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式研究

2021-01-27 00:18廖玉玲宋美喆曹昭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共品惩罚公平

廖玉玲 宋美喆 曹昭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经典理论预测,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以理性经济人进行公共品供给决策时,公共品自愿供给会因个体理性而趋于枯竭。这是新古典经济学论证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依据。依照此种理论预测,若不存在政府主动干预,公共品供给将严重不足。然而,事实显示人们并非像理论预测那样必然选择搭便车,譬如捐赠慈善行为、志愿者、福彩、非政府组织以及邻里互助等公共品自愿供给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理论预测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差距一直是各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以下两方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进行解释:一方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社会偏好,如互动公平偏好、参考依赖偏好、损失规避偏好、利他偏好等[1]。这就表示拥有不同社会偏好动机的成员在进行公共品供给决策时,会自愿供给一定水平的公共品,而非完全选择搭便车。另一方面,在公共品供给博弈中,人们依靠声誉机制(reputation)、群体选择机制(group selection)、惩罚机制(punishment)等各种社会机制可以维持合作[2]。其中,惩罚机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可以达成合作的有效机制。

二、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惩罚机制

惩罚作为一种维系公共领域内合作产生与存续的有效方式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并被广泛运用于公共决策过程中。无论是在真实的公共领域内,还是实验室实验中,惩罚机制都需要有真正的参与主体来负责执行。

1.第二方惩罚机制与第三惩罚机制

从不同惩罚执行主体的角度,关于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惩罚机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二方惩罚机制(second party punishment),即由当事人直接参与的规范治理制裁,由参与利益分配的第二方进行直接惩罚(direct punishment)行为。在公共品实验中,人们不仅会牺牲个人利益去帮助友善的人,同时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惩罚非善意之人[3]。另外,人们不仅会惩罚那些直接损害他们利益的人,而且会惩罚那些不进行任何贡献的人[4]。相比于第二方惩罚机制中的一阶惩罚,二阶惩罚机制能更大范围促进群体合作[5]。二是第三方惩罚(third party punishment),即由未直接参与利益分配且独立于利益分配当事人之外的个体施加对当事人的惩罚[6]。有博弈实验证明,第三方在面对存在非善意动机的不公平行为时,会不惜付出成本实施惩罚行为[7]。在公共品实验中,第三方主要针对那些违背社会公平原则的行为人进行惩罚,此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共品供给水平[8]。可以看出,第三方惩罚机制是维持群体合作秩序的社会机制之一[9]。

2.分散式同侪惩罚与集中式惩罚

从惩罚权力的角度,关于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惩罚机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散式同侪惩罚(Decentralized Peer-to-Peer Sanctioning Institution),即所有的组内成员既作为参与者也作为管理者[10]。随着博弈论、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融合,为解决公共品的自愿供给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已经涌现出大量的不同条件设置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实验研究,并且也发现了分散式的同侪惩罚可以改善公共品博弈中的个体合作水平[11]。在公共品博弈组群规模较小[12]、被试间所能获得的信息充分[13]、惩罚成本较低时[14],分散式同侪惩罚的有效性较为明显。二是集中式惩罚(Centralized Sanctioning Institution),即将惩罚的权力集中到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的部分或单一个体手中。从惩罚执行主体的角度出发,现有关于集中式惩罚的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完全与自身利益无关的第三方来执行惩罚。因为惩罚要付出成本,在这类研究中,惩罚的成本来源于第三方的自身禀赋[15]。在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由利益无关的第三方来执行集中式惩罚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合作水平[16]。第二类是管理者和参与者相分离的集中式惩罚机制,惩罚的成本来源于所有参与者。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相较于分散式同侪惩罚,更多的被试对象会选择集中式的池惩罚机制(Pool Punishment)[17]。第三类集中式惩罚的惩罚执行主体既是管理者也是参与者[18]。在公共品实验中,将惩罚执行者设定为一位组内成员,实施集中式惩罚的成员既可以作为参与者也可以作为管理者[19]。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惩罚机制已被广泛认为是执行社会规范的有效机制。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惩罚机制研究中,由不同惩罚执行主体角度下的第二方惩罚机制延伸到第三方惩罚机制, 再由不同惩罚权力角度下的分散式同侪惩罚延伸到集中式惩罚,学者们主要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围绕惩罚必要性和公平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获取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人们对不公平行为会进行惩罚行为的证据,较少有研究进行不同惩罚机制对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水平的影响机理分析。

