松主编:《尚可喜及其家族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204-206、240-242、246-247页。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项。
(一)大举北迁。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将“尚藩”降附人口4160人,从广东押送京师。〔19〕这是第一队,其余人口编为多队,陆续迁入京师。同时,吴藩人口也启程押往京城。据《章泰传》载,清军取昆明城,收降吴藩属下将吏5600人,兵3.36万余名。〔20〕这只是投降官兵的数量,并不包括原平西王府的包衣人口。满洲旗人曾寿《随军纪行》记载说:清军进城后,将军等会议,辽东汉人5万余口,拟编为八队。每队由旗兵押往京城。〔21〕二十二年四月初六,有大臣题请吴三桂属下家口暂停搬移,兵部议不准行,又奉上谕:“虽值农时,断断不可展限!”〔22〕说明清廷担心吴藩旧卒滞留南方酿成后患,把押解北上作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虽值农忙时节亦不容延宕。又据内务府满文档案记载,同年七月,吴三桂包衣佐领下人口(u san gui i booi nirui niyalma anggala),编为十队抵达京城通州张家湾。议政王大臣会议奏准,“带来人内若有匠役、拜唐阿(无品级执事),及吴三桂包衣所属官兵(booi harangga hafan coo⁃ha),悉数查出交付内务府;伊等妻孥家口到来后,亦送各该处办理”〔23〕。在此前后,驻守广西、由孙延龄接手管理的定南王孔有德余部,官兵眷属2.6万余口,亦分批迁往京城。〔24〕
“三藩四部”即平西王吴藩、平南王尚藩、靖南王耿藩即所谓三藩与定南王孔有德旧部,迁入京城的人口虽无确切统计,但总数一定相当可观。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八旗汉军的扩编和内务府包衣人口的膨胀。
(二)编设驻防佐领。按清廷规定,吴藩投诚官兵,凡副将以上伪官无分新旧,悉令随凯旋大军分批赴京,待鉴别后,或定罪,或编入旗下;副将以下人众分发山东、河南、湖广、江西等省安插。对尚藩麾下绿营兵,则划归广东巡抚。同年,陕西出征大将军图海题请,将平凉投诚总兵官赵良友、河南投诚总兵官谢泗等,遇四川、陕西两省应得之缺补用,兵丁亦遇缺额补充营伍,兵部议如所请。〔25〕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广东巡抚金儁题留尚之信标下官兵2100名,兵部议复不准。帝谕,此系尚之信标下精兵,广东地方最为紧要,其余官兵俱已各处分散,此兵仍应留守地方。〔26〕随即,以“尚藩”官兵为基础,复从京旗增调汉军到广州,共计马甲3000名,设广州驻防。〔27〕同时,以原耿精忠藩下1000名马兵为基础,复从杭州驻防调至汉军兵丁1026名,共2026名,设福建驻防。〔28〕
(三)编入京旗汉军。康熙二十年十月帝谕:今逆贼殄灭,疆宇以次平定。耿精忠、尚之信属下旗员,俱应撤还京师,量行安插。〔29〕按,入关初期,三藩属下仿八旗制度,各设佐领:定南王孔有德15佐领、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11佐领、平南王尚可喜12佐领,平西王吴三桂53佐领。清廷平定三藩,将迁入京城的三藩兵丁编入汉军佐领,汉军实力得到迅速扩充。
康熙二十年,额驸耿昭忠、耿聚忠等呈称:“家口甚多,难以养赡”,帝谕将其家丁编为5个“福朱力佐领”(fujuri niru,后称勋旧佐领),归并正黄旗;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56页。康熙二十年编耿氏的5个勋旧佐领为:正黄旗汉军一参五佐、二参七佐、三参七佐、四参七佐、五参二佐。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3《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42-249页。