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红丽,郑丽华,白昌民,邵美丽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陕西 西安 710061)
子宫肌瘤为常见妇科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其主要是因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1]。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肌瘤患者而言,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微创、安全等优势,但其术后复发率较高[2]。近年研究显示,雌激素介导的促有丝分裂活动对子宫肌瘤发生、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IGF-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生长因子来实现[3]。但关于IGF-I、EGFR在子宫肌瘤复发中的作用尚不明确[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子宫肌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子宫不同组织中的IGF-I、EGFR表达情况,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际入组875例,按照1:7比例随机抽取,最终纳入125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且经术后病理活检、宫腔镜、超声检查等确诊者;②希望保留生育能力,且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指征者;③年龄为26~40岁者;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妇科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心、肝、肺、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③术前3个月激素类药物使用史者;④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影响内分泌代谢疾病者;⑤不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指征者;⑥术后拒绝随访者;⑦妊娠、哺乳期者。
1.2方 法
1.2.1手术方法:术前常规消毒铺巾,静脉全麻,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行气腹针穿刺,输入二氧化碳(CO2),构建人工气腹,保持腹内压在12~14mmHg范围内,穿刺部位选择为脐左旁、右下腹、左下腹、脐轮上缘等处,放置手术器械及腹腔镜;在肌壁和肌瘤交汇处注入用生理盐水稀释过的垂体后叶素,在周围组织变白后,纵向切开子宫肌瘤最明显突出处,并依次将子宫浆膜、子宫肌层、肌瘤假包膜切开,暴露肌瘤表面,牵引肌瘤,沿假包膜剥离、剔除子宫肌瘤,然后放置旋切器,将肌瘤粉碎并从套管内取出;最后用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逐层缝合创口。
1.2.2检测方法:①标本采集及处理:术中留取部分子宫肌瘤中心处肌瘤组织、子宫肌层(距肌瘤包膜外>5cm)及肌瘤旁组织(距肌瘤包膜外1cm)各1份,标本大小均为1×1×0.2cm3,使用10%甲醛液进行固定,再石蜡包埋,切4μm厚切片待检。②IGF-I、EGFR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种标本中的IGF-I、EGFR表达情况,主要试剂为兔抗人IGF-I多克隆抗体(试剂1)、兔抗人EGFR单克隆抗体(试剂2)均购自美国Abcam公司。具体检测方法见表1。③结果判定:以已知IGF-I、EGFR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①IGF-I:高倍镜下(×400),随机选取5个视野,观察切片显色情况,细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为IGF-I阳性表现。最终结果采用阳性细胞百分比与阳性细胞染色深度计分总和判定:阳性细胞百分比计分:细胞着色≤5%计0分、细胞着色≤25%计1分、细胞着色≤50%计2分、细胞着色≤75%计3分、细胞着色>75%计4分。阳性细胞染色深度:未见染色计0分、轻度染色计1分、中度染色计2分、深度染色计3分。总分0~2分为阴性,≥3分为阳性。②EGFR:高倍镜下(×400),随机选取5个视野,观察切片显色情况,细胞质、细胞膜内有棕黄色颗粒为EGFR阳性表现。根据着色癌细胞占总细胞百分数判定EGFR表达强度,具体标准如下:阴性(-):阳性细胞≤5%;弱阳性(+):阳性细胞占6%~30%;中等阳性(++):阳性细胞占31%~60%;强阳性(+++):阳性细胞>60%。
1.3免疫组化SABC法操作过程:1.将切片放入二甲苯溶液中脱蜡、水化;2.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冲洗,2次,5min/次;3.用蒸馏水或PBS配置新鲜的3%H2O2,室温封闭5~10min,蒸馏水洗3次;4.放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缓冲液中,抗原高压热修复;5.PBS冲洗5min;6.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试剂1/试剂2),室温1h或者4℃过夜或者37℃1h(4℃过夜后在37℃复温45min);8.PBS冲洗,3次,2min/次;9.滴加生物素化二抗,20℃~37℃20min;10.PBS冲洗,3次,2min/次;11.滴加试剂SABC(链霉卵白素+辣根酶标记生物素),20℃~37℃20min;12.PBS冲洗,4次,5min/次;13.DAB(二氨基联苯胺)显色:DAB显色试剂盒或者自配显色剂显色(镜下掌握显色程度);14.蒸馏水洗。苏木素复染2min、盐酸酒精分化;15.