三、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

针对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将涉及公共管理理论、项目评价理论、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而对其有直接支撑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互动公平均衡及其实验研究、参考依赖理论与偏好集合建模研究、损失规避均衡及其实验研究。

1.互动公平均衡及其实验

国外最早对互动公平均衡的理论研究来源于Kahneman和Tversky(1979)[20]以及Rabin(1993)[1],是指博弈中的特定主体不仅注重于自身利益,同时也关注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公平与互动。从 “社会偏好”等模型[21]到序列互动理论模型[22]的建立,逐步完善了互动公平均衡的理论体系和基础。关于互动偏好合作与公平偏好合作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基于合作不完全性的研究[23],还是基于合作执行的实验研究[24],还是基于合作激励的研究[25],也或是基于委托代理框架的合作研究[26],都证明了主体合作关联中互动与公平偏好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几乎所有的主体策略选择行为都存在互动与公平偏好的集合性影响。

2.参考依赖理论与偏好集合建模

参考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是指在特定决策情境中,人们存在基于某一特定参考点去判断当下行为决策带来的结果是受益或是受损的行为倾向。参考依赖属于预期理论价值函数中的核心概念[27]。自探讨参考依赖对主体价值判断的影响以来,后续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拓展性探索:一是从何为参考点的角度,学者们提出人们会依赖不同参考点进行行为决策的观点,包括决策者当下现状的单参考点观念[20]、个人参考点和社会参考点的双参考点[28]以及底线、现状和目标的三个参考点[29]。二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参考依赖偏好对人们行为决策产生作用[30]。三是从构建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与实验的角度,参考依赖理论及实验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31]。

3.损失规避均衡及其实验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把结果看成是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且有强烈规避损失的倾向,等量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强烈程度远超过等量的获益感受。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的心理权重大大超过收益的心理权重,收益心理效用与损失心理效用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即为损失规避。损失规避亦属于预期理论价值函数中的核心概念。在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中,人们普遍会存在损失规避偏好心理的倾向。从效用函数出发,前期实验对损失规避内涵及其系数做出了研究[32]。损失规避均衡理论及实验,多维度地论证了主体策略互动的损失规避均衡[33],这对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与实验设计有支撑作用。

4.组合性均衡评价

组合性均衡评价是行为博弈视角下主体策略互动均衡在项目评价中的一种综合性思考。组合性均衡评价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异质性行为偏好,基于社会成员策略的互动公平均衡、参考依赖均衡、损失规避均衡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构建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以及设计该模型不同类别的博弈实验,从而为项目评价和项目合作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的互动行为选择模式与优化机制。学者们从代际公平和互动公平等视角,构建了不同项目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并进行组合性均衡评价,提出更为合理的项目组合性均衡定价等优化机制[34][35]。另外,社会成员的多重均衡思想会直接影响公共品供给合作。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界主要运用数学建模和博弈实验方法去论证利益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公平均衡、参考依赖均衡、损失规避均衡,很少有研究运用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去分析惩罚机制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作用,而融合多种行为偏好在同一策略选择中共同发挥作用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在偏好集合博弈实验设计中将得到多方面验证。另外,在个体行为偏好充分显现的组合性均衡分析框架中,差异化的公共品供给价值认知可以在同一评价基准上相互对照,惩罚机制下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具有了更为合理的主体理性行为基础。

四、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式

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是在互动公平均衡、参考依赖均衡和损失规避均衡的理论基础上,设计包含互动公平、参考依赖和损失规避等行为偏好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和实验,形成组合性均衡视角下公共品自愿供给中惩罚机制的公平性和可执行性判别,进而得出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行为选择模式与机制优化策略的一种方法。遵循惩罚机制规范、主体偏好显现、均衡价值评价与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逻辑思路,建立促进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组合性均衡评价的应用模式包括五个步骤:

图1 组合性均衡评价的应用模式

1.开展公共品自愿供给的案例分析与网络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与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对公共品供给的不同信念判断与不同行为表现,尤其是厘清有惩罚机制、无惩罚机制以及不同类型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中关联主体合作的不同行为互动模式和现实表现,比较其优劣和异同,为开展价值认知判断的偏好验证实验提供素材依据,探索能实现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行为备选模式。

