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01-27 12:28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30000 )

一、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是指以艺术审美体验为手段,通过对各种艺术的欣赏和创作之陶冶熏习,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纯洁受教者的审美趣味,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创美能力,以美育人的教育活动。艺术审美教育对人们的培育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培养人们自由创造的能力;二是滋养人们的精神与情怀。

二、艺术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指示为艺术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倡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要求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与显性结合起来,实现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全课程铸魂育人的目的。

高校思政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一门具体的显性课程,而艺术审美教育中的优秀艺术作品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体现着艺术创作年代的时代特色,蕴藏着丰富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资源,具有显性思政课程教育没有的育人特点。在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将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调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其德育的目的,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教学亲和力、感染力,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政课堂创新需要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大力创新思政课教学建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八个“相统一”引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方向,还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改变以往传统思政课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思政课要充分利用艺术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推进艺术审美教育向高校思政课程融合,推动思想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发展,打造集知识性、审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审美教育中的思政课堂,让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鲜活起来,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起来,让思政课堂生动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审美教学、趣味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艺术审美中的思政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推进艺术审美与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 ,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创新的必然选择 。

三、艺术审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案例

(一)音乐艺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

武汉科技大学开设的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教育课程,如在音乐艺术审美课程中,老师深情演唱了一首《我的妈妈》,并讲解了它的创作过程,歌者在外当兵保家卫国,分外想念自己的妈妈,但是自古忠孝两难全,只能用歌声寄托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演唱者用音乐升华了自己对妈妈的爱。这样激昂而又深情的歌曲,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大家与小家有积极的作用。红色歌曲向来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作用,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精心挑选的那些饱含深厚思想内涵和思想境界崇高的音乐曲目,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再如课堂上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一开始就是疾速、振奋、悲壮、充满信心、勇气百倍的旋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坚决战胜顽敌、英雄无畏的气概及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激昂的音乐旋律很容易促发学生内心升腾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趁此机会老师适时将歌曲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觉得英雄气概讲给学生,一旦将音乐的表现作用发掘出来,就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蕴含着强烈情感的音乐语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欣赏者只能任由其在心中激荡澎湃,引发了听者巨大的鼓舞与震撼,促使听者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深化了听者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音乐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二)绘画艺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

绘画是借助色彩、线条和绘画材料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艺术审美课的第二次绘画课堂中,授课老师启发大家利用画作进行自我表达和解释,比如:老师让大家相互谈谈画画时的情绪和感受。“当你在作这幅画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你为什么要画这个?”“你画这副画时心情是怎样的?”等。把绘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本质上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心情感得到释放,有助于学生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感情呈现出来,在绘画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内在自我探索。在更深入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照见自我,体验式地反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每一副画作都是参与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在呈现,即一方面有可能因为自身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与体会与之产生碰撞而生出共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与体会与之存在差异而产生感悟,每个个体在参与中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因此,绘画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个体对自我进行教育的过程,只要加以引导就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进而规范其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由此可见,可以充分利用绘画艺术的情感表现,把绘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绘画中得到情感触动相互连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从而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舞蹈艺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

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蕴含着较深刻的思想性、渗透着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时代印记于其中。舞蹈艺术亦是如此。课堂上老师带领大家欣赏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舞蹈《雀之灵》,表面看似是孔雀在嬉戏,可仔细品味,则会体会到舞蹈是透过对孔雀的嬉戏,从而来表现创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舞者借以孔雀的嬉戏来表现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充分表达和抒发了舞者对孔雀、大自然甚至是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尤其是当孔雀看到自己在水中的美丽倒影时,便更像少女擦拭镜面似的拂动和亲吻着水面,在欣赏着自然界所赐予的这份美丽时,更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又比如欣赏舞蹈《昭君出塞》,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服饰、灯光的整体配合以及演员完美的演绎,表现了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和亲历程。通过王昭君一路的风餐露宿、远离亲人、以及其艰辛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王昭君深明大义、舍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通过完美而出色的舞蹈表演,理解了作品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即舍小为大、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置自身安危与度外的崇高精神。这种崇高的思想意象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总之,可以把舞蹈艺术与思政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借助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艺术将舞蹈编导的思想和意图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有所感触、感悟、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高校将艺术审美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艺术作品丰富多样的外在形式,用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注释:

1.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4-11.

2.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 01) .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