复将“原系耿精忠属下随将军马九玉征云南,兵丁一千”,调拨进京,编为5个佐领;另有编入京旗的耿氏兵丁1个佐领②注明系耿精忠进京兵丁或由耿氏长期管理的有3个佐领,即正黄旗汉军二参八佐(初隶镶红旗)、正黄旗汉军三参七佐、正黄旗汉军三参八佐(初隶镶红旗);注明“〔原系〕驻防福建人丁”或“驻防福建佐领”的3个佐领,即镶黄旗汉军二参七佐、正红旗汉军三参三佐(原隶镶蓝旗)、镶蓝旗汉军二参三佐。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3—16《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6-289页。,合计共11个佐领。正如绵贯哲郎所指:“编入八旗汉军的‘三藩’官兵,其实有两种。一是以家口为基础的佐领(勋旧佐领);一是以兵丁为基础的佐领,被认定为公中佐领。”③〔日〕绵贯哲郎:《关于入关后编立的八旗汉军佐领》,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祝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490页。研究三藩余部编入八旗汉军问题的先行研究还有〔日〕细谷良夫:《清朝中期の八旗漢軍の再編成》,〔日〕石橋秀雄編:《清代中国の諸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日〕綿貫哲郎:《清朝八旗漢軍の研究》,博士学位論文,平成二十六年,日本大学大学院,第60-62、64-72页。公中佐领不具有世袭性,公中佐领的增设意味着皇帝对八旗控制力的加强。
康熙二十二年,将尚可喜子侄、眷属、家丁仆妇等从广东迁入京师。仿照对耿氏额驸的做法,将额驸尚之隆、尚之孝弟兄家下壮丁编设“养赡家口”的“福朱力佐领”5个,隶属镶黄旗汉军(后改镶蓝旗)。④根据细谷良夫教授《雍正朝汉军旗属牛录的均齐化》的研究,此五佐领原先均隶属镶黄旗汉军,在雍正四年八旗汉军佐领均齐化的背景下调入镶蓝旗汉军。其中,尚之隆管辖3个佐领,壮丁1789人,连同家属近万人口;尚之孝管辖1个佐领,壮丁191人,连同家属近千人口;尚之典、尚之广管辖1个佐领,壮丁550人,连同家属2000人口。在尚可喜的原籍海城,增设2个守墓佐领,承担祭享之事。〔30〕同期,将尚可喜原广东驻防兵丁调入京师编设佐领10个。⑤〔日〕綿貫哲郎:《清朝八旗漢軍の研究》,博士学位論文,平成二十六年,日本大学大学院,第60-62、64-72页。康熙二十三年编设尚氏的5个勋旧佐领为:镶蓝旗汉军一参六佐、二参五佐、三参五佐、四参六佐、五参五佐;另外,康熙二十二年由尚氏人丁编设的佐领10个:镶黄旗汉军四参八佐、镶白旗汉军三参六佐(初隶正白旗)、正白旗汉军四参八佐、正白旗汉军五参八佐、正红旗汉军一参六佐(初隶正黄旗)、正红旗汉军二参一佐(初隶正黄旗)、正红旗汉军三参五佐(初隶正黄旗)、正红旗汉军四参四佐(初隶正黄旗)、镶白旗汉军三参六佐(初隶正白旗)、镶白旗汉军四参六佐(初隶镶黄旗)。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3—16《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40-272、288-293页。合计17个佐领,其中,京旗汉军15个佐领。
定南王孔有德,顺治九年七月战死于广西桂林,女孔四贞视郡主食俸。有德旧部由额驸孙延龄接管。吴三桂举兵叛清,康熙帝授延龄为抚蛮将军守广西,不久亦叛。孔四贞劝其反正,延龄又准备叛吴投清。康熙十六年,被吴三桂设计杀死。不久,延龄旧将率部降清,四贞还京。据《旗分志》记载,由孔氏壮丁编设的汉军佐领12个,包括顺治元年编佐领1,康熙十八年进京佐领5、二十一年进京佐领1,二十二年进京佐领5。⑥孔有德壮丁编设佐领12个:其中,顺治元年编设1个(正红旗汉军一参一佐,初隶正黄旗);康熙十八年进京佐领5个:正黄旗汉军一参一佐、正黄旗汉军二参一佐、正黄旗汉军五参五佐、正白旗汉军四参四佐、正蓝旗汉军四参六佐;康熙二十一年进京佐领1个:正白旗汉军二参三佐;康熙二十二年进京佐领5个:镶黄旗汉军一参四佐、镶黄旗汉军三参三佐、镶黄旗汉军五参七佐、正红旗汉军五参五佐(初隶正黄旗)、正蓝旗汉军五参六佐(原隶正白旗)。