2.研究行为偏好和惩罚机制对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水平的影响机理

(1)研究行为偏好对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水平的影响机理

传统经济学理论表明,自利偏好是行为决策价值判断的基础偏好,除自利偏好之外,在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人们可能更多地会表现出互动公平、参考依赖、损失规避等不同行为偏好。通过偏好倾向的甄别,判断公共品供给主体的个体性偏好与集合性偏好及其现实表现,以及不同行为偏好视角的价值认知分歧关键点,分析不同行为偏好是如何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以及对其合作水平产生什么影响。

(2)研究惩罚机制对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水平的影响机理

在上述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中个体合作的不同行为互动模式和现实表现,分析合作失败的个体行为互动模式与惩罚机制存在的缺陷,并与合作成功案例比较其行为互动模式与惩罚机制的异同、优劣。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功案例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的组合性均衡实现情况,为进一步剖析组合性均衡视角下何种特定社会机制能促进公共品自愿供给成员之间提高合作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3.构建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

(1)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原理

公共品供给失败源于关联主体的不同价值认知判断,而促进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需要形成价值判断的主体一致性偏好。通过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构建包含互动公平、参考依赖、损失规避行为偏好的组合性均衡分析框架,进行符合关联主体偏好的价值修正分析。这种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分析使关联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判断可以在同一基准上进行度量,从而为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均衡策略组合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2)构建个别性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

个体偏好差异是公共品自愿供给形成的基础条件,个别性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构建也自然成为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基础步骤。个别性偏好视角包括互动公平、参考依赖和损失规避三个行为偏好指向,互动公平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将应对关联主体对公共品供给价值公平性判断的特别关注,参考依赖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将体现主体对供给行为参考依赖点的正确选择,损失规避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则可以兼容关联主体对于公共品供给行为带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认知判断。

(3)构建集合性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

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源于关联主体的个别性行为偏好的差异化,而这些个别性偏好可能独立发挥作用,也可能相互结合共同决定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形成和发展。行为实验博弈的许多研究成果已证明:人们并非依据完全理性的自利动机而行事,常常伴有其他行为偏好的某种偏好集合,而且多种行为偏好的复杂多样性组合变化常常导致主体价值认知判断的随机非稳定性变化。即面对多种行为偏好集合发挥作用的公共品自愿供给项目,只有构建集合性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才能准确判别供给行为的真实价值内涵,并进而找到稳定而有效的公共品供给合作策略。

基于参考依赖建模、均衡评价理论和行为博弈论的结合性思考,致力于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价值模型需要考虑多种策略价值,包括互动公平偏好及其均衡策略价值修正、参考依赖偏好及其均衡策略价值修正、损失规避偏好及其均衡策略价值修正,然后再构建多种行为偏好集合表现的组合性均衡价值模型,并使模型参数反映差异化的关联主体价值认知偏好。

4.开展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实验

(1)开展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组合性均衡评价的偏好验证实验

要实现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揭示主体价值的认知偏好是关键步骤。惩罚机制下个别性偏好或集合性偏好视角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型,都需要通过偏好验证实验,揭示影响价值差异化认知判断的主体行为偏好或偏好集合。

(2)开展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组合性均衡评价的方案选择实验

在上述偏好验证实验的基础上,可进行公共品自愿供给组合性均衡评价的方案选择实验,包括实验室环境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方案选择实验。实验参与者模拟不同惩罚机制、不同偏好集合方案下的主体行为选择和达成合作的现实场景,即实验参与者在实验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进行策略选择互动,一方面显现有无惩罚机制和不同惩罚机制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考察个体行为偏好带来的策略变化和互动过程,为确立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行为模式与机制优化的数值化结果奠定基础。

5.提出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行为选择模式与机制优化策略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以及实验研究,不仅可以判别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中惩罚机制和个体决策的组合性均衡特性,还可以分析出公共品自愿供给中具有组合性均衡特征的惩罚机制优化设计要求以及个体理性行为选择集合,以及实现这种理性选择的主要环境条件。最后,以提高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水平、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提出促进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组合性均衡行为选择模式与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具有组合性均衡特征的惩罚机制优化设计条款,以及具有组合性均衡特征的个体理性行为选择集合,以期为现实生活中公共品自愿供给难题提供一个备选的解决方案。