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1.4观察指标:术后随访1年,根据肌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7例)和未复发组(8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病程、BMI、肌瘤平均直径、肌瘤发病情况、疾病类型(依据肌瘤与子宫壁的关系分类)、文化程度、典型症状),并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3种子宫组织(肌瘤组织、子宫肌层及肌瘤旁组织)中的IGF-I、EGFR表达情况。肌瘤复发标准[5]:术后3个月未检出新发肌瘤,但术后6个月后经妇科检查、盆腔超声等手段检出新发肌瘤,且直径超过5cm。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BMI、肌瘤平均直径、肌瘤发病情况、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典型症状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不同子宫组织中的IGF-I、EGFR表达情况比较:IGF-I、EGFR在不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肌瘤组织、瘤旁组织、肌层组织中的IGF-I、EGFR表达情况均高于未复发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不同子宫组织中的IGF-I阳性表达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不同子宫组织中的EGFR表达情况比较
子宫肌瘤系一类常见激素依赖性妇科良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目前,尚未完全探明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推测其可能主要与雌性激素、生长因子有关。研究显示,在应用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三苯氧胺治疗患者中,虽可获得不错疗效,但无法彻底治愈[7]。提示除性激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子宫肌瘤的发生、进展过程[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系一类多肽类促有丝分裂原,对机体各类组织细胞的增殖、分类、凋亡抑制等具有刺激作用,且在多种生理、病理调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宋瑜[9]报道显示,IGF-I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增高,但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表明IGF-I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中发挥作用。邹晓岚等[10]研究称,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织中的IGF-I表达水平远高于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肌瘤组织中的IGF-I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及正常肌层组织,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肌瘤中的高表达IGF-I与其受体(IGF-IR)结合,并通过酪氨酸激酶及β亚单位跨膜区,催化位于β亚单位内的磷酸化位点,启动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激活途径等2条信号传递链,将代谢与有丝分裂信号传递至细胞核中,诱导肌瘤细胞有丝分裂并增殖,因而IGF-I表达强度呈向周围递减态势。
EGFR为118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单链跨膜蛋白,特异性结合其细胞外配基(EGF)后参与细胞生长调节,EGFR所介导信号转导通路被证实与肌瘤细胞增殖有关。文献提出[11],子宫肌瘤为单克隆良性肿瘤,由肌瘤母细胞增殖、分裂产生,其发生与EFGR高表达密切相关。赵欣等[12]表示,EGFR在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瘤旁组织及正常肌层组织更高,说明EGFR表达强度增强在肌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推测其为子宫肌瘤细胞持续增殖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肌瘤组织中的EG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旁组织及正常肌层组织。推测此结果与EGFR与其特异性配基EGF结合引发细胞增殖、分化并恶性转化有关。
陈霞等[13]研究结果表明,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剔除术后的复发率达33.3%,说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年的125例子宫肌瘤患者中,37例出现复发情况,复发率达29.6%。复发组患者不同子宫组织内的IGF-I表达情况均高于未复发组患者,结果显示IGF-I高表达可能促进了子宫肌瘤术后复发。此外,EGFR在复发组患者不同子宫组织内的表达亦高于未复发组患者,提示EGFR可能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潜在推动因子。究其原因为高表达IGF-I、EGFR会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肌瘤组织周围组织不断增殖分裂,最终导致肌瘤复发,提高术后复发风险,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IGF-I、EGFR在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且IGF-I、EGFR的表达强度增强可能为肌瘤复发的潜在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