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3—16《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4-287页。其中,康熙十八年进京的5个佐领,应与孔四贞还京有关。同期,编入京旗的还有吴藩旧卒2个佐领⑦镶白旗汉军四参五佐“系康熙二十二年编设,初隶正白旗,以三品官线管理”。线,原吴三桂部将,清军攻昆明,先降。该佐领应系吴藩旧卒编设。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5《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71页。另据绵貫哲郎考证,镶黄旗汉军五参二佐(康熙二十二年编),系吴三桂余部编设。参见〔日〕綿貫哲郎:《清朝八旗漢軍の研究》,博士学位論文,平成二十六年,日本大学大学院,第62页。,续顺公沈志祥5个佐领。①俱详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四年调入或新编,续顺公沈志祥一系5个佐领:镶黄旗汉军二参二佐、镶黄旗汉军三参八佐、正黄旗汉军四参一佐、镶白旗汉军三参五佐、正白旗汉军五参二佐。参见〔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3—15《旗分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35-270页。沈志祥与三藩同,原系明末辽东旧将。父世奎,明末任东江总兵官,战死。崇德二年,志祥降清。清太宗皇太极授以总兵官。崇德四年,封续顺公。顺治元年,从入关,随平南大将军孔有德征湖广。寻卒,无子。部下由续顺公沈永忠、沈永兴、沈瑞、沈熊昭等继统。康熙二十二年,盘踞台湾的明郑集团纳降,东南一带海晏澜安。清廷将沈氏5个佐领调回京城,编入汉军,同样寓有强本弱枝之用心。至于台湾郑氏等佐领的编设,因与三藩四部情况有别,在此略去不提。
以上共计47个佐领,扣除孔藩顺治元年编设1个佐领,尚藩海城守墓2个佐领,总共编设京旗汉军44个佐领。《八旗通志初集》卷13《旗分志》又载:镶黄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七佐领,“原系驻防福建人丁”;第四参领第一佐领,“系康熙二十二年,将驻防广东福建人丁编为佐领,分隶本旗”。此二佐领领属关系不详,应与尚、耿两藩有关。以上共46个佐领。按,《八旗通志初集》卷13—16《旗分志》,共载八旗汉军270个佐领,扣除康熙二十五年以后编设的5个佐领,可知当时汉军佐领应有265个。这就是说,由三藩四部(吴、尚、耿、孔藩余部)和续顺公沈志祥部兵丁(或壮丁)新编的佐领约占同期八旗汉军佐领的17%。清廷借此方式,将自清初以来即独立于八旗汉军之外的汉人军队彻底瓦解。在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同时,通过扩编京旗汉军,达到强本弱枝,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31〕一举两得,不失为一项非常高明的战略措施。
(四)安置台、站。〔32〕萨英额《吉林外纪》载:驿站当驰送文报差使,称“站丁”;边台当查边、设立栅濠差使,称“台丁”。边台主要设于柳条边,分属盛京和吉林将军,插柳为边,外掘壕沟,目的是划分内地与蒙古诸部界限,并防范内地流民出边盗采人参。明末清初,沙俄势力进扰黑龙江流域。清廷平定三藩,国家日趋稳定,开始筹划反击沙俄入侵。清廷在东北旧驿路基础上修建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瑷珲(黑龙江北旧瑗珲城)驿道(南北驿道,俗称大站道),置10驿,各置驿夫50人。三藩旧卒被调拨驿站充站丁,即档案文献所载:“况叛乱之吴三桂、耿精忠、孙延龄等属下叛众,虽流放盛京一带,才编入驿台。”〔33〕“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数年始尽,皆发各庄头及站道当差。”