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475000)
《忍经》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忍学著作,其编者是元朝时期的吴亮,是吴亮对各类经史子集中关于“忍”的格言大训的收录。吴亮在《忍经》自序中说“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说明“忍”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内心有深刻的感触,才会想要编写一部《忍经》。而他的“忍”则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吴亮生活在元朝,元朝是一个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他们为了巩固自己民族的地位,削弱其他民族的反抗,将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吴亮作为浙江杭州人,被分为南人,是地位最低的,深受歧视。同时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认为读书是无用的,统治者按照百姓所从事的职业,将人又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叠山集》中记载,“十流”是儒生对自己的戏谑自嘲,虽然是戏谑,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儒生的歧视。吴亮虽然做了小官,但是作为儒士,依旧是保守轻视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只能忍,所以对经书中的“忍”深有感触。才能处处留意,精心收集经书中的“忍”,并加以整理。
中国作为一个“善忍”的国家,自古便崇尚忍,赞扬“忍”的品格,各类经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忍”的学问,《忍经》收集了各类经书中各种各样的“忍”,其中在《置怨结欢》章节中,收录了《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吴亮在《忍经》中收录了老子的这句话,表明他认为“不争”的本质也是要忍。不与世俗相争就要忍受世俗的不如意。要像水停留在最低处却滋润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低一样,在最卑微的地位默默付出,为别人服务却不求回报。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做别人不愿意做之事,做品德高尚的人;对于人性普遍所向往的功名利禄也要忍耐克制,相互忍让不与别人相争;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学会忍耐,保持平常的心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住自身欲望,清心寡欲将一切都看淡。
“佛系”一词起源于2014年,从2017年12月开始流行,从日本传播至我国,并沿用至今,“佛系”的表面意思是不争不抢,不论输赢,不计较,不在乎,追求内心平淡的生活态度。这个词普遍被当代青年所使用,并不意味着当代青年普遍认识到“不争”的高尚品格,而是迫于当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无可奈何的自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加直接带来了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群会发现以自身的环境及条件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生活水平,他们的高消费和低收入之间产生了矛盾,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可能会选择积极进取,可是当他们付出的努力依旧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时,他们只能降低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值,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学会忍受目前的生活,逐渐放弃自我,失去斗志,不去争取,不在乎结果,不计较输赢,逐渐随遇而安变得“佛系”了,“佛系”也如同“十流”一样,是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可是又不能改变无可奈何的自嘲。
“佛系”一词的迅速传播,是当代群众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反应了当代社会文化现象。“佛系”的自嘲来源于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其本质如同“十流”一样是对生活的忍耐,很多年轻人在忍耐过后已经不做“无谓”的努力,将一切都漠视,不再将努力奋斗作为目标导向。而中国恰好作为“忍文化”深厚的国家,从古至今有很多名言警句教育人们要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对生活无可奈何又没有办法的人便理所应当的安慰自己要学会忍耐,不计较得失,并以“佛系”安慰自己要与世无争。然而这种观念会导致生活体验感的下降,“无欲无求”什么都不在乎,让人缺乏幸福感,使人越来越冷漠,并在自嘲的同时宣扬了安于现状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原本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冲突,这样的文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消极的虚无主义风气,对于一些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充斥着“忍文化”的中国,很多的忍耐是为了安慰自己,修身养性,让自己的生活过的舒心一些,这是中国古代很多大家所宣扬的思想,可是大家们所宣扬的忍耐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过分的消极忍耐则是懦弱,是不被推崇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中的“不争”并不是真的不去争取随遇而安,相反,“不争”是为了“争”,“忍”是为了“不忍”。水虽然是世上最柔弱的事物,但是他却能滴穿坚硬的石头,他可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忍有时也是聚集力量,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以退为进。这里的“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从内在提高自己,忍住自己的私欲,不与他人相争,从而有更好的状态去获得让自己更为舒心的环境,“不争”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品格更为高尚,生活状态更为舒适,而不是像“佛系”一样一味的不争不抢,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使自己处于消极状态。
当今社会“佛系”思想已经流行起来,很多年轻人崇尚不争不抢的价值观,如果“佛系”仅仅作为自嘲的一种玩笑话倒是无可厚非,说说笑笑就过去了,可是当这种价值观逐渐蔓延开来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消极的价值观会带来很多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才可以得以崛起,如果都奉行消极主义,那各个岗位的人民都将安于现状,国家将失去希望。不计较不在乎的态度也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也会越来越疏远,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其自身也会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佛系”的根本是对社会状态的不满却无可奈何的忍耐,只好用“与世无争”的思想自嘲来安慰自己,可是“不争”是为了“争”,所以“不争”只是一种手段,应该以“不争”思想仅仅作为“佛系”价值观调节自己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作为“佛系”的目的,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以一个“不争”的态度,以柔软的姿态来包容事物,看上去是柔软的,实则是在等待厚积薄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让我们面对困境时有更好的心态及解决办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轻松畅快,只有我们的人民保持积极的态度,我们的国家才可以崛起。
本文从《忍经》开始介绍,将《忍经》中的“不争”与“佛系”中的“不争”相比较,说明了《忍经》中“不争”的积极目的和“佛系”中“不争”的消极作用,最终提出“不争”只是“佛系”的手段的论点,希望可以引导大众对于“佛系”的态度,可以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论文仅代表笔者观点,笔者才疏学浅,文章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