五、组合性均衡评价的优势分析

1.主体偏好显现

公共品自愿供给不会完全按照传统经济学预测的个体完全理性而无法达成。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动公平偏好、参考依赖偏好、损失规避偏好、利他偏好等异质性社会偏好。只要是某一种以上的行为偏好与传统经济人的理性自利偏好相互结合,相应的均衡评价方法都可以视为组合性均衡评价。主体行为偏好的内涵丰富、类型众多,在博弈环境中支持主体行为选择的行为动机也多种多样。依照组合性均衡评价原则,人们在公共品自愿供给中不仅注重自身物质利益,而且会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公平和损失规避,进一步参考依赖某一特定基准点,去做出行为决策判断。至于何种社会偏好主导人们的行为决策,依赖于公共品自愿供给环境、社会成员自身情况等。基于关联主体之间的信念和策略互动,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方式,正是意在彰显和验证行为主体的多维社会偏好。

2.惩罚机制规范

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能兼顾的社会合作困境。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政府治理和社会成员自愿合作治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抑制群体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从公共品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很多实际现象显现了其有效性,例如,法院、检察院等政府组织机构,通过设立正式的集中式惩罚机制、第三方惩罚机制等,可以对商品造假行为、违法交易等行为,采用没收非法所得、明确罚金等方式来惩戒搭便车者,从而有效治理搭便车行为和促进社会合作。另外,从公共品自愿合作治理的角度来看,拥有惩罚权力的公共品供给者或社会成员,通过非正式的分散式同侪惩罚、第二方惩罚机制等来规范搭便车行为,维护社会合作秩序。从以上两种治理方式可以发现,惩罚机制已成为有效解决搭便车行为的方式之一。同理,在公共品自愿供给过程中,无论是从不同惩罚执行主体角度划分的第二方惩罚机制和第三方惩罚,还是从惩罚权力角度划分的分散式同侪惩罚和集中式惩罚,依靠不同的惩罚机制有利于合作秩序的维持。

3.均衡价值评价

从博弈均衡角度来审视项目策略价值,由于博弈均衡可以理解为策略互动与信念互动的整合均衡,所有博弈均衡都是关联主体理性支持的策略互动均衡与信念互动均衡。因而,在策略互动选择的项目博弈环境中,必然存在策略互动对应的项目策略价值。在信念互动选择的项目博弈环境中,必然存在信念互动支持的项目策略价值,它是关联主体行为偏好下的一种项目价值。从项目评价视角来审视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其面向不确定性策略互动环境,正是考虑社会成员策略互动和信念互动对应的互动公平均衡价值、参考依赖均衡价值、损失规避均衡价值等相结合,在此种组合性均衡评价分析框架下,厘清惩罚机制、组合性均衡评价及公共品自愿供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形成惩罚机制下组合性均衡行为选择模式与机制优化策略以达成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

六、结语

组合性均衡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关联主体效用最大化、利益分配公平性和重大损失规避的信念整合与策略均衡,从而保证关联主体在同一基准上对项目的准确评估和项目可行性的判别。在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有惩罚机制还是无惩罚机制,个体参与供给的最优行为选择都是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形成的。在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问题中不仅关注惩罚机制的作用,而且运用均衡评价思维构建包含互动公平偏好、参考依赖偏好以及损失规避偏好的公共品自愿供给组合性均衡价值模型,如此结合能拓宽评价理论及博弈理论的学术应用价值。

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模式,在搜集并分析大量现实生活中关于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设计惩罚机制下公共品自愿供给的组合性均衡评价实验,模拟个体行为互动和达成合作的现实场景,获得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行为实验数据。基于实验数据结果,分析个体在不同惩罚机制实验设计环境下的互动行为过程,以此确立更为优化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行为模式数值化结果。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的互动行为选择模式与机制优化建议,此模式对促进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品自愿供给合作以及公共政策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公共品惩罚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神的惩罚
笨柴兄弟
Jokes笑话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我国政府采购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真正的惩罚等
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满意度分析
——以玉溪市红塔区农户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