〔34〕仅辽东凤凰城一地边台、驿站,就安置吴藩下属吴、李、张、王等16姓。〔35〕在吉林、黑龙江方向,在郭尔罗斯后旗增建茂兴、古鲁两站。充当站丁的三藩部卒,连同眷属200多人迁入。据笔者实地调查,康熙年间调入茂兴等地驿站的主要有“吴藩”部卒和“尚藩”族人。其中,尚之信四弟之节(支谱作之杰)后人藏有支谱。据《尚氏宗谱》,之节在尚之信麾下任副都统,“于康熙庚申年(十九年)因长史李天植等一事被难”。他死后,眷属子弟被迁徙到茂兴充当站丁。肇兴县博物馆今藏站丁杨氏家传“大周”三年五月“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按,即吴三桂)”授杨有名的“守备”札付。〔36〕《奉天通志》引《绥中志》说:“边台、驿站、网户三项旗人,系清初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八百四十八户,分布边台守边挑壕,驿站传递文书,网户捕牲罗雉。”三藩余部安插东北台、站人数不详,但范围颇广,人数较多,当无疑义。康熙《大清会典》卷100《兵部二十》载关外驿站65处,其中24站系奉天将军(后改盛京将军)所辖,22站系宁古塔(吉林将军)所辖,19站系黑龙江将军所辖。该会典为康熙二十九年内府刻本,又说明,在三藩旧卒调入的短短七八年间,东北边疆的驿站建设获得长足的发展。
清制,各站官均为旗籍。每站设站官1员,下设笔帖式、领催。各站之上,每路设总站官领之。大站设壮丁25名至50名,小站设壮丁10名至15名。康熙二十九年,选驿站优异壮丁于旗下披甲。西清《黑龙江外记》卷3载:“吴尚耿三藩旧户,站上居多,故皆无仕进之例,不应役则自食其力。”〔37〕这些站丁虽隶属驻防将军,但身份地位低于驻防汉军,是东北旗人中身份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五)发往盛京、吉林、宁古塔安插。前文提到,清廷对逆贼子弟中从宽免死人犯,一般发遣东北边地,或为奴或充当庄丁、牲丁。如刑部题请,逆寇谭弘之子谭天伦等9人即行处斩。康熙帝认为,逆贼子弟应照定律正法示众,但其中有身与其事行恶者,亦有无知连累者,若一概置法,尚觉可悯,命将谭天伦正法,陈朴等8人从宽免死,拨给移住盛京披甲新人为奴。〔38〕
一些罪臣、罪将最初被编入内务府上三旗佐领、管领下披甲,但清廷认为如此处置不足以蔽其辜,旋即改为押解边外,披甲或充当壮丁。如编入徐廷弼佐领下的原总兵杨来嘉、李万春佐领下的原总兵官刘彦,均系未给钱粮的苏拉(闲散);还有陶迈管领下原太仆寺卿王吉正、五十八管领下原长沙府副将黄正清等,均因反叛罪编入管领。奉清帝谕旨,此等人不可留于该处(指京师),令遣往盛京,交付该处佐领等披甲。刘彦等行抵盛京不久,盛京包衣佐领又奉谕令,将其与妻孥仆妇一起,由兵部驿解,遣往吉林乌拉充当采蜜壮丁。同行的还有王吉正、杨来嘉、黄正清等3户家口。①《会计司为将犯反叛罪之原总兵杨来嘉太仆寺卿王吉正等遣至盛京佐领下披甲事咨盛京佐领福贵等》(满文),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赵焕林主编、辽宁省档案馆编:《黑图档》第3册,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第446-447页。笔者按:满文档案中所载姓名,除清代文献中有对译者之外,俱按音译。又有正黄旗佛保佐领下耿精忠之子耿显祚(已处死)妾陈氏、三子及家仆等,由内务府派遣甲兵押送盛京,交付包衣佐领三官保,后者再派兵丁押送打牲乌拉,交付总管满达尔汗。〔39〕这类女子根本没有独自谋生的能力,应是拨给穷兵为奴,或强行配给穷丁为妻。
自顺治年间起,清廷即有发遣人犯安插关外之例。发遣地先是距离较近的盛京、尚阳堡,以后逐渐转向路途更遥远、条件更为艰苦的苦寒之地吉林乌拉、席北、宁古塔等地。顺治十八年(1661)令,凡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俱流徙宁古塔。康熙十八年(1679)议定,凡军罪,及免死拟流人犯,俱安插于乌拉地方。〔40〕清廷平定三藩后,将一批又一批免死减等重犯遣往吉林乌拉、宁古塔等处,充当壮丁(牲丁)或为奴。仅康熙二十四年(1685),遣往打牲乌拉的三藩汉人就有六拨,665口。其中四月的一拨,由刑部遣送乌拉丁妇男女孩254口,途中逃跑9人,死亡6人。〔41〕
