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深影响和考验着每一位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突然、传播迅猛,但是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用上下统一的切实行动,在短时间内遏制住疫情发展势头,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胜利,诠释并彰显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对于高校而言,直面疫情大考,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1],积极提取、深入挖掘和认真研究使用战“疫”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引导广大师生把灾难当教材,在危机中找际遇,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国精神的核心激励鼓舞学生,让爱国主义成为校园主旋律、最强音,可以为最终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2019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突出强调了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3]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2019年11月,国家正式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要求,结合现实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随着时代进步和变迁,也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求下,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内涵,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一环,应在全民战“疫”中顺势而为,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高校学生在新时代疫情防控人民战斗中,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根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努力成长成才的青春小我投入到为励志成才报国的现实实际当中去,在担当和奋斗中破茧成蝶,与党和人民一道迎接战“疫”最终的全面胜利,实现个人同国家共发展,同进步。
在举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积极提取和深入挖掘战“疫”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和教育资源,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围绕战“疫”一个中心,抓实两个协同,顾及三个层次,深化四个维度,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让大学生在亲身经历战“疫”中,迸发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青春力量。
战“疫”期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围绕战“疫”这一个中心。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直面这次灾难和危机,英勇战“疫”,在寒冬中迎来春阳,在艰难困苦中重获幸福。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历史上每次严重的疫情、灾情之后,都迎来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变革和凝练拔高,迎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模式的变革和进步。多难兴邦,疫情是灾难,是危机,但同时又包含着“危险”与“机遇”,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磨难考验中艰难前行,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灾难的伟大斗争中奋起,从而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过程。面对这场伟大的人民战“疫”斗争,高校要紧密结合战“疫”实际,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在危机中找机遇,大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听党指挥,在战“疫”斗争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一份爱国护家的力量,共同完成这场生态与生命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科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
牢牢抓实线上与线下协同,课堂上与课堂下协同教育。线上与线下协同:在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不走亲、不访友,不串门、不聚会”“轻易不出门,出门戴口罩” 等防控措施和要求,加上学生虽未返校,但“停课不停学”,使得消息来源、娱乐生活、学习上课、会议讨论等均在网上线上进行,使得线上育人作用最大化。高校理应用好线上育人的手段,巧用新媒体工具,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图片造型、短视频等表达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大学生的真疑问,在线上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回应;同时,在线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将线上与线下两条线拧成一股绳,同步进行。课堂上下协同: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还是依赖思政系列课程,或是网络慕课,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不仅要依靠课堂上这条主线,还要抓住课堂外的空间和时间,号召调动广大辅导员和各类社团组织,在课堂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践;课堂下也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途径,将课堂学习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的主要抓手,理应积极主动、抓实抓牢课堂上下的协同,开展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育。
战 “疫”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参与防控的各行各业来说,是一场阻击战;对每一位人民群众来说,是一场保卫战,必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取。国家层面:迎大战、应大考。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涉及举国上下的方方面面,考验着我国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一盘棋,越是在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越是发挥了共产党员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磅礴力量的坚强核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和困难交手,取得了战“疫”的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举世在普遍关注,学子在深沉思考。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义不容辞肩负起战“疫”和民族复兴大任的义务和责任。社会层面:面对疫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各类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医疗物资,社会各单位、各阶层自发自觉携手构筑群防、群控严密防线,中华儿女再一次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社会形象和社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由青年大学生所决定。要通过此次战“疫”实际,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在战“疫”最前线,“90”后“00”后,占了近三分之一,发挥了巨大的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在战“疫”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洪流之中去,让深厚绵长的爱国护家情怀源源不断地为自身刻苦奋斗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此次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全球各个地区均未能幸免;影响人类之深,给整个人类带来惨痛教训,必须从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站高度: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守党的政治性是基本前提和本质要求。理论联系战“疫”实际,占领政治高度,引导学生提升政治意识、培养政治眼光、拔高政治素养和增强政治能力。探深度:认真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系列经典原著,设立学习研究专题,用马恩理论指导实践,探求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体系解释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战“疫”实践。拓广度:正确认识这场战“疫”,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两个维度,才能看得更宽,想得更远,做得更多。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提炼总结经验教训,启迪当前,指引未来;用横向的复杂国际局势和多变的世界格局中,积极探索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立足现在增强自信、凝心聚力,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指导学生自觉践行爱国护国卫家行动。升温度: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用大学生青年群体的语言表述,用大学生真正有兴趣的事例吸引,用影响大学生的数据展示,积极营造全校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让学生真心喜欢和积极接受爱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敢于担当,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