庄丁杨凤保等,原系定南王孔有德佐领下人。清廷户部以孔王无嗣,强行将其佐领下壮丁161人编户,编入内务府。因他们居住在盛京,遂交盛京包衣佐领办理。后者不查缘由,将其编为7庄为奴。杨凤保等人强烈要求拨出官庄,恢复旗丁身份。数年中多次投诉、两次进京呈控无效,迫不得已,乃煽动庄丁罢垦。清廷内务府、盛京三佐领往来审理此案,前后延宕九年之久。康熙三十五年(1696)正月,盛京包衣佐领奉旨派出官兵,将杨凤保等为首四人抓捕到案,连其眷属共18口,发遣打牲乌拉充当牲丁。〔42〕
打牲乌拉是苦寒之地,条件远较盛京艰苦。康熙二十一年(1682),玄烨东巡至乌拉,见当地风气严寒,发遣人犯不习水土,难以资生,曾谕令将免死减等人犯仍发尚阳堡安插,但反叛案内应流人犯除外,其中应包括三藩汉人。〔43〕
自清初以来,宁古塔即为发遣流人之地。康熙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刑部议,巡抚韩世琦并无将李棠严刑,欲为置之死地。李棠却击鼓诬告,拟流徙3000里。康熙帝认为李棠“前曾从贼献策,自以为大儒。见贼势就灭,方来投诚,并未稍存臣节”,谕命入旗流徙宁古塔。〔44〕伪将军缑成德,原议押送到京处绞。康熙帝认为他非首恶之人,命免死,减等发落为奴。又谕令:缑成德不可留此,遣发宁古塔、乌拉,置之极苦之地。如王吉正、杨来嘉等,已一一发遣。〔45〕原任广西巡抚陈洪明从逆,原议革职立绞。康熙帝认为他“深负国恩,受贼伪职,又具启与吴三桂,情殊可恶,理应正法!姑从宽免死,流徙宁古塔,籍没家产入官”〔46〕。除了三藩逆犯,八旗官员贻误军机,事后追责,亦有流放宁古塔的情况。〔47〕他们虽然同系免死减等人犯,但遣戍罪名、在戍身份与实际处境均有所不同。
(六)编入内务府管领、官庄。康熙帝将大批“罪藩”人口编入内务府管领、官庄,对其规模、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管领是内务府上三旗,又称包衣三旗的基层组织,其官员亦称管领(booi da):“掌供在内之物役。凡宫中之事,率其属而听焉。”内务府三旗初设管领20个。康熙三十四年(1695),增至管领30个。〔48〕据笔者对《内务府奏销档》三件档案的考察:在内务府30个管领中,至少有23个管领安插有“罪藩”“罪臣”家人。但以后看到的此类记载甚多,足证其余各管领内也安插有“罪藩”家人。管领下人包括大量工匠、柏唐阿、妇女,在京城内务府各衙署和盛京三陵等处从事各项劳役。内务府官庄(皇庄)的主体为庄丁,在庄头管理下从事农业生产,并承担诸多劳役。关于三藩汉人编入内务府管领、官庄,沦为皇室包衣的总体情况,笔者已撰专文,此不赘述。在此,仅就三藩汉人在各地的编庄情况略作补充。
1.自大凌河至盛京一带。从档案记载看,三藩余部发遣东北,拨入盛京官庄的人口最多。康熙二十一年以前,自山海关至大凌河陆续编设官庄,而大凌河、盛京之间尚无官庄。同年,决定将三藩籍没人口,自大凌河至盛京,编设60庄。〔49〕其中,广宁以西4庄归京城内务府会计司管理,广宁以东56庄归盛京包衣佐领管理。同年秋,遣户部、内务府会计司官员会同盛京户部、包衣佐领实地踏勘,考察设庄事,包括官庄设置于新垦地;庄头于籍没人内或旧庄额丁内选授;每庄编15丁,总计900丁;每庄10牛,共给600牛。〔50〕
新设官庄壮丁从京城三藩汉人中调拨。康熙二十二年,内务府奏报:“因罪拨给”盛京粮庄充当壮丁的三藩家人共计34户219名口,分散在11个粮庄内。其中,尚藩家人最多,30户190名口,耿藩家人1户7名口,吴藩家人2户17名口,巴图鲁公①康熙八年(1669)五月,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被康熙帝玄烨捉拿问罪。鳌拜曾以军功赐“巴图鲁”号,故有“巴图鲁公”之谓。家仆1户5名口。这些壮丁只是编入庄屯“罪藩”家人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51〕籍没人口从京城迁往盛京路途遥远,且半数左右为妇女,故到第二年夏季尚未完成。〔52〕因为编庄初期条件异常艰苦,部分壮丁、妇女或逃,或亡。有庄头向盛京佐领陈诉称:“将吾等任为庄头,将给与吾等之丁妇25对携往北京城,六月始到家(按指盛京)。俱一年时间未曾耕地,故此等人逃的逃,死的死。现有13丁,尚不足一人之力。眼看纳租赋之期将近,如何完纳主人租赋?”〔53〕这种情况在新编各庄中相当普遍。
有少数庄丁系由盛京本地籍没人口调拨。如已正法汉军将领祖泽清,原任广东高雷廉总兵官,后叛降吴藩。被清军擒获后,并其子祖良楩械送京城,凌迟处死。诸子家口籍没入官。在盛京等处留有祖泽清旧属丁妇男女共99口,地115垧。内务府奏准,编设粮庄1处,壮丁15人,补足好地120垧。多余壮丁拨补23个旧庄。〔54〕再如前述孔有德旧部161人,被编为7庄。从康熙二十一年迄三十三年,短短十几年间,盛京官庄增至89处,大凌河官庄增至160处。〔55〕这是关外官庄的鼎盛期。
2.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外。大凌河至盛京一带官庄自编设以后多不能正常生产,新垦地耕作艰难,官牛大批倒闭。三藩汉人主体为南方人,多数不善耕作,又不适应当地严酷环境,部分丁妇或死或逃,加重了官庄经济的危机。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初六,内务府、户部、兵部、理藩院会议具奏称:“籍没家产入官之人无房,租房居住者多。若将此辈设庄安置,则充为额丁之人不勤勉效力,在本地亦难为生。倘将伊等查核之后到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外居住,不纳官赋,各自尽力为生,则既可养育成长,此等汉人亦得生活之所。”内务府总管随即奏报:自广宁至山海关并无适合耕种之蒿地,若从山海关九门起向东北至虹螺山拓展柳条边,将三山划入边内,可圈蒿地9750余垧、积水荒地1.41万余垧。这些地方原系蒙古游牧地,不事耕种。遂命奉天将军照此拓展柳条边。②《内务府大臣噶鲁等为展边拓地安置籍没入官之人耕种的题本》,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译编:《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档案选编》皇庄上,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131页。虹螺山位于今葫芦岛市区北30公里,有两山,包括大虹螺山和小虹螺山。三山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范家乡,古称三州山,也叫三女峰、东歧山,主峰海拔710米。五月,刑部送到内务府尚之信、吴三桂、吴世璠等旧属丁妇37口。其中,尚之信户下王子朝等15口遣往山海关外三山等地居住;其他人口或给户部,或编入管领、庄屯。〔56〕
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奏报,送到吴三桂旧属刘德、李友明、吴兵、周世穗、徐艺云等,及其妻孥兄弟家丁仆妇等78口,由内务府分别编入瓦尔达管领,或拨往古北口、山海关外,与已在当地的家人“合族”〔57〕。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奏报,兵部、刑部陆续送到已编入曹寅(tsoo in)佐领张文津之伯父张方,发往山海关外安插马造华之兄马造林,发往古北口外安插王五之兄王自常、王自长之叔王华先、郭永茂之弟郭永志、马新德之弟马俊德,包括其妻孥丁妇奴婢等共计52口,分别安插于其亲属所在庄屯(“合族”)。〔58〕同期,在山海关、古北口外安插的还有伪总兵吴敬及伪参将、伪游击、伪都司、伪守备、闲散(白身)等11人。〔59〕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奏报,兵部、刑部陆续送到发往古北口外安插王宏齐之侄王玉、编入费扬古佐领之商人刘英弟之弟刘世宏等共计25口,使其合于各自叔、兄。送到吴三桂户下王大宾等12人、已死罪犯李群万之妻。镶白旗八十佐领原都统马奇出面送到户下御前披甲乌金泰,云南军前携来吴世瑛户下彭国柱,先前送到沈上达户下李世济之妻,尚之信户下麦奇峰之子、甘生等丁妇人口,分别编入管领或庄屯。〔60〕从后续奏报看,安插上述地区的籍没人户、入官汉人并未像当初议论的那样不纳差赋,使之散居为生,而是照例编入庄屯。仅在山海关外三山一带,内务府就将三藩汉人编设了30个新庄。〔61〕
同年七月奏报,兵部、刑部发往古北口外安插刘时贞之弟刘时忠及家奴壮丁2名,已编入桑格管领杨永祖之孙杨吕儿,已编入挠穆齐管领张胜孝之弟张志平,令与各自祖、兄“合族”;又送来吴三桂属下苗国玺等丁妇7人,编入庄屯;逆犯王熙养之妻刘氏存于管领,赐乌拉无妻牲丁。〔62〕
3.宣府、固安、京畿卢沟桥等处。康熙二十五年,将靖南王耿精忠在宣府的土地编设10庄。包括宣府城内的草场,各衙门、庙殿等房基地,每丁各给6垧。其余7顷47亩地征银69两9钱4分,粮2石1斗余。将定南王孔有德在宣府右卫地630垧,先前籍没孙延昌在底司里地25垧,编为4庄,每庄15丁、8牛;固安县朱村有地90晌,编设半庄1(豆秸庄),编7丁、4牛;广宁门外卢沟桥黄庄、三教寺、高粱村等处有地52垧5亩,每年收取租粮。〔63〕
4.沧州。康熙二十五年,已编入禅布管领的原尚之信包衣叶福兴呈请说,自己在沧州有300垧地,一年征租仓石30石,折合60余两银,有壮丁10余。若授自己为纳银庄头,甘愿不受领耕地、牛种、饲料、壮丁、口粮,每年交200两银。内务府奏准,照例蠲免一年差赋。〔64〕尚藩原籍衡水,距沧州不远。叶福兴所携土地丁牛或为尚藩旧属。而他自荐为内务府纳银庄头,类似于清初带地投充性质。
以上,根据内务府档案,就三藩汉人编入各地官庄(这里主要指粮庄)情况略作概括。需要补充说明以下几点。
1.内务府将三藩汉人编庄,重点在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外及盛京一带。当时,仅古北口、喜峰口外、山海关内外就有422庄。〔65〕其他如直隶、畿辅等地,也设有众多官庄。在各地官庄中究竟安插了多少三藩汉人,及其具体分布情况,仍有待更多史料的挖掘。
2.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盛京庄丁大批随征,关外官庄一度减少。圣祖继位,盛京地区有官庄27处。康熙《盛京通志》记官庄169处,辽河以东81处,盛京内务府司之;辽河以西89处,京师内务府司之。此官庄,当指粮庄。又记盐庄3处、靛庄11处、棉花庄46处,皆盛京内务府司之。康熙《盛京通志》记事,截止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反映三藩余部发遣东北后,内务府官庄迅速增加的事实。内务府档案载,康熙二十至四十年间,盛京官庄由25个增至91个。〔66〕20年间官庄增长近4倍,主要是三藩汉人编入的结果。
3.新庄多由三藩汉人集体编设,如前文所述叛将祖泽清丁编设的1个庄,孔有德丁编设的7个庄,耿精忠丁编设的10个庄,尚之信丁编设的1个庄。也有一些新庄,系由不同来源的三藩丁妇及若干旧庄丁攒集而成。在新庄中,还安插了一些遭到清算的满洲旧贵族如巴图鲁公鳌拜等人的旧丁。官庄由庄头组织生产,庄丁向内务府缴纳沉重的差赋,并承担诸多劳役。作为皇室包衣,他们的最高领主是“满洲”皇帝。
康熙帝采取多种方式处置三藩余部,在彻底化除三藩余部尾大不掉隐患的同时,还实现了多项战略目标。
(一)加强了南北疆军事防御,构建八旗驻防的整体布局。清入关初,八旗军队主要驻扎在京城与畿辅一带。在中原内地,太原、德州、西安、江宁、京口、杭州等地虽有八旗驻防,但军队经常调动,未形成稳定制度。随着全国实现统一,原来盘踞一方的三藩势力被彻底剪除,军事编制划一。康熙十九年,清廷利用尚藩、耿藩的一部分旧卒,并调入一部分汉军兵丁,组建广州驻防、福州驻防。成为震慑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力量。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清廷会议荆州、江宁、西安等处驻扎满兵事。康熙帝说:“江宁、西安官兵互相抽调,驻扎道路甚远,恐致驿站扰累,兵民交困。”大学士明珠建议:“荆州适中之地,应将江宁、西安官兵各调一千驻扎荆州。其现自京城发往荆州官兵内,应分拨一千名发往江宁,又一千名发往西安。如此则路途适均,兵民不致扰累。”〔67〕清廷在荆州设立八旗驻防的同时,还加强左右两翼西安和江宁驻防。由此,逐步构建起八旗驻防在全国的布局。〔68〕
(二)为中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明末清初,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清廷平定三藩,国家日趋稳定,清廷开始筹划反击沙俄入侵。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为加强东北边防,令将军巴海驻瑷珲,副都统萨布素驻呼玛。同时,在旧驿路基础上增设新驿站,随着三藩旧部的调入,东北地区的驿站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中俄雅克萨之战告捷。驿路的规划与延伸为对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后勤保障。
(三)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三藩余部调迁东北,编入官庄人口最多。仅按康熙二十二年关外新编60庄推算,每庄额丁15人,加上妇女、子女,即以每丁4口(夫妇、2子女)估算,约有3600口。还有发遣打牲乌拉充当牲丁、在宁古塔为奴之人口,在海城的两个尚氏守墓佐领等。三藩壮丁大批调拨驿路、驿站,逐渐形成“站上人”群体。雍正年间,续置茂兴至呼兰驿道(东南驿道,俗称呼兰道),使驿路干道更为完善。到近代,以各驿站为中心,逐渐形成居民点。在位于驿路枢纽的今肇兴县境,曾设有六站。几百年间,“站人”后代不断繁衍,迄今已有十几万,约占全县人口1/3。这充分说明,清代驿路与站丁在东北边疆开发,尤其在城镇兴起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①肇源县47万人口中,有“站人”15万,陈树标主编:《肇源驿站史略》,〔内部图书〕,2015年铅印本,第1页;参见刘小萌:《吉、黑、辽三省清代遗迹的考察》,赵志强主编:《满学论丛》第5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73页。
总体看,康熙时期君臣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多方处置三藩余部,卓有成效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失为清朝统治由大乱走向大治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而清廷处置三藩余部途径不一,后者的归宿亦不尽一致。乾隆七年(1742),乾隆帝在著名的汉军出旗谕中特别提到,汉军中有“三藩户下归入者”一项。并谕令,除清初“从龙入关者”继续留在旗内,包括“三藩户下归入者”在内,他如“定鼎后投诚入旗”者、“缘罪入旗”者、内务府王公包衣拨出者、招募之炮手、过继之异姓以及随母因亲之类,“如有愿改归原籍者,准其与该处民人一例编入保甲”〔69〕。随即,广州驻防汉军佐领的全部、福州驻防汉军佐领的半数、京旗汉军佐领之一部分,均在此谕令下回归民间。
乾隆九年(1744)至十三四年间,清廷鉴于以领主制为主导的内务府官庄经济一蹶不振,决定将口内外庄丁数万余口陆续放出为民,其中就包括官庄中的三藩汉人及其后代。仍旧留在官庄的壮丁,主要是庄头子弟和同姓族人。他们在经济上可以承领官地,自种或者出租,政治上可捐纳功名〔70〕,应试为官。这说明其身份地位上升,有异于往昔的包衣(奴仆)。清廷复于乾隆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六等年,陆续将内务府上三旗、下五旗王公府属汉人包衣,以及另记档案、开户人等次递出旗为民。〔71〕通过上述渠道,内务府汉人包衣殊途同归,脱离旗籍,回归民间。留在内务府的少数包衣,身份地位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是满洲领主制经济日愈衰落的结果,同时反映了清代社会